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障到智能助手:如何通过精准指令优化年度总结撰写
想要去修改去年的总结,还要再添加上今年出现的新变化以及亮点,然而又感觉整体并没有新意,于是反手就打开了AI,让其给出总体框架以及要点,进而让它去撰写一份年度报告,接着还提出了“添加数据支撑、补充案例细节、突出创新亮点”等超出大纲规定的要求。
经一番操作之后,我静候AI勤勤恳恳,呈上一份满分答卷来使我惊艳。毕竟属于人工智能,涉及大数据以及各类算法,还有深度思考等方面,总不至于连常用的“八股文”都无法应对吧?
结果瞅了瞅 AI 给出的产出,我差点气得笑出来,它是沾了点边,可又没完全沾边,里头套话多得竟比领导开会时还多,数据是驴唇不对那马嘴,案例跟我单位工作实际简直八竿子都打不着,活生生就是一个“人工智障”呀。
尽管骂着,可总结还是得去写。我唯有耐着性子充当“甲方”,一条一条地给AI提出修改意见,即:“此处需结合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更贴近实际情况些。”“所突出的亮点得符合情理,绝不能盲目地往自己身上贴金耀彩。”等等。从整体框架直到具体措辞,从逻辑条理直至细微之处,都反复地进行雕琢打磨,决定跟AI一直死磕下去了。
最终,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份契合我写作风格的总结,甚至于某些地方写得挺好,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又不由自主地对它一阵夸赞。我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的刹那,忽然恍然大悟——这难道不正是我与领导的日常情形吗?

那领导讲话说“得具备一定更高的高度才行”,我便予以吐槽讲“请说大家都能明白听得懂的话”;领导又讲“这个感觉好像不太对”,我就在心里暗自嘀咕着“您老倒说说到底是清清楚楚哪方面不对呀”。恰似我嫌弃人工智能它听不懂那种模模糊糊不太明确的指令一样,也说不定领导就在心里头暗暗嘀咕着:“这个傻乎乎的人怎么就完全领会不到我所表达的意思呢” ?
过往一直觉着领导有着“故弄玄虚”的情况,同AI拼命较劲之后才弄清楚,并非是他存心刁难,而是实际的沟通本来就带有那种“留白艺术”,他所期望的并非是让你去猜测,而是你能够主动去追问,能够把需求予以细化,能够将漏洞进行补齐 。
再度思索一番,你可曾有过这般经历,叫你那份身为男朋友的男子或者被称为直男老公的人感到为难呢?你是那样的,什么话语都不吐露,只是一味地让他去猜测,一旦他猜得不准确,你就老是大动肝火,然而结果呢,另一方却好似个宛如“人工智障”一般的存在。你讲一讲,这般做法究竟是何苦呀,如此这般还不如直接明白地告知他,我需要你达成怎样的事情,要做到何种地步,说不定你就能够收获到你内心期盼的那份惊喜了。

来源:歌曲mv《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
活该我没法获得领导赏识,毕竟人工智能得要人亲自一步步去教,我竟然还想着领导能把话语细细处理后送到我跟前?!
今后要是又接到了模糊的任务,我需要主动去寻领导并问:“您所讲的‘高度’,究竟是侧重于突出政策的契合程度呢,还是侧重于工作的前瞻性质呢?”。
归根结蒂,AI并未教会我如何摸鱼,反而教会了我,人工智能纵使极为厉害,却也无法取代那种能将模糊需求转化为清晰需求的能力,现实当中的人际沟通,远比AI算法繁杂诸多,它不存在那么多容错的机会,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追问以及换位思考,毕竟对于AI听不懂时能够予以怼,然而领导听不懂的话……你敢这么做吗 ?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