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ata AI音乐识别操作教程,让每首擦肩而过的歌都有姓名
走在街上突然被商店里的旋律击中,刷视频时被背景音乐勾住耳朵,却怎么也想不起歌名——这种“听歌识曲焦虑症”,大概每个音乐爱好者都经历过,Mitata AI音乐识别就像你口袋里的音乐侦探,不管是街头巷尾的随机BGM,还是手机里存了半年的神秘音频片段,它都能帮你一秒锁定“身份”,这篇教程会带你从下载到精通,把这个小巧工具变成你的“音乐记忆外挂”,以后再遇到心动的歌,再也不用对着空气干着急啦。
下载安装Mitata AI——把音乐侦探请进手机
第一次听说Mitata AI时,我正在为找不到短视频里的BGM发愁,朋友甩来一句“去应用商店搜搜看”,打开手机应用商店,在搜索框敲下“Mitata AI”,它像个乖巧的蓝色音符躺在搜索结果前列,图标是个戴着放大镜的小喇叭,看着就很专业,点击下载,进度条像在跑马拉松,大概两分多钟就完成了,比我想象中快不少,安装时系统弹出“是否允许麦克风权限”,当时还嘀咕“要麦克风干嘛”,后来才知道这可是识别功能的“顺风耳”,必须点“允许”才行,安装完成后,手机桌面多了个亮眼的蓝色图标,点开的瞬间,欢迎界面跳出来一行字:“准备好和未知的歌说‘你好’了吗?”,一下子把期待值拉满。
这里有个小细节要提醒:如果是安卓手机,记得在下载前看看应用商店的版本说明,有些旧机型可能需要更新系统才能兼容,我同事用三年前的旧手机试过,一开始安装失败,更新系统后就顺利搞定了,苹果用户就省心多了,直接在App Store下载,全程不用额外设置,这点倒是挺友好。
注册登录账号——给你的音乐识别之旅办张通行证
打开Mitata AI的第一眼,界面干净得像张白纸,中间一个大大的“立即登录”按钮,像在招手说“快来呀”,登录方式有三种:手机号、微信、QQ,我选了手机号登录,毕竟验证码来得快,输入号码后,手机“叮”一声收到短信,6位数字输进去,几秒钟就登录成功了,系统弹出“完善个人信息”的提示,让填昵称和喜欢的音乐风格,我随手填了“音乐控小A”和“流行”,其实不填也能跳过,不过后来发现填了风格后,推荐的相似歌曲更对胃口,算是个隐藏福利。
登录后的主界面让我有点惊喜:底部三个导航栏——“发现”“识别”“我的”,分工明确,最显眼的是中间的“识别”按钮,红彤彤的像个小太阳,一看就知道是“主角”,当时我还没意识到,这个按钮会成为我未来逛商场时按得最频繁的键。
找到音乐识别入口——按下那个神奇的识别按钮
在主界面摸索时,手指不自觉就往中间的红色按钮戳去——毕竟它太显眼了,周围还闪着淡淡的波浪线,像在说“点我点我”,点击的瞬间,屏幕突然变成了录音界面,中间一个巨大的麦克风图标,下方飘着一行字:“请靠近音源,保持环境安静哦”,这时候才明白,刚才的麦克风权限是给它“听”歌用的,第一次点击时,系统又弹了次麦克风权限请求,这次我毫不犹豫点了“始终允许”,总不能让它关键时刻“失聪”吧。
界面切换后,麦克风图标会随着环境声音波动,像个会呼吸的小肺叶,我对着正在播放音乐的电脑试了试,说话时波浪线跳得老高,放音乐时又变得有节奏起来,特别直观,后来发现,除了底部导航栏,“发现”页面右上角还有个小喇叭图标,点进去也是识别界面,相当于多了个“快捷通道”,有时候单手操作时,这个入口比底部按钮更好点。
实时收音识别——让Mitata AI“听”一遍就记住
上周在奶茶店排队,店里放着首轻快的英文歌,前奏一起我就觉得耳熟,可脑子像生锈的齿轮转不动,赶紧掏出手机打开Mitata AI,点下红色识别按钮,把手机举到离音响大概30厘米的地方——别太近,太近会有杂音,也别太远,不然声音太轻,当时周围有人说话,我还担心会干扰,结果麦克风图标旁的波浪线稳稳地跟着音乐节奏跳动,像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
大概3秒钟,屏幕“唰”地跳出结果:歌名《Sunflower》,歌手Post Malone,专辑封面是朵明黄色的向日葵,和奶茶店的暖光特别搭,最绝的是,结果页面直接带了个“播放”按钮,点一下就能听片段确认,我当时跟着哼了两句,旁边的小姐姐还回头问“你怎么知道这首歌名的?”,那感觉,就像揣着个音乐魔法棒,后来我又在公交站试过,车来车往噪音很大,第一次识别失败了,走到站台角落安静点的地方重试,这次顺利出了结果——看来环境安静真的是“识别成功率密码”。
本地音频导入识别——手机里的神秘音频也能查
除了实时收音,Mitata AI还有个“隐藏技能”:导手机里的音频文件识别,我手机里存了段去年生日聚会的录音,背景里放着首超好听的钢琴曲,一直不知道名字,在识别界面右上角,有个三个点的图标,点开后出现“导入音频”选项,下面分了“从文件管理导入”和“从相册视频提取音频”,简直是为我这种“音频囤积者”量身定做的。
我选了“从文件管理导入”,找到那段生日录音,点击后APP显示“正在解析音频”,进度条慢悠悠爬了5秒,结果页面弹出来——《卡农》钢琴版,连演奏者都标得清清楚楚,当时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段“神秘音频”终于有了名字!后来试了导入短视频里的片段,从相册选了个跳舞视频,APP自动提取了背景音乐,识别结果也很快出来了,这个功能让我想起小时候翻旧照片找回忆,现在翻旧音频也能找回当时的心情,感觉特别治愈。
查看识别结果与详情——不止歌名,还有更多音乐故事
识别成功后,结果页面可不止显示个歌名那么简单,上次识别出《Sunflower》后,我顺手点了“查看详情”,像打开了一本音乐小百科:发行年份2018年,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的主题曲,歌词片段滚动显示,连歌手的简介都有,最惊喜的是“相似歌曲推荐”,下面列了五六首风格相近的歌,我点进去听了听,居然有两首直接加入了我的收藏歌单,等于不仅找到了“正主”,还挖到了“宝藏邻居”。
结果页面还有个“分享”按钮,支持直接转发到微信、QQ,上次识别出朋友婚礼上的背景音乐,一秒转发给她,她回了个“你是怎么做到的!”的表情包,成就感直接拉满,对了,如果识别结果不对,页面右下角有个“纠错”按钮,可以反馈给官方,我试过一次识别错误的情况(把《小苹果》识别成了《最炫民族风》,也是离谱),反馈后第二天收到APP推送的“已修正结果”通知,看来官方处理还挺及时。
识别历史记录——你的音乐口味日记本
用了半个月Mitata AI后,我点开“我的”页面,发现有个“识别历史”选项,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像翻开了自己的音乐日记本:上周二奶茶店的《Sunflower》,上周四公交站的《孤勇者》,昨天导入的《卡农》,全都按时间顺序排得整整齐齐,每一条都带着封面图和识别时间,突然想起上周同事问我要那首钢琴曲,我怎么也想不起歌名,现在直接从历史记录里找到,转发给她时,她回了句“你这记性是被AI拯救了吧”。
历史记录右上角有个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查找,比如输入“钢琴”,《卡农》就立刻跳出来,比翻聊天记录方便多了,长按某条记录,还能选择“删除”或“收藏”,我把喜欢的几首歌都点了收藏,我的收藏”里已经攒了一小批“意外之喜”,偶尔翻出来听听,就像重温当时识别出它们的惊喜瞬间。
提升识别准确率的小技巧——让Mitata AI更懂你的耳朵
用得多了,我也摸出些提升识别准确率的“小套路”,首先是音源要清晰,如果是实时收音,尽量让手机靠近发声源,别隔着太厚的障碍物,比如把手机揣在兜里识别,成功率会大打折扣,有次我在办公室,电脑放着歌,手机放在桌子对面,识别了三次都失败,拿到电脑旁就一次成功,原来距离真的是“硬伤”。
选对识别时机,别在歌曲前奏或间奏时识别,最好等主唱开口唱主歌部分,人声清晰的时候,AI更容易“抓住重点”,我试过识别一首纯音乐,前奏很长,前两次都失败了,等旋律到高潮部分再试,一下子就出来了,还有个冷门技巧:如果识别外语歌或小众歌曲,多识别几次,有时候第一次没结果,换个角度(比如手机稍微倾斜一点)再试,可能就成功了,像在和AI玩“你画我猜”,多给它几次机会总会猜对。
实际识别案例展示——从街头BGM到视频配乐全搞定
上个月逛商场,服装店放着首超有节奏感的中文歌,歌词听不清,只记得副歌有句“一起去看海”,打开Mitata AI,对着音响举着手机,周围试衣服的人来来往往,我还担心会尴尬,结果3秒后结果出来:《向云端》,黄绮珊和海洋Bo演唱,当时心里直呼“这谁顶得住啊,连模糊歌词都能抓住”,后来刷短视频,看到个旅行博主的视频BGM特别治愈,用“导入视频提取音频”功能,选了视频文件,APP解析完直接跳出歌名《这世界那么多人》,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了我旅行相册的背景音乐。
还有次朋友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里放着首轻音乐,问我“这歌叫啥,找了好久”,我把语音保存到手机,用Mitata AI导入识别,5秒后显示《River Flows in You》,李闰珉的经典钢琴曲,朋友收到结果后,直接发来个“膜拜”的表情包,说“你这工具比我那充了会员的音乐APP还好用”,现在不管是朋友问歌,还是自己遇到“歌荒”,我都会打开Mitata AI的历史记录,那些被识别出来的歌,早就悄悄变成了我的“私人歌单库”。
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到现在每天都要打开好几次,Mitata AI早就成了我手机里的“常驻嘉宾”,它不像那些复杂的音乐软件,功能堆得让人眼花缭乱,就专注把“听歌识曲”这件事做到极致——简单、快速、准确,如果你也常常被“未知歌曲焦虑”困扰,不妨试试这个小工具,说不定下次听到心动的歌时,你也能笑着说“别急,我来查”,这种掌控感,大概就是科技给音乐爱好者最好的礼物吧。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