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工具推荐 6个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实测好用!

6个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实测好用!

作者:AI工具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0

传统3D建模总让人望而却步:学Blender要啃教程几周,调顶点、布线、渲染参数能耗掉一下午,新手对着复杂界面直接懵圈,现在有了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输入文字描述或拍张照片,几分钟就能生成可用的3D模型,门槛直接砍半,今天实测了6个当下热门的工具,从新手友好到专业级全覆盖,看完就能上手出活。

Kaedim

Kaedim是AI 3D建模里的“全能选手”,不管你是输入文字描述,还是上传一张手绘草图、产品照片,它都能快速生成结构化的3D模型。文本到3D的转换精度尤其突出,比如输入“一个带木纹的复古台灯,金属底座,玻璃灯罩”,生成的模型连木纹走向和灯罩透光感都能还原。

功能介绍里,它支持导出OBJ、FBX、GLB等主流格式,直接对接Blender、Maya这些专业软件,改细节不用重新建模,对新手超友好的是实时预览功能,生成过程中能拖动视角看模型结构,不满意随时调整描述词,不用等完全生成再返工。

6个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实测好用!

工具价格方面,目前有免费试用版,可生成3个低精度模型;付费版分基础($19/月)和专业($79/月),基础版解锁高精度模型和无限导出,专业版多了团队协作和API接口。

工具使用教程指南:打开Kaedim官网,注册后点击“New Project”;在输入框写清模型特征,红色跑车,敞篷,流线型车身”;右侧面板选模型精度(低/中/高)和导出格式;点击“Generate”,等待3-5分钟;生成后用在线编辑器微调细节,比如调整颜色、添加纹理,最后点击“Download”保存到本地。

Luma AI

如果你习惯用手机干活,Luma AI会让你惊喜——它是少数能在移动端实现“拍摄即建模”的AI工具,拿手机对着实物转一圈拍段视频,软件自动分析画面生成3D模型,连小摆件的凹凸纹理都能捕捉到,手机端建模的便捷性目前没对手

功能介绍里,它支持生成带PBR材质的模型(也就是有金属、塑料等真实质感),导出后直接丢进Unity、Unreal Engine这些游戏引擎里用,最近更新的“Text to 3D”功能更狠,输入“一只坐着的柴犬,毛发蓬松”,手机上就能实时生成动态预览,不满意还能语音调整“让它抬头看镜头”。

工具价格:基础功能完全免费,生成低精度模型和短视频分享无限制;高级版($14.99/月)解锁4K精度模型、无水印导出和云端存储,适合需要商用的用户。

工具使用教程指南:在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下载Luma AI;打开后选“Capture”模式,对着物体缓慢绕3圈拍摄(保持光线均匀,距离50cm左右);拍摄完成自动进入处理,等待10分钟左右;在“Models”页面找到生成的模型,点击“Edit”可调整亮度、材质;选“Export”,支持GLB、USDZ格式,直接发送到电脑或云端。

Get3D

Get3D是英伟达旗下的“技术流”选手,背靠显卡巨头的算法优势,生成的3D模型在几何细节上堪称“卷王”,比如生成人物模型,头发丝的分层、衣服褶皱的动态感都比同类工具细腻,工业级精度特别适合影视动画和游戏开发

功能介绍里,它支持批量生成同类模型,输入“10个不同姿势的机器人,科幻风格”,能一次性出10个结构各异但风格统一的模型,省去手动调整的麻烦,还能和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联动,生成的模型直接进虚拟场景渲染,效率拉满。

工具价格:目前处于测试阶段,需要通过官网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获得免费试用资格,正式版定价暂时没有官方公开信息,建议关注英伟达开发者社区获取最新动态。

6个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实测好用!

工具使用教程指南:访问Get3D官网,填写申请表格(需说明使用场景,如“个人学习”或“企业项目”);收到通过邮件后,下载客户端并登录;在工作台输入模型描述,设置生成数量和精度;点击“Generate”,等待5-15分钟(视模型复杂度);生成后可在Omniverse里打开,用内置工具优化拓扑结构,最后导出为FBX或USD格式。

3DFY.ai

3DFY.ai是“垂直领域专家”,专攻家具、建筑、工业零件这些“硬物件”建模,输入“北欧风三人沙发,浅灰色布艺,实木腿”,生成的模型自带准确的尺寸参数(长220cm×宽90cm×高85cm),设计师直接拿去就能放进CAD图纸,不用再手动标尺寸。

功能介绍里,它有个“Style Transfer”功能特别实用,生成一个基础沙发后,能一键切换成“日式侘寂风”“极简工业风”,材质、颜色自动跟着变,还支持导出带UV贴图的模型,丢进Substance Painter里细化纹理超方便。

工具价格:采用订阅制,个人版$29/月,可生成50个模型;商业版$99/月,无限生成+商用授权;企业版需定制,含API对接和专属训练模型服务。

工具使用教程指南:打开3DFY.ai,注册后从左侧分类选“家具”;输入详细参数,书桌,120cm长,80cm宽,白色桌面,黑色金属支架”;右侧选风格模板(如“现代简约”“复古”);点击“Create 3D Model”,等待4分钟;生成后检查尺寸是否符合需求,用“Adjust”工具微调高度或材质,最后导出SKP(SketchUp)或DWG格式。

Stable 3D

Stable 3D是开源社区的“黑马”,基于Stable Diffusion算法魔改而来,最大亮点是完全免费且代码开源,开发者能自己改模型训练逻辑,玩出各种花样,比如有人用它训练了“二次元角色3D生成”模型,输入动漫人物图,直接出可动3D模型。

功能介绍里,它支持本地部署,电脑配置够的话(建议RTX 3060以上显卡),生成速度比云端工具快30%,模型库也很丰富,社区用户上传了大量训练好的模型,从植物、机械到奇幻生物,直接下载就能用,不用从零开始写描述词。

工具价格:完全免费,无任何隐藏收费,开源代码托管在GitHub上,所有人都能下载和修改。

工具使用教程指南:在GitHub下载Stable 3D源码,按教程安装Python和相关依赖库;运行启动脚本,打开本地网页界面;在“Model”栏选一个预设模型(如“General Objects”);输入描述词,一棵樱花树,粉色花朵,弯曲的树干”;设置迭代次数(建议20-30次)和分辨率;点击“Generate”,等待2-5分钟(取决于显卡性能);生成后保存为PLY或STL格式,用MeshLab优化模型面数。

6个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实测好用!

Polycam AI

Polycam AI是“扫描+生成”双模式选手,既能用手机扫描实物出3D模型,也能输入文字生成虚拟物体,它的扫描精度在消费级工具里排前三,扫一个马克杯,连杯口的弧度误差都能控制在0.5mm内,适合需要精准复刻的场景。

功能介绍里,它有个“AI Cleanup”功能很贴心,扫描后模型可能有多余噪点(比如背景杂物),点一下就能自动去除,不用手动擦除,还支持AR预览,生成的模型能直接在手机屏幕上“摆”在家里,看看尺寸合不合适再导出。

工具价格:基础扫描功能免费,生成低精度模型;Pro版$14.99/月,解锁AI生成3D、高精度扫描、无限制导出;团队版$49.99/月,适合多人协作项目。

工具使用教程指南:下载Polycam app,注册后选“AI Generate”;输入模型描述,透明玻璃花瓶,细长颈,圆形底座”;选“Scan + AI”模式(如果有实物参考,可先扫描再让AI优化);设置模型分辨率(Standard/High/Premium);点击“Generate”,等待6分钟;生成后用“Refine”工具修复瑕疵,比如补全缺失的底座,最后导出STL(3D打印)或GLB(展示用)格式。

常见问题解答

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哪个免费?

Stable 3D完全免费且开源,适合预算有限的个人和开发者;Kaedim有免费试用版,可生成3个低精度模型;Luma AI基础功能免费,手机拍摄生成模型无限制,适合移动端用户。

新手用什么AI 3D建模软件好?

推荐Kaedim或Polycam AI,Kaedim操作简单,文字输入门槛低,实时预览功能方便调整;Polycam AI支持扫描实物生成模型,对没绘画基础的新手更友好,手机操作也顺手。

AI生成的3D模型能直接用于3D打印吗?

大部分可以,只要导出STL或PLY格式(3D打印常用格式),建议生成后用MeshLab检查模型是否有“非流形几何”(比如面重叠、破面),修复后再打印,Kaedim、Polycam AI生成的模型拓扑结构较规整,适合直接打印。

手机能运行AI生成3D模型的软件吗?

能,Luma AI和Polycam AI都有手机版,Luma AI主打移动端拍摄生成3D,操作流畅;Polycam AI手机版支持扫描和AI生成,基础功能免费,不过手机生成的模型精度比电脑端稍低,复杂模型建议用电脑版工具。

AI生成3D模型需要显卡吗?

看工具类型:云端工具(Kaedim、3DFY.ai)不用本地显卡,靠服务器运算;本地部署工具(Stable 3D)需要显卡,建议RTX 3060以上(显存6G+),否则生成速度很慢,手机端工具(Luma AI)靠手机芯片,中端以上安卓/iOS机型都能跑。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