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ta AI抒情类纯音乐生成提示词撰写指南
Notta AI作为当下热门的AI创作工具,不仅能处理语音转文字,其隐藏的音乐生成功能更是让不少音乐爱好者眼前一亮——只需几句文字描述,就能生成风格各异的纯音乐,但很多人在尝试生成抒情类纯音乐时,常常对着提示词输入框犯难:明明想表达“温柔治愈”,结果AI生成的音乐却像“激昂战歌”;想突出“钢琴为主”,输出的音频里却塞满了电音鼓点,这并非AI不够智能,而是提示词没有精准“告诉”AI你想要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解锁Notta AI抒情类纯音乐提示词的撰写密码,从功能入口到细节描述,从关键词选择到案例优化,手把手教你写出“AI一看就懂”的提示词,让你的脑海中的旋律,变成耳机里流淌的真实乐章。
Notta AI音乐生成功能入口
第一次用Notta AI生成音乐时,我差点在APP里“迷路”——毕竟它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太显眼,音乐生成藏得像个“彩蛋”,其实找到它很简单:打开Notta AI APP后,点击底部导航栏的“创作”按钮,在弹出的功能列表里往下滑,就能看到“AI音乐生成”的图标,像个带着音符的魔法棒,点击进入后,会看到一个简洁的输入框,上方写着“描述你想要的音乐风格和细节”,这就是我们撰写提示词的“舞台”。
这里有个小细节要注意:如果是网页版Notta AI,入口藏在左侧菜单栏的“创意工具”里,鼠标悬停时会展开子菜单,“音乐生成”就在其中,不管是APP还是网页版,点击进入后都需要先完成简单的实名认证(毕竟涉及音乐版权),认证通过后就能解锁全部音乐生成功能,我第一次操作时因为没注意实名认证,写了半天提示词点击生成,结果弹出“权限不足”的提示,白白浪费了5分钟,大家可别踩这个坑。
抒情类纯音乐核心要素拆解
写提示词前,得先搞清楚抒情类纯音乐到底“长什么样”,就像画画前要知道用什么颜料、画什么主题,写提示词也需要拆解音乐的核心要素,我把抒情纯音乐比作“一碗热汤”:情感是汤底,乐器是食材,旋律是火候,节奏是汤勺的搅动频率——少了哪一样,味道都不对。
先说说情感基调,这是抒情纯音乐的“灵魂”,同样是抒情,“治愈系”像冬日里的暖手宝,“伤感系”像雨天里的旧日记,“浪漫系”则像夏夜的萤火虫,如果提示词里只写“抒情”,AI可能会随机混合各种情感,结果生成的音乐“四不像”,我试过只输入“抒情纯音乐”,结果AI给了一段开头像摇篮曲、中间突然变悲伤、结尾又欢快的“拼接音乐”,听得我一脸懵。
然后是乐器选择,这是音乐的“骨架”,抒情纯音乐常用的乐器就像一个“温柔天团”:钢琴是“细腻担当”,适合表达内心的小情绪;小提琴是“悠长担当”,能拉出让人眼眶发热的旋律;吉他是“温暖担当”,扫弦声像阳光洒在身上;还有古筝、长笛、大提琴……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性格”,比如想用音乐描绘“暗恋的心情”,选钢琴+吉他就很合适,钢琴弹主旋律像心跳,吉他轻轻扫弦像偷偷的欢喜;要是想表达“离别”,大提琴的低沉加上长笛的呜咽,效果直接拉满。
旋律与节奏,这是让音乐“动起来”的关键,抒情纯音乐的旋律不能太“跳”,就像走路不能一路蹦蹦跳跳,得“慢慢走,欣赏啊”;节奏也不能太快,60-80BPM(每分钟节拍数)是黄金区间,像散步时的呼吸频率,太快会让人紧张,太慢又容易拖沓,我之前试过把节奏设成100BPM,结果原本想写“治愈”的音乐,听起来像赶火车,完全没了抒情的感觉。
提示词基础结构搭建
知道了核心要素,接下来就是把它们“拼”成提示词,我总结出一个万能的基础结构,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情感氛围】+【核心乐器】+【旋律特点】+【节奏速度】,这个结构就像给AI画了一张“导航图”,告诉它从哪里出发、走哪条路、终点是什么样子。
举个最基础的例子:“治愈系情感,以钢琴为主奏乐器,旋律平缓起伏,节奏舒缓,速度70BPM”,别看简单,这已经能让AI生成一段合格的抒情纯音乐了,我第一次用这个结构测试时,AI输出的音乐虽然不算惊艳,但至少“没跑偏”——钢琴声干净,旋律像小山丘一样慢慢起伏,速度也刚好,听着像在午后晒太阳。
但基础结构只是“及格线”,想让音乐更“戳人”,还得往里面加“细节零件”,比如在“情感氛围”后补充具体场景,在“旋律特点”里加入高低音描述,就像做蛋糕,基础结构是面粉和鸡蛋,加了奶油和水果,才能变成生日蛋糕,我后来把上面的例子升级成:“治愈系情感,描绘清晨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的场景,以钢琴为主奏乐器,高音区弹奏主旋律像露珠滴落,低音区和弦铺垫如泥土芬芳,旋律平缓起伏,节奏舒缓,速度70BPM”,这次生成的音乐里,钢琴高音真的有“滴答”感,低音区的和弦也很厚实,就像走进了真的森林,体验感直接翻倍。
情感与氛围关键词选择
情感和氛围是提示词的“调味料”,选对了关键词,音乐就有了“灵魂”,很多人写提示词时喜欢用“开心”“难过”这种笼统的词,就像做菜只说“要好吃的”,厨师根本不知道你想吃甜还是咸,其实抒情类纯音乐的情感关键词可以更“具体”,比如用场景、画面来代替抽象的情绪。
先说说治愈系,这类关键词要像“小太阳”,让人听了心里暖洋洋,我整理了一组“治愈关键词库”:“清晨的阳光洒在窗台”“雨后草地的青草香”“猫咪蜷缩在膝盖上打呼噜”“老槐树下午后的秋千”“海边退潮时的细沙”,这些词自带画面感,AI能快速捕捉到“温暖、放松、柔软”的氛围,我试过写“治愈系,猫咪蜷缩在膝盖上打呼噜”,生成的音乐里,钢琴声轻轻的,像猫咪的呼吸声,中间还穿插了类似风铃的音效,简直萌化了。
再看伤感系,关键词要像“带点甜的苦咖啡”,让人感动但不绝望,可以试试:“深秋落叶在脚下沙沙响”“空无一人的老车站”“未寄出的信躺在抽屉里”“黄昏时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下雨天隔着窗户看行人”,这些场景带着淡淡的遗憾,却又不会太沉重,我朋友用“未寄出的信躺在抽屉里”生成音乐,小提琴拉出来的旋律像叹气一样,听得她眼眶都红了,说“这就是我当年没敢表白的心情啊”。
还有浪漫系,关键词要像“冒着泡泡的汽水”,甜而不腻,推荐:“夏夜星空下的萤火虫”“牵手走过铺满花瓣的小路”“初雪天一起堆的雪人”“图书馆里偷偷看你的侧脸”“摩天轮升到最高点时的心跳”,之前帮闺蜜写“摩天轮升到最高点时的心跳”,AI用了钢琴和竖琴,旋律像坐摩天轮一样慢慢升高,到“最高点”时突然一个轻柔的转音,闺蜜听完直呼“想马上谈恋爱”——这就是关键词选对的魔力。
乐器与旋律细节描述
如果说情感是“灵魂”,那乐器和旋律就是抒情纯音乐的“身体”,得描述得“有血有肉”,AI才能生成“活灵活现”的音乐,很多人写乐器时只说“用钢琴”,就像告诉裁缝“做件衣服”,没说款式、尺码,做出来肯定不合身,其实乐器描述要讲清楚“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怎么演”。
先说钢琴,这个“抒情万金油”乐器,细节描述能让它“七十二变”,如果想让钢琴温柔,可以写“钢琴以八分音符为主,高音区像羽毛轻落,低音区和弦如丝绸般顺滑”;如果想让它带点故事感,可以写“钢琴采用断奏技巧,每个音符像雨滴打在玻璃上,间隔0.5秒,尾音微微延长”,我试过“钢琴高音区像羽毛轻落,低音区和弦如丝绸般顺滑”,生成的音乐里,钢琴声真的轻飘飘的,低音区的和弦像水流一样漫过来,一点都不突兀。
再说说小提琴,这个“情感放大器”,描述时要抓住“弓法”和“音区”,想表达悠长的思念,写“小提琴用长弓演奏,中高音区旋律如叹气般绵长,揉弦幅度适中”;想表达激动的内心,写“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跳弓技巧,音符短促有力,像心跳加速”,我之前写“小提琴长弓演奏,中高音区如月光洒在湖面”,生成的音乐里,小提琴声真的像月光一样,又亮又柔,听得人心里软软的。
还有乐器组合,就像组队打游戏,得讲究“配合”,钢琴+小提琴是“经典CP”,适合大多数抒情场景,提示词可以写“钢琴弹奏主旋律像诉说心事,小提琴在背景轻轻附和,如朋友的倾听”;吉他+口琴则是“民谣风”,适合怀旧情感,写“吉他扫弦像走路的脚步,口琴吹出的旋律像远方的思念,两者交替出现”,我试过“钢琴+小提琴”组合,钢琴弹的时候小提琴安静,小提琴拉的时候钢琴轻轻伴奏,像两个人在对话,默契度满分。
节奏与速度参数设定
节奏和速度是音乐的“脉搏”,太快太慢都会让抒情纯音乐“失魂”,很多人写提示词时会忽略这两项,结果AI默认生成120BPM的快节奏,好好的抒情曲变成了“广场舞BGM”,其实抒情纯音乐的节奏和速度有“黄金区间”,掌握了就能让音乐“呼吸顺畅”。
先看速度(BPM),60-80BPM是抒情纯音乐的“舒适区”,就像人的心跳在平静时的频率,60BPM像“深呼吸”,适合极慢节奏的冥想类抒情,深夜独处时的思考”;70BPM像“散步”,适合大多数治愈、浪漫场景;80BPM像“轻轻摇晃的秋千”,略带一点动感,适合“回忆往事”的抒情,我试过把速度设成50BPM,结果音乐慢到像卡顿,听得人着急;设成90BPM又太快,钢琴音符堆在一起像赶时间,最后发现70BPM刚刚好,像喝温水一样舒服。
再说说节奏型,这就像音乐的“舞步”,不同的节奏型能跳出不同的感觉,抒情纯音乐常用的节奏型有:“4/4拍,弱起小节,每小节前两拍轻后两拍重”(像走路时脚跟先落地);“6/8拍,起伏感强,像小船在水面轻轻摇晃”;“自由节奏(Rubato),速度随情感变化,像说话时的停顿和强调”,比如写“6/8拍,像小船在水面轻轻摇晃”,生成的音乐旋律会自然地“晃起来”,特别适合描绘“湖面泛舟”“海边散步”的场景,我之前用这个节奏型生成“夏夜湖面”的音乐,真的有坐在小船上随波荡漾的感觉,耳机里的旋律一上一下,太奇妙了。
还要注意节奏密度,就是单位时间里音符的多少,抒情纯音乐不能太“挤”,也不能太“空”,可以用“稀疏”“中等”“稍密”来描述:“旋律音符稀疏,每个音符间隔2秒,给人留白的想象空间”适合“孤独”主题;“音符密度中等,每拍一个音,像平稳的呼吸”适合大多数抒情场景;“音符稍密,八分音符为主,像细碎的脚步”适合“略带期待”的情感,我试过“音符稀疏,间隔2秒”,生成的音乐里,钢琴每个音都像敲在心上,中间的停顿让人忍不住去想“下一个音会是什么”,代入感超强。
提示词优化与调整技巧
写提示词就像做菜,第一次难免“咸了淡了”,这时候优化调整就很重要,我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尝味道—调调料—再尝”,通过AI生成的初版音乐,反推提示词哪里需要修改,慢慢靠近理想效果。
第一步是听初版找问题,生成音乐后别急着否定,认真听2遍,拿个小本本记下“不对劲”的地方:是情感不对?乐器太多?还是旋律太“平”?比如我之前写“治愈系,阳光洒在窗台”,生成的音乐里突然冒出电音鼓点,这就是“乐器混乱”问题;还有一次写“伤感系,落叶”,旋律一直往上走,越听越激昂,这就是“情感跑偏”,把问题列出来,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步是针对性修改,针对“乐器混乱”,提示词里要加“仅用XX和XX乐器”,仅用钢琴和小提琴,禁用电子乐器”;针对“情感跑偏”,可以在情感关键词前加“强烈的”“淡淡的”,淡淡的伤感,像落叶轻轻飘落”;如果旋律太“平”,就加“旋律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在第8小节达到高潮”,我之前生成的音乐“情感跑偏”,修改成“淡淡的伤感,像落叶轻轻飘落,旋律整体向下走,如叶子从树上落下的轨迹”,再生成时,旋律真的一路往下,像叹气一样,伤感味儿一下就对了。
第三步是“细节加法”原则,优化提示词时别大改,一点点加细节,就像给植物浇水,一次浇太多会淹,少浇点慢慢渗透,比如第一次提示词:“治愈系,钢琴”;第二次加“阳光场景”:“治愈系,清晨阳光洒在窗台,钢琴”;第三次加旋律细节:“治愈系,清晨阳光洒在窗台,钢琴高音区像露珠滴落”;第四次加节奏:“治愈系,清晨阳光洒在窗台,钢琴高音区像露珠滴落,速度70BPM”,每次只加一个细节,既能精准控制变量,又能看到明显的进步,我用这个方法优化了3次,生成的音乐一次比一次贴近我想要的效果,最后那次听完,我直接设成了手机铃声,朋友问我“哪里找的这么好听的纯音乐”,我得意地说“自己写提示词生成的”,简直不要太酷。
案例展示与效果分析
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分享3个我亲手写的提示词案例,看看它们生成的音乐效果到底怎么样,每个案例都包含完整提示词、生成效果描述和优化思路,你可以直接抄作业,也能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专属提示词。
治愈系·猫咪与窗台
提示词:“治愈系情感,描绘周末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书桌上,橘猫蜷缩在窗台打盹,尾巴偶尔轻轻甩动的场景,仅用钢琴和木吉他两种乐器,钢琴高音区以十六分音符弹奏主旋律,像猫咪的胡须轻轻颤动,木吉他在背景用指弹技巧扫弦,如阳光的温暖触感,旋律整体平缓,有小幅起伏像猫咪的呼吸,节奏为4/4拍,速度70BPM,音符密度中等,给人放松、柔软的感觉。”
生成效果:开头是木吉他轻轻的扫弦,像阳光慢慢爬上窗台;10秒后钢琴高音区响起,音符真的像小胡子在动,一跳一跳的;中间猫咪“甩尾巴”的地方,钢琴突然弹出两个稍快的音符,像尾巴“啪嗒”甩了一下;整体速度不快,听着就像坐在书桌前,看着猫咪打盹,心里什么烦恼都没了,朋友听完说“想马上回家撸猫”,这效果我给90分!
伤感系·未寄出的信
提示词:“淡淡的伤感情感,描绘黄昏时分,书桌抽屉里躺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纸已经泛黄,窗外下起了小雨,主要用大提琴和长笛两种乐器,大提琴在低音区演奏主旋律,像压抑的叹息,长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