Voicemaker AI批量为歌词写作曲的设置流程指南
Voicemaker AI是一款专注于歌词自动谱曲的智能工具,它能通过算法快速将文字歌词转化为带有旋律的音频文件,尤其擅长处理多首歌词的批量作曲需求,对于音乐爱好者、自媒体创作者或小型工作室来说,手动为每首歌词作曲不仅耗时,还容易出现风格混乱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步步拆解用Voicemaker AI批量为歌词写作曲的完整设置流程,从账号准备到生成结果调整,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和效果说明,跟着做就能让AI成为你的“作曲搭子”,轻松搞定批量歌词谱曲任务。
Voicemaker AI注册与登录
使用工具的第一步自然是拥有一个专属账号,打开Voicemaker AI官网,右上角的“注册”按钮很醒目,点击后用手机号或邮箱完成注册——整个过程就像给新手机装常用APP一样顺畅,输入信息、获取验证码、设置密码,三步就能搞定,注册完成后登录账号,首次登录会弹出用户协议,勾选同意后进入系统主界面,我当时登录后,左侧菜单栏里的“作曲工具”选项正闪着淡蓝色提示光,像是在挥手说“快来开始创作吧”,一眼就找到了接下来要操作的核心入口。
登录后建议先完善个人资料,在“账号设置”里上传头像、填写昵称,虽然不影响功能使用,但系统会根据资料推荐更匹配的作曲风格,比如我填了“流行音乐创作者”,后续风格推荐列表里“流行轻快”“抒情流行”就排在了前面,这点小细节还挺贴心。
歌词文件整理与导入
批量作曲的效率高低,前期的歌词文件整理是关键,建议将每首歌词单独保存为TXT或DOCX格式,文件名按“序号-歌曲名-歌词”的格式命名,01-春日序曲-歌词.txt”“02-晚风故事-歌词.docx”,这样做的好处是导入后能快速区分每首歌,就像给每本书贴上专属标签,找起来不用翻箱倒柜,我之前试过把所有歌词堆在一个文档里导入,结果系统识别混乱,不得不重新整理,白白浪费了时间。
整理好的文件有两种导入方式:点击主界面中央的“导入文件”按钮选择本地文件夹,或者直接把文件拖拽到指定的虚线框内,我上次一次性导入了20首歌词,系统像收纳大师整理抽屉一样,几秒钟就把文件按导入顺序排列整齐,在“我的歌词库”页面显示得清清楚楚——每首歌旁边都标注了文件大小、修改日期和格式,还能直接预览前几句歌词,方便确认是否导入正确。
批量作曲任务创建
歌词导入后,就可以创建批量作曲任务了,在主界面左侧找到“批量处理”菜单,点击“新建批量作曲任务”,会弹出一个任务配置窗口,先给任务起个名字吧,2024夏季歌词作曲”,这样后续在“任务历史”里查找会很方便,接着在“待处理歌词”列表里勾选需要作曲的文件,也可以直接点击“全选”按钮一次性选中所有导入的歌词——我当时选了15首,点击“下一步”后,界面跳转到参数设置页面,布局清爽得像刚收拾过的书桌,每个选项都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
任务创建时要注意,单次批量处理的歌词数量建议控制在50首以内,我问过客服,超过这个数量可能会影响生成速度,就像同时往锅里煮太多饺子会粘在一起,分开批次处理反而更高效,亲测20首歌词的处理时间大约10分钟,50首的话需要25分钟左右,合理安排批次能节省不少等待时间。
作曲风格与参数配置
这一步是给曲子“定调子”的核心环节,在“风格选择”下拉框里,系统提供了流行、摇滚、民谣、电子等12种风格,每种风格旁边都有个小喇叭图标,点击就能试听10秒的示例音频,我上次给一首青春主题的歌词选了“流行轻快”风格,生成的曲调里带着清脆的吉他和弦和轻快的鼓点,听着就像夏天咬开冰汽水的第一口,清爽又有活力,如果不确定选哪种风格,也可以点击“智能推荐”,AI会根据歌词内容的情感倾向给出建议——有次我上传一首带“星空”“夜晚”关键词的歌词,系统直接推荐了“梦幻电子”风格,效果意外地合拍。
风格确定后,还要设置“速度”和“音调”参数,速度分慢、中、快三档,对应每分钟60-80拍、80-120拍、120-160拍,抒情歌词选慢档,动感歌词选快档;音调可以从C大调、D大调等12个调式里选,新手建议用默认的“自动匹配”,AI会根据歌词的押韵和字数调整到最合适的音调,这里有个关键设置要记住:勾选“批量统一风格”选项,这样所有歌词生成的曲调在风格上会保持协调,避免出现一首摇滚接一首民谣的“混搭风”,毕竟咱们要的是整齐划一的批量作品。
音频输出格式设定
曲子的“骨架”搭好了,还得给它选个合适的“外衣”——音频输出格式,在“输出设置”板块,有MP3、WAV、FLAC三种格式可选:MP3体积小,一首3分钟的歌大约3-5MB,适合上传到短视频平台或社交软件;WAV音质好但体积大,适合需要后期混音的专业场景;FLAC是无损格式,保留了所有音频细节,适合收藏或制作高清专辑,我平时做自媒体配乐用得最多的是MP3,毕竟现在大家刷视频都是用手机,MP3就像口袋里的小零食,轻便又不占空间。
格式选好后,还要设置比特率,128kbps、192kbps、320kbps三个档次,数值越高音质越好,320kbps的音频听起来细节满满,连吉他的泛音和鼓的底音都清晰得像在耳边现场演奏,不过比特率和体积成正比,320kbps的MP3一首要8-10MB,批量生成20首就是200MB左右,建议根据存储空间和使用场景选择——发社交平台选192kbps足够,做专辑就选320kbps,最后记得指定输出文件夹,最好单独建一个“Voicemaker作曲结果”文件夹,免得和其他文件混在一起,找起来像在衣柜里翻袜子一样费劲。
启动批量生成流程
所有参数设置完毕,就到了“按下启动键”的时刻,回到任务配置页面,仔细检查一遍歌词文件有没有选错、风格和格式是否符合预期——我习惯把鼠标移到每个选项上再确认一遍,就像出门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确认无误后点击“开始批量生成”按钮,系统会弹出一个蓝色进度条,显示每首歌词的作曲进度,一首首按顺序处理,像排队过安检一样有条不紊。
生成过程中不用一直盯着屏幕,可以最小化窗口处理其他事情,系统会在所有任务完成后弹出提示弹窗,完全不用像“坐牢”似的盯着进度条发呆,我上次处理10首歌词时,中途去泡了杯咖啡、回复了两条消息,回来就看到“生成完成”的提示,效率相当不错,如果中途需要暂停,点击“暂停”按钮就行,后续点击“继续”还能接着生成,灵活性拉满——有次我突然想起某首歌词需要修改,暂停后改完歌词重新导入,接着生成完全没问题。
生成结果查看与微调
批量生成完成后,点击“查看结果”按钮进入文件列表页,每首歌词对应的音频文件会按任务名称排序,显示时长、大小和风格标签,点击播放按钮就能直接试听,我听第一首生成的音频时,发现前奏比预期长了5秒,好在系统有“微调”功能:点击文件旁的“编辑”按钮,进入简单的音频剪辑界面,直接拖动进度条裁剪前奏,操作起来就像用剪刀剪彩纸一样方便,裁剪后点击“保存”,新的音频文件会自动覆盖原文件,旧版本则会保存在“历史版本”文件夹里,不用担心误操作无法恢复。
如果觉得某首歌的风格不太对,也能单独重新设置:在文件列表里勾选这首歌,点击“重新生成”,会跳转到风格选择页面,重新选好风格后点击“确认”,AI就会单独为这首歌生成新的曲调,有次我给一首描写秋天的歌词选了“流行轻快”风格,生成后发现和歌词意境不符,重新选了“抒情民谣”风格,结果曲调里的钢琴伴奏和吉他扫弦完美契合歌词的伤感氛围,简直是“一键换脸”般神奇。
高效批量作曲小技巧
掌握了基础流程,再学几个小技巧能让批量作曲效率更上一层楼,第一个技巧是“保存常用模板”:把你常用的风格、速度、格式设置保存为模板,在“我的模板”页面点击“新建模板”,填写模板名称和参数,下次创建任务时直接调用,省去重复设置的时间——就像点奶茶时选“常喝配方”一样,不用每次都重新勾选配料,我现在有“短视频配乐”“抒情歌曲”“轻快儿歌”三个模板,创建任务时30秒就能搞定参数设置。
第二个技巧是“歌词分组处理”:如果批量处理的歌词风格差异大,比如既有流行歌又有摇滚歌,建议按风格分组创建任务,先在本地把歌词按风格分类保存到不同文件夹,导入时分开导入,再创建对应风格的批量任务——这样生成的音频风格统一,省去后续单独调整的麻烦,我上次给20首歌词分组处理,流行组10首、民谣组10首,生成后直接就能用,完全不用返工,掌握这些技巧后,我的批量作曲效率至少提升了40%,现在处理50首歌词的时间比以前处理20首还短,真正实现了“事半功倍”。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