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PEECHMA生成乡村民谣的设置教程
SPEECHMA是一款让音乐创作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的AI工具,它能把你的灵感变成带旋律的歌,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写不出乡村民谣里那种泥土混着青草的质朴感,或者对着编曲软件的密密麻麻的按钮发懵,那跟着这篇教程走,你也能让AI帮你捣鼓出一首带着老槐树影子、麦浪声的乡村小调,不用懂乐理,不用会乐器,就像教你用手机拍照一样,点几下、调一调,属于你的乡村民谣就能从喇叭里飘出来。
注册登录SPEECHMA账号
要开始这场音乐冒险,得先拿到SPEECHMA的“入场券”,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或者浏览器搜“SPEECHMA”,下载安装后,首页最显眼的就是那个蓝色的注册按钮,像块刚出炉的蓝莓蛋糕,让人忍不住想点,注册时可以用手机号或者邮箱,我选了手机号,毕竟验证码来得快,输完手机号,验证码短信像个调皮的小快递,等了半分钟才到,输入后点击登录,屏幕“叮”一声,跳进了SPEECHMA的主界面——左边是像音乐图书馆一样的功能区,右边是空荡荡的创作台,等着我往上面摆“音符积木”。
第一次登录的小伙伴别慌,系统会弹出个新手引导,像个热心的导游,带你逛一圈主要功能,我当时手快差点关掉,还好忍住了,跟着引导点了“创作中心”“风格库”几个按钮,才发现原来找乡村民谣模板的入口藏在“音乐风格”分类里,要是不小心关掉引导也没关系,首页右上角有个“帮助”按钮,点进去能回看教程,比翻说明书方便多了。
进入创作界面开启音乐之旅
登录后回到首页,最中间的“新建创作”按钮闪着光,像黑暗里的萤火虫,不注意都难,点击它,跳出三个选项:“自由创作”“风格模板”“灵感续写”,对于想做乡村民谣的新手来说,“风格模板”就是贴心的“傻瓜模式”,里面已经预设了各种风格的基础框架,不用自己从零搭,我当时毫不犹豫选了“风格模板”,毕竟第一次用,不想一上来就挑战高难度动作。
进入模板选择界面,就像走进了一家音乐服装店,各种风格的“衣服”挂了一墙:流行、摇滚、电子、古典……往下滑,终于在“民谣”分类里找到了“乡村民谣”,它的图标是一把木吉他靠着干草堆,旁边还有个小小的口琴图案,一看就很有那味儿,点击图标,模板介绍跳了出来:“融合木吉他分解和弦、口琴间奏,节奏舒缓,适合讲述田园故事、故乡记忆,典型乐器配置:木吉他、班卓琴、口琴、轻微鼓点”,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感觉吗?赶紧点“使用模板”,创作台瞬间热闹起来,左边多了一排参数调节滑块,中间出现了歌词输入框,右边是实时预览的播放窗口,像给我搭好了一个迷你录音棚。
选定乡村民谣风格模板
选定模板后,别急着动手调参数,先仔细看看模板自带的“基础配置”,就像买衣服要先看尺码合不合身,模板的基础配置决定了歌曲的“骨架”,在“风格详情”页面,能看到模板默认的乐器组合:木吉他(音量70%)、口琴(音量50%)、轻微贝斯(音量30%),节奏是4/4拍,速度85BPM,调性是D大调——这些数字和名词不用记,你只要知道,这是乡村民谣最常见的“配方”,就像做番茄炒蛋得放番茄和鸡蛋一样,少了哪个都不对味。
我当时试着点了“更换模板”,想看看其他风格长啥样,切到“城市民谣”模板,发现乐器里多了电吉他和钢琴,节奏也快了点,瞬间没了乡村的质朴感;再切到“蓝调民谣”,贝斯音量拉满,带着点忧郁的滑音,像下雨天踩水坑,和我想要的“阳光晒麦浪”的感觉差太远,赶紧切回乡村民谣模板,心里踏实多了——选对模板就像选对了土壤,乡村民谣的种子才能在上面发芽。
调整乐器与节奏参数
模板搭好了“骨架”,接下来要给它“长肉”——调乐器和节奏,左边参数区第一个就是“乐器配置”,点开像打开了一个乐器商店,木吉他、口琴、班卓琴、曼陀林、手鼓……各种乡村民谣常见的乐器都在里面,模板默认开了木吉他和口琴,但我觉得少了点乡村的俏皮,就勾上了班卓琴,它的声音像小石子在石板路上跳,清脆又活泼,每个乐器后面都有个音量滑块,像调音台上的推子,我把木吉他调到80%,让它当“主唱”;口琴50%,像个和声的小伙伴;班卓琴30%,偶尔出来“说句俏皮话”。
节奏参数在乐器区下面,像个控制歌曲“走路姿势”的调节器,乡村民谣的“走路姿势”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速度(BPM)建议在80-90之间,我试了80BPM,像老奶奶散步,有点慢;调到90BPM,又像赶公交,有点急;最后定在85BPM,刚好是午后在院子里晃悠的节奏,不慌不忙,拍号默认是4/4拍,这个不用改,乡村民谣里十首有八首是这个“步伐”,就像人走路先迈左脚再迈右脚,自然又舒服,调完节奏,点一下预览窗口的播放键,吉他“噔噔噔”的分解和弦混着班卓琴的“叮咚”声,像小溪水流过鹅卵石,耳朵一下子就被抓住了。
输入歌词主题与情感方向
乐器和节奏是“曲”,歌词就是“故事”,乡村民谣的灵魂全在故事里,歌词输入框在创作台中间,上面写着“输入主题或故事片段,AI帮你写歌词”,我当时想写首关于故乡老院子的歌,就敲了“奶奶家的老院子,春天有杏花,夏天有蝉鸣,秋天晒玉米,冬天烤火盆”,输完发现下面还有个“情感方向”下拉框,像给故事选“滤镜”,里面有“温暖怀旧”“轻松活泼”“淡淡忧愁”,乡村民谣嘛,肯定选“温暖怀旧”,就像给照片加了层柔光,看着心里暖洋洋的。
输入主题就像给AI递了张故事地图,它会沿着地图上的“杏花”“蝉鸣”这些路标,写出有画面的句子,我等了大概30秒,歌词框里跳出一段文字:“老墙根的杏花落满石阶,奶奶的竹椅摇着旧时光,蝉在枣树上唱了一下午,晒谷场上的玉米堆成小山岗”,看到“竹椅摇着旧时光”这句,我鼻子一酸,这不就是小时候趴在奶奶腿上听故事的场景吗?AI还挺懂怎么戳心窝子,不过有句“玉米堆成小山岗”我觉得太夸张,改成了“玉米串成黄灯笼”,更像奶奶家冬天屋檐下挂的样子,改完后歌词和记忆里的画面更贴了。
生成乡村民谣初稿
参数调好,歌词也改顺,就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生成歌曲,创作台右上角有个橙色的“生成歌曲”按钮,像个点燃的烟花引信,点下去就停不下来,点击后屏幕出现进度条,上面写着“AI正在谱曲中,预计1分30秒”,我盯着进度条像小蜗牛一样爬,心里既期待又紧张,万一生成的歌像跑调的公鸡怎么办?
进度条爬到100%的瞬间,预览窗口的喇叭图标亮了,自动开始播放,前奏是木吉他轻轻拨弦,像风吹过麦田,接着口琴慢悠悠地飘进来,像奶奶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然后歌词唱了出来:“老墙根的杏花落满石阶,奶奶的竹椅摇着旧时光……” 歌声是个温暖的男声,带着点沙哑,像晒过太阳的粗布衣服,舒服又接地气,谁懂啊,前奏一响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乡村味儿直接拉满,比我想象中好太多,就像自己种的小番茄,本来没抱希望,结果结出了又红又甜的果子。
编辑与优化歌曲细节
初稿虽然好听,但像刚摘的苹果,有点小瑕疵,得“擦一擦”,点击预览窗口下面的“编辑”按钮,跳进编辑界面,这里能改歌词、调旋律、混乐器,比修图软件的“美颜功能”还好用,我发现副歌部分“蝉在枣树上唱了一下午”重复了三次,有点啰嗦,就删了一次,改成“蝉在枣树上唱到日头斜”,既押韵又有画面感。
旋律调整也很有意思,点歌词下面的音符图标,会弹出个小钢琴键盘,哪个字的音高不满意,拖动音符就能上下挪,奶奶的竹椅”的“椅”字,原来有点平,我把它往上拖了半个音,像叹气时轻轻扬了下眉毛,更有情感起伏,乐器混音里,我觉得间奏的口琴太弱,像躲在门后说话,就把间奏时段的口琴音量调到60%,让它“站到舞台中间”吹一段,瞬间有了乡村民谣里标志性的“口哨感”,改完后再听,歌曲像刚熨烫过的衬衫,平整又服帖,每个细节都透着舒服。
乡村民谣风格参数设置技巧
摸索了这么久,总结出几个“独家秘方”,帮你把乡村民谣的“那味儿”焊死在歌里,乐器组合要记住“黄金铁三角”:木吉他+口琴+班卓琴,少一个都差点意思,木吉他音量一定要最大,它是乡村民谣的“脊梁骨”,没它撑着,歌就站不直;口琴负责“煽情”,间奏时让它出来遛个弯,乡愁直接拉满;班卓琴是“气氛组”,偶尔冒个泡,歌就活了。
节奏速度别贪快,85BPM是“黄金速度”,快了像赶集,慢了像等公交,就这个速度,像在田埂上慢慢走,能闻到泥土味儿,歌词主题要写“具体的小事”,别扯“人生大道理”,写“爷爷的烟斗”“村口的老井”“晒裂的陶罐”,比写“我爱故乡”实在多了,AI也能顺着这些具体的东西写出有血有肉的句子,参数没调好的时候,歌像丢了魂的稻草人,蔫蔫的;按这几个技巧调完,歌直接支棱起来,站在那儿就喊:“我是乡村民谣!”
生成案例展示与效果分析
按照上面的步骤,我生成了一首叫《老院子的时光》的乡村民谣,副歌部分是“竹椅摇啊摇,摇到枣树下,蝉声停了,月亮爬上了篱笆;玉米黄啊黄,晒满竹簸箕,奶奶的故事,讲到星星都睡啦”,发到朋友圈后,表妹评论:“前奏一响我就想起外婆家的院子,眼泪差点掉碗里。”还有个搞音乐的朋友说:“乐器搭配很地道,特别是班卓琴的点缀,比很多网红乡村歌有诚意。”
为啥效果这么好?回头看参数设置:乐器用了“铁三角”,节奏卡在85BPM,歌词写的全是具体场景,情感选了“温暖怀旧”,这些元素像拼拼图,每一块都到位了,画面自然就出来了,后来我又试了写“村口的老槐树”主题,乐器换成木吉他+曼陀林,节奏82BPM,生成的歌带着点淡淡的忧愁,像秋天的落叶,照样很有乡村味儿,所以说,只要抓住“具体场景+慢节奏+标志性乐器”这三个点,用SPEECHMA生成乡村民谣,就像用微波炉热饭,简单又靠谱。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