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新资讯 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是什么,有哪些风险与防范

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是什么,有哪些风险与防范

作者:每日新资讯
发布时间: 浏览量:689 0

在数字时代,一种能“凭空造图”的AI技术悄然出现,它能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各种图片,小到风景照,大到人物肖像,但这把“画笔”如果被滥用,就可能画出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这类工具的存在,不仅可能让不良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还可能侵犯他人隐私、误导公众认知,我们就来一步步揭开这类AI的面纱,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原理,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风险,以及我们该如何警惕和防范。

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是什么,有哪些风险与防范

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是什么技术原理?

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本质上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种,就像一个“数字画师”,它的“大脑”里存储着海量从互联网上学习来的图片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各种场景、人物、风格,当用户输入文字描述时,穿着某类服饰的人物”“特定场景的画面”,AI就会像拼拼图一样,从学过的图片里提取特征,组合成一张全新的图片,这个过程听起来像“模仿秀”,但AI的模仿能力极强,甚至能让生成的图片看起来和真实照片几乎一样。

这个“画师”没有自主意识,它只是按照程序设定的算法“照葫芦画瓢”,如果用户输入的描述包含违规内容,比如暴力、低俗、侵权元素,AI就可能“照单全收”,生成出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图片,这就好比给一个只会模仿的机器人递了一张错误的“画稿”,它不会判断对错,只会机械地完成任务。

这类AI生成违规图片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生成违规图片的操作门槛其实并不高,甚至有些工具在普通应用商店就能找到,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关键词诱导,用户在输入描述时,故意加入“暴露”“暴力”“虚假场景”等敏感词汇,AI的算法会捕捉这些关键词,然后从训练数据中调取相关特征进行组合,比如想生成一张虚假的明星不雅照,只需要输入“某明星+暴露+卧室场景”,AI就可能“画”出来。

还有一种手段是模型微调,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人,会下载开源的AI模型,然后用大量违规图片“特训”这个模型,经过微调的AI,甚至不需要复杂的关键词,就能直接生成特定类型的违规内容,就像给一个学画的孩子只看不良画作,时间久了,他画出来的东西自然会偏离正轨。

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会带来哪些具体风险?

这类AI的风险就像一颗“数字炸弹”,炸开后会波及多个层面,最直接的是法律风险,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播淫秽、暴力图片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拘留;如果生成的图片涉及诽谤他人,还可能构成刑事责任,2023年就有案例,有人用AI生成前女友的虚假不雅照传播,最终被判诽谤罪,赔偿精神损失并公开道歉。

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虚假的暴力图片可能引发公众恐慌,比如有人用AI生成“某地发生恐怖袭击”的假图,在社交平台传播后,短时间内就导致当地居民纷纷逃离,警方不得不紧急辟谣,AI生成的虚假色情图片还可能被用于敲诈勒索,不少普通人因此遭受“AI换脸”的威胁,被迫支付钱财才能避免图片扩散。

隐私也可能被侵犯,如果AI训练数据中包含未授权的个人照片,生成图片时就可能“撞脸”普通人,导致无辜者被牵连,比如有网友发现,AI生成的一张“陌生女性暴露照”,脸竟然和自己的社交平台头像一模一样,虽然是巧合,却让她遭受了莫名的网络暴力。

目前对这类AI的监管现状如何?

面对这类AI的风险,国内外都在加紧织密监管的“防护网”,我国在2023年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违法违规信息,服务提供者要对生成内容进行审核,现在很多主流AI工具都加入了关键词过滤系统,当检测到敏感词汇时,会直接拒绝生成,或者弹出“内容违规”的提示。

平台也在行动,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都上线了AI生成内容识别技术,一旦发现疑似违规的AI图片,会立即删除并封禁账号,应用商店对AI生成工具的审核也更严格,要求开发者提供“内容安全承诺书”,否则不予上架,就像给AI工具装上了“门禁”,只有通过安全检查的才能“出门”。

不过监管也面临挑战,一些违规工具会“换皮”上线,比如改个名字、换个图标,继续在小众平台传播;还有人通过境外网站使用未备案的AI工具,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和用户形成合力,像“打地鼠”一样,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普通人如何防范和应对这类AI带来的风险?

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关掉”这类AI,但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风险伤害,首先要提高辨别能力,AI生成的图片其实有不少“破绽”,比如人物手指数量异常(可能多一根或少一根)、背景模糊不清、文字扭曲(比如招牌上的字歪歪扭扭),看到可疑图片时,多放大细节看看,大概率能发现不对劲。

其次要谨慎分享个人照片,避免在社交平台发布过于私密的照片,尤其是露脸的全身照、家居场景照,这些都可能被AI抓取作为训练数据,如果发现有人用自己的照片生成违规内容,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向平台举报并报警,不要因为害怕而忍气吞声。

最后要主动抵制违规内容,看到疑似AI生成的违规图片,不要转发或评论,直接举报,很多平台都有“举报-审核-删除”的快速通道,你的一次举报可能就能阻止内容扩散,保护更多人免受影响,就像在马路上看到垃圾,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环境会因此更干净。

常见问题解答

使用可以生成违规图片的AI违法吗?

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网络安全法》,无论是生成、传播淫秽、暴力、虚假信息的图片,都可能构成违法犯罪,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即使只是自己生成不传播,部分情节严重的行为(如生成恐怖主义内容)也可能触犯法律。

怎么判断一张图片是不是AI生成的违规内容?

可以看细节:AI生成的人物常出现手指、牙齿数量异常,比如6根手指;背景可能模糊或有不合理的光影(比如白天场景却有月亮);文字内容扭曲(如招牌上的字无法识别),内容本身是否符合常理也很重要,比如明星突然出现在明显不合理的场景,大概率是AI生成的。

发现有人用AI生成违规图片传播,该去哪里举报?

可以直接在发布平台举报(比如微信长按图片选“举报”,微博点“更多”选“举报垃圾信息”),也可以拨打12377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电话,或通过“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官网提交证据,举报时最好保留截图、发布者账号信息等,方便调查处理。

有没有技术手段能阻止AI生成违规图片?

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手段:一是AI内容检测工具(如百度的“AI鉴真”、腾讯的“智影”),能识别图片是否为AI生成;二是源头管控,正规AI工具会接入“敏感内容过滤系统”,输入违规关键词时直接拒绝生成,不过技术一直在升级,需要持续更新检测算法才能跟上。

未来这类AI会被完全禁止吗?

完全禁止不太现实,因为AI生成技术本身也有积极用途(如设计、艺术创作),更可能的是“规范发展”,比如要求AI工具必须实名注册,生成内容加水印标识,开发者承担内容审核责任,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关键是怎么管好“用刀的人”和“卖刀的渠道”。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