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ocu AI使用教程指南 Vocu AI生成乡村民谣的设置教程

Vocu AI生成乡村民谣的设置教程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0

Vocu AI就像一个藏在手机里的音乐魔法师,不用你会认五线谱,也不用你懂复杂的编曲,只要点点屏幕,就能把你心里的故事变成带着泥土香的乡村民谣,很多人觉得写歌是专业人士的事,尤其是乡村民谣这种讲究“烟火气”的风格,总担心自己写出来像白开水,但Vocu AI把这件事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你负责提供故事的碎片,它负责把碎片拼成带着吉他声和蝉鸣的歌,接下来跟着这篇教程一步步操作,半小时后,你的手机里就会躺着一首属于自己的乡村民谣,说不定还能惊艳朋友圈呢。

Vocu AI注册登录

先在应用商店搜“Vocu AI”,下载安装后打开APP,第一次用会看到一个带着吉他图案的欢迎页,底下有“注册”和“登录”两个按钮,我选了“注册”,用手机号收验证码,输完后设置密码,过程比点外卖填地址还快,注册完系统会让选音乐偏好,我勾了“乡村”“民谣”“独立音乐”,后来发现这个选择会让首页推荐更精准,比如第二天打开就刷到了好几首乡村风的示例歌,登录成功后跳转到首页,顶部是搜索栏,中间是风格分类区,最底下有“我的”“创作”“发现”三个tab,界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木吉他面板。

这里有个小细节,注册时如果用微信登录,会自动同步头像和昵称,省去了手动输入的麻烦,我当时顺手传了张在乡下拍的麦田照片当头像,后来生成歌曲时,AI居然在歌词里加了句“麦浪里的影子晃啊晃”,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总之觉得这波互动很暖心,登录完成后别急着点别的,先去“我的”页面完善一下音乐偏好,多勾几个乡村民谣相关的标签,木吉他”“口琴”“叙事性歌词”,后面生成时AI会更懂你的口味。

进入创作界面

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有个橙色的“创作”按钮,像一块刚出炉的南瓜饼,想不注意都难,点进去后有三个选项:“AI生成”“上传小样”“歌词本”,咱们要做乡村民谣,当然选“AI生成”,点完后跳转到一个新页面,顶部写着“新建AI歌曲”,下面是两个大卡片:“从风格开始”和“从歌词开始”,我当时犹豫了一下,想起自己脑子里有个模糊的故事——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河边钓鱼,就选了“从歌词开始”,想着先把故事讲给AI听。

如果选择“从风格开始”,会先让你挑音乐风格,再填歌词;选“从歌词开始”则反过来,先输入歌词主题,再选风格,两种方式都行,看你更想先定调子还是先讲故事,我试过两种路径,发现“从歌词开始”更适合乡村民谣,毕竟这类歌曲的灵魂是故事,进入创作界面后,界面布局很清晰:左边是歌词输入区,中间是风格选择栏,右边是音乐设置面板,像一个音乐版的“三明治”,每层都有明确的分工。

选择乡村民谣风格

不管从哪种方式进入,最终都要选风格,在风格库往下滑,找到“民谣”分类,点开后里面有“城市民谣”“校园民谣”“乡村民谣”三个子分类,点“乡村民谣”,又弹出四个细分选项:“传统乡村”“现代乡村”“蓝草乡村”“另类乡村”,每个选项下面都有一行小字介绍,传统乡村:以木吉他为主伴奏,歌词侧重叙事,节奏舒缓”,“蓝草乡村:加入班卓琴和小提琴,节奏轻快”,我想写的是怀旧故事,就选了“传统乡村”。

选完风格后,系统会自动播放一段10秒的示例片段,我当时戴着耳机,前奏一响——木吉他轻轻拨弦,像雨滴落在青石板上,中间穿插着口琴的长音,像远处的炊烟在飘,瞬间把我拉回了小时候的乡下,示例片段播完后,界面会问“这个风格符合你的预期吗?”,有“调整风格”和“继续”两个按钮,如果觉得不够“乡村”,可以点“调整风格”重新选;如果满意,就点“继续”进入下一步,我当时听完示例,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果断点了“继续”,心里已经开始期待最终的成品了。

设置歌词主题与结构

接下来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给AI讲故事,歌词输入框上面有行提示:“告诉AI你想写什么,故乡的老槐树’‘离乡时的站台’”,我把脑子里的钓鱼故事敲了进去:“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村东头的河边钓鱼,他总说‘鱼上钩时别着急拉’,现在爷爷不在了,河边的柳树还在”,输完后点击“分析主题”,AI会弹出三个歌词方向建议:“爷孙情与成长”“记忆里的河边”“物是人非的怀念”,我选了“记忆里的河边”,觉得这个方向更贴合乡村民谣的“画面感”。

然后是设置歌词结构,乡村民谣通常有“主歌1-主歌2-副歌-桥段-副歌”的结构,系统默认就是这个,也可以手动调整,比如加一段“前奏独白”或者“尾奏哼唱”,我当时想让故事更完整,就加了一段“前奏独白”,打算让AI配一句爷爷的台词,结构设置完后,点击“生成歌词初稿”,等待30秒左右,歌词框里就跳出了一段文字,第一句是“柳树枝垂到河面打了个结,爷爷的烟袋锅冒起了炊烟”,看到这句时我鼻子一酸——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常见的场景吗?AI把“钓鱼”和“爷爷”两个元素揉得很自然,没有生硬堆砌。

歌词初稿生成后可以逐句修改,我觉得“烟袋锅冒起了炊烟”有点重复,就把“炊烟”改成了“圈圈烟”,AI立刻提示“修改已同步,旋律会自动适配新歌词”,试了一下,改完后再听预览片段,这句的旋律真的跟着变了,从平缓的长音变成了轻快的短音,像烟圈在空气里一荡一荡的,细节处理得很到位。

调整音乐元素

歌词搞定后,该给它“穿衣服”了——调整音乐元素,这个环节像在给歌曲搭配“乐器套餐”,乡村民谣的标配通常是木吉他、口琴、小提琴,偶尔加点班卓琴增加乡土气息,在“乐器选择”面板里,这些乐器都有对应的图标,点一下图标就会亮起,表示选中,我选了木吉他(作为主伴奏)、口琴(负责前奏和间奏)、小提琴(副歌部分加和声),没选班卓琴,怕节奏太快盖过叙事感。

节奏设置也很重要,乡村民谣的节奏一般不快,60-80BPM比较合适,太快像跑调的山歌,太慢又像催眠曲,我把节奏滑块拖到70BPM,预览区的波形图立刻跟着跳动起来,像河面上一圈圈的涟漪,人声风格有“男声”“女声”“童声”三个选项,还能调“低沉”“清澈”“沙哑”三种质感,我想让歌声听起来像个有故事的大叔,就选了“男声+沙哑”,结果AI还弹出个小提示:“沙哑男声搭配乡村民谣,会有‘老酒馆里的故事感’哦”,这波互动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跟机器对话,更像在和一个懂行的乐手聊天。

还有个“情感浓度”滑块,从“清淡”到“浓烈”,我把它调到中间偏右的位置,想着故事里有怀念也有温暖,不用太悲伤,调整完这些,点击“试听音乐框架”,AI会生成一段没有歌词的纯音乐片段,我当时闭着眼听,木吉他的拨弦像爷爷钓鱼时鱼竿的晃动,口琴的声音像风穿过柳树林,小提琴轻轻一拉,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感觉,对味儿了!

生成与预览

所有设置都搞定后,点击页面底部的“生成完整歌曲”按钮,按钮会变成一个旋转的进度圈,旁边显示“魔法正在施展中...”,等待时间不长,大概40秒左右,进度圈变成对勾,提示“歌曲生成成功!”,紧接着音乐就自动播放起来,开头是5秒的口琴前奏,像从远处飘来的呼唤,然后木吉他轻轻切入,沙哑的男声唱道:“柳树枝垂到河面打了个结,爷爷的烟袋锅冒起了圈圈烟”,歌词和旋律的搭配像刚蒸好的馒头,松软又入味。

播放时屏幕上会同步滚动歌词,背景是一张模糊的河边柳树图,不知道是不是AI根据歌词生成的,副歌部分“鱼上钩时别着急拉,线要松松紧紧才不滑”一出来,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说这句话时的语气,连带着旋律都跟着哽咽了一下,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AI不仅能生成音乐,还能把藏在记忆里的情绪挖出来,播放到桥段时,小提琴突然拔高,像夕阳落到山后面的那道金光,然后慢慢弱下去,回到木吉他的独奏,收尾干净得像爷爷收线时的动作——不拖泥带水。

第一次生成难免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我觉得副歌部分的小提琴声有点太亮,盖过了人声,这时候不用重新生成,直接点击播放界面的“暂停”按钮,就能回到编辑页面调整,预览功能很贴心,支持“从头播放”“播放副歌”“播放间奏”三种模式,方便快速定位到想修改的段落,我当时反复听了三遍副歌,才确定是小提琴的音量太高,不是音色的问题。

编辑优化

回到编辑页面,找到“乐器音量”面板,小提琴的音量滑块默认在70%,我把它调到50%,又把木吉他的音量稍微调高到65%,让人声更突出,改完后点击“重新生成副歌”,这次AI只处理副歌部分,不用等整首歌重新生成,节省了不少时间,再听时,小提琴的声音像退到了柳树林后面,若隐若现,人声和木吉他的搭配更和谐了,像爷爷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不重但很稳。

歌词也可以再润色,我觉得“圈圈烟”三个字有点太直白,改成“烟圈儿绕着草帽转”,更有画面感,AI会自动匹配旋律,不用担心改了歌词唱不上去,还有个“押韵助手”功能,点击歌词里的某个词,会弹出几个押韵的建议,比如我点“转”,它推荐“盼”“岸”“慢”,我选了“盼”,把下一句“鱼竿在手里晃啊晃”改成“鱼竿在手里盼啊盼”,瞬间有了拟人感,好像鱼竿也在期待鱼上钩。

人声部分我也做了微调,之前选的“沙哑男声”,虽然有故事感,但副歌部分有点吃力,我就在“人声质感”里把“沙哑”调到“中等”,保留一点沧桑感,又不会太费力,这次调整完,再听副歌,歌手像刚喝了口热茶,声音润了不少,那句“爷爷的话在风里飘”唱得又轻又暖,像真的有风吹过耳朵,编辑优化就像给刚出炉的面包刷上一层蜂蜜,不是必须,但能让味道更出彩。

导出保存与分享

所有修改都满意后,就可以导出歌曲了,点击“导出”按钮,会弹出“音质选择”:标准音质(128kbps,适合分享到社交平台)、高清音质(320kbps,适合保存到本地)、无损音质(FLAC格式,占内存较大),我选了高清音质,毕竟是自己的“心血之作”,得留个好版本,导出过程比生成快,大概20秒,完成后歌曲会自动保存到“我的作品”里,在“我的”页面就能找到。

导出后系统会问“是否分享到朋友圈?”,我当时没多想就点了“是”,配文写了句“第一次用AI写歌,献给爷爷”,没想到半小时后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炸了——平时不怎么互动的老同学都评论了,有人说“前奏一响,DNA动了”,有人说“歌词里的烟袋锅让我想起我爷爷”,还有人催我出“乡村民谣系列”,最让我感动的是,姑姑看到后发来消息:“你爷爷要是还在,肯定天天拿这个当手机铃声”。

除了分享到社交平台,还能导出到本地音乐库,或者设置成手机铃声,我把这首歌设成了闹钟,每天早上被“柳树枝垂到河面打了个结”唤醒,比刺耳的铃声舒服多了,导出时记得勾选“保存歌词文件”,会生成一个LRC格式的歌词,用音乐播放器打开时能同步显示,像在KTV里唱歌一样,现在我的“我的作品”里已经存了三首乡村民谣,每首都有不同的故事,Vocu AI就像我的“音乐日记本”,帮我把心里的故事都唱了出来。

乡村民谣生成小技巧

用Vocu AI生成乡村民谣多了,我总结出几个小技巧,能让歌曲更有“内味儿”,歌词主题要具体,别写“我爱家乡”这种大空话,写“村口的老井”“奶奶的缝纫机”“田埂上的稻草人”,越具体AI越能捕捉细节,我之前试过写“乡村的春天”,生成的歌词很空洞,后来改成“油菜花田里的风筝线”,AI立刻写出“黄澄澄的花海晃瞎了眼,风筝线在手里绕了三圈”,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乐器搭配要“少而精”,乡村民谣讲究质朴,别贪多把所有乐器都选上,木吉他+一种辅助乐器(口琴/小提琴/班卓琴)就够了,我有次选了木吉他、口琴、班卓琴、手鼓四种乐器,生成后像个嘈杂的集市,完全没了乡土气息,后来删掉手鼓和班卓琴,只留木吉他和口琴,瞬间清爽了,节奏别太快,60-70BPM最合适,像散步的速度,能让人静下心听故事。

人声风格可以“反套路”,不一定非要选男声,女声唱乡村民谣也很有味道,尤其是清澈的女声,像山涧的泉水,能把悲伤的故事唱出温暖感,我试过用“女声+清澈”生成《外婆的灶台》,开头一句“柴火在灶膛里笑啊笑”,甜得像刚出锅的红薯,还有个隐藏功能,在“高级设置”里打开“方言调味”,能在歌词里加一两句方言词汇,比如四川话的“巴适”,陕西话的“忒色”,让歌曲更有地域特色,上次我加了句“俺们那旮沓的天很蓝”,北方的朋友听了都说“这才是正宗的乡土味儿”。

最后一点,别害怕“不完美”,AI生成的歌词可能有几句不押韵,旋律可能有地方有点怪,没关系,自己动手改一改,反而更有“手工感”,音乐本来就是用来表达情绪的,哪怕有瑕疵,只要唱出了你的故事,就是好歌,就像村里的老木匠做椅子,不一定每根木条都笔直,但坐上去舒服,有温度,这就够了,Vocu AI是工具,但故事和情感永远属于你自己。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