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ocu AI使用教程指南 Vocu AI生成流行音乐的设置步骤详解

Vocu AI生成流行音乐的设置步骤详解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0

Vocu AI就像一位藏在手机里的音乐魔法师,不用你会认五线谱,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乐器,只要跟着几个简单的设置步骤,就能把脑海里的旋律碎片变成一首完整的流行音乐,对于想创作却被乐理知识劝退的小伙伴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五音不全”到“音乐制作人”的距离,可能只隔着这篇教程的长度,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把你的音乐灵感变成能循环播放的流行曲吧,相信我,完成后你会忍不住对着手机说“这波操作666”。

Vocu AI账号注册与登录

要和这位音乐魔法师打招呼,第一步当然是“敲门”——注册并登录Vocu AI,打开App后,你会看到简洁的登录界面,像刚装修好的音乐工作室,没有多余的装饰,注册方式很灵活,用手机号收个验证码,或者直接用常用的社交账号授权登录,全程不超过1分钟,比点一杯奶茶的等待时间还短,我当时选了手机号注册,输入号码后,验证码“嗖”地一下就飞到了短信箱,点击登录的瞬间,界面像拉开了舞台幕布,正式进入Vocu AI的音乐世界。

登录后首页会推荐一些热门音乐模板,抖音爆款”“网易云热单”等,每个模板旁边都有小喇叭图标,点击就能试听,我随手点了一个“甜妹风流行”模板,前奏一响,感觉自己瞬间变成了偶像剧女主角,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创作更期待了。

进入音乐创作专属界面

在首页逛了一圈后,找到位于顶部的“创作音乐”按钮,它像一块闪着光的音乐邀请函,点击后就跳进了创作专属界面,这个界面布局特别贴心,左侧是“参数控制面板”,像调音台一样整齐排列着各种设置选项;中间是“音乐预览区”,生成的旋律会在这里实时播放,还能看到波形图像心电图一样跳动;右侧则是“风格素材库”,里面躺着各种预设的乐器组合和节奏型,简直就是一个音乐版的“素材超市”,想要什么风格,直接来这里“采购”就行。

第一次进入时,我还担心界面太复杂会看不懂,结果发现每个按钮旁边都有小图标提示,比如速度设置旁边画着一个小节拍器,调性选择旁边标着“Do Re Mi”,连我这种音乐小白都能一眼明白,不得不说设计师是懂“新手友好”的。

选定流行音乐风格模板

流行音乐可不是“一刀切”的,里面藏着各种细分风格——有带着复古迪斯科节奏的“City Pop”,有电子音效拉满的“Synthwave”,还有钢琴伴奏为主的“抒情Ballad”,Vocu AI的风格库就像一个摆满了不同口味冰淇淋的冰柜,每个模板都标注了“适用场景”和“代表元素”,夏日流行”模板会注明“适合轻快旋律,包含吉他、沙锤、电子鼓元素”,“冬日抒情”则写着“慢节奏,以钢琴、弦乐为主”。

我想创作一首适合夏天发朋友圈的歌,于是在风格库里翻了翻,最终锁定了“夏日流行”模板,点击模板后,界面会弹出一个小窗口,播放30秒的示例片段,那旋律一出来,我仿佛看到了阳光、沙滩和冰镇西瓜,连脚趾头都忍不住跟着打拍子——就像夏天的风突然吹进了耳朵里,清爽又提神,选定模板后,整个创作界面的基础参数会自动调整成该风格的默认值,省去了不少手动设置的麻烦。

设置音乐基础参数

选好风格模板后,接下来要给音乐“定调子”,这就像给一幅画确定主色调,基础参数包括速度(BPM)、调性和时长,速度是音乐的“心跳”,BPM数值越高,节奏越快,太低了像蜗牛爬,太高了又像赶火车,流行音乐的BPM通常在90到120之间,我参考了模板推荐的100BPM,试了试觉得有点慢,像没睡醒的猫,调到110后,节奏瞬间变得活泼起来,像刚喝完一杯冰美式的打工人,精神抖擞。

调性就像音乐的“性格”,C大调温暖明亮,像向日葵;D小调忧伤内敛,像月光下的湖面,我选了C大调,毕竟是夏天的歌,得阳光一点,时长方面,流行歌曲一般在3到4分钟,太长听众容易走神,太短又没听够,我设了3分20秒,刚好够唱完主歌、副歌和一个简短的间奏,设置完这些参数,感觉音乐的“骨架”已经搭好了,就差往里面填“血肉”了。

输入音乐灵感描述

如果说基础参数是音乐的“骨架”,那灵感描述就是“灵魂”——你得告诉AI你想要什么样的旋律、什么样的氛围,它才能“画”出你心中的音乐,灵感描述框就像一个给AI的“音乐许愿瓶”,你写得越具体,AI还你的“礼物”就越合心意,我当时脑子里的画面是“夏天傍晚,在海边公路开车,车窗开着,风带着咸味,副歌要有‘啊~’的和声,吉他声要清脆,偶尔有电子音效像海浪拍打礁石”。

这里有个小技巧,描述时可以多用“动词+名词”的组合,吉他弹奏”“贝斯铺垫”“鼓点轻快”,少用模糊的形容词,我一开始写“好听的旋律”,结果AI生成的片段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后来改成“吉他前奏有滑音,副歌加入拍手声”,效果瞬间不一样了——就像给AI递了一张详细的购物清单,它买回来的东西自然不会跑偏。

生成音乐并实时预览

把所有设置填好后,点击界面底部那个闪闪发光的“生成音乐”按钮,AI就开始“工作”了,进度条像一只努力爬行的小蜗牛,从0%慢慢爬到100%,等待的1分钟里,我紧张得像在等考试成绩,终于,进度条跑完,音乐自动响起——前奏是吉他滑音,接着是轻快的鼓点,副歌部分真的有“啊~”的和声,一切都和我描述的差不多, except 前奏长达20秒,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听得我差点当场“蚌埠住”,这不就是“听我说谢谢你”的慢放版吗?

好在预览功能很贴心,播放时波形图会跟着节奏跳动,哪里长哪里短一目了然,我点击“暂停”,决定调整一下前奏时长——毕竟流行歌曲讲究“黄金3秒定律”,前奏太长,听众早就划走了。

调整音乐细节参数

生成的初稿就像一块刚出炉的蛋糕,虽然能吃,但还需要裱花让它更好看,Vocu AI的细节调整区简直是“音乐修图软件”,你可以拖动滑块调整“前奏时长”“乐器音量”“人声风格”(如果开启了虚拟歌手功能),我把前奏从20秒缩短到8秒,瞬间清爽多了;又把吉他音量调大5%,让旋律更突出;还把电子音效的强度降低,避免盖过人声。

调整到第三次时,副歌一出来,我突然感觉“DNA动了”——那个和声、那个节奏,和我单曲循环了三个月的某首流行歌有神似之处,却又带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大概就是创作的魔力吧,我来回听了五遍,连手指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敲桌子,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歌”是什么滋味。

导出与保存音乐作品

调整到满意后,就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刻——导出音乐,点击右上角的“导出”按钮,会弹出格式选择框,MP3适合手机播放,WAV音质更好适合后期处理,我选了MP3,毕竟主要是发朋友圈和短视频,导出过程比生成快多了,10秒就完成,手机“叮”的一声提示“文件已保存”,像收到了一份来自自己的礼物。

打开音乐文件,插上耳机再听一遍:前奏吉他清脆,主歌节奏轻快,副歌和声洗脑,结尾还有海浪音效的淡出……阳光、海风、公路,所有画面都跟着旋律浮现在眼前,我把这首歌设成了手机铃声,第二天同事听到还问“这是哪首新歌?挺好听的”,那一刻,我差点脱口而出“这是我用Vocu AI做的”——那种成就感,比中了彩票还开心。

现在回头看,用Vocu AI生成流行音乐的设置步骤其实一点都不难,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把参数、风格、灵感拼起来,最后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如果你也想把脑海里的旋律变成现实,不妨打开Vocu AI试试,说不定下一首“爆款”就出自你手呢?毕竟,音乐创作从来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只要敢尝试,每个人都能当自己的“音乐制作人”。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