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to Speech.im生成流行音乐的设置步骤详解
Text to Speech.im是一款集文字转语音与音乐生成于一体的在线工具,它就像一位藏在屏幕后的音乐魔法师,即使你不懂乐理、不会乐器,也能通过简单的设置让AI帮你变出一首像模像样的流行音乐,很多朋友想自己做歌却被复杂的编曲软件劝退,别怕,今天咱们就手把手拆解用Text to Speech.im生成流行音乐的每一步,跟着做,你也能让电脑里的音符跳出属于你的节奏,让朋友圈惊叹“原来你还有这手绝活”。
注册并登录Text to Speech.im账号
打开Text to Speech.im的官网,首页就像一个简洁的音乐工作室前台,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一眼就能看到右上角的“注册/登录”按钮,我当时选择用邮箱注册,输入常用邮箱和密码,点击发送验证码,不到10秒邮箱就收到了验证链接,点进去完成验证,整个过程比点外卖填地址还顺畅,登录后系统会送5次免费生成额度,新手完全够用,不用一开始就担心付费问题。
登录成功后进入个人中心,界面左侧是功能菜单,右侧是主要操作区,像极了刚搬进的新家,每个角落都清晰明了,我特意看了下账户安全设置,支持绑定手机号和开启两步验证,对于咱们这种“作品即心血”的创作者来说,安全感直接拉满。
进入音乐生成专属功能区
在左侧功能菜单里逛了一圈,找到了标着“音乐创作”的图标,点击进去就像推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大门,这里分为“文本转旋律”“旋律扩展”“完整歌曲生成”三个板块,咱们今天要做流行音乐,直接选“完整歌曲生成”,毕竟一步到位才够爽,点击后页面跳转到生成界面,顶部有一行提示“输入你的灵感,AI帮你谱曲”,瞬间感觉自己从音乐小白变身成了灵感爆棚的创作人。
界面中间是参数设置区,下方是预览播放区,右侧还有模板推荐栏,里面躺着“复古disco”“现代pop”“电子舞曲”等十几种风格模板,我当时手指在模板栏划了划,每种风格旁边都有小喇叭图标,点击就能试听示例片段,像在唱片店淘歌一样,试听了几个后,果断锁定“现代pop”——毕竟流行音乐的精髓就是要抓住当下年轻人的耳朵。
选择流行音乐风格模板
模板就像音乐的种子,选对了种子才能长出想要的音乐大树。“现代pop”模板点击后,界面自动填充了一套预设参数:速度120BPM(每分钟节拍数)、调性C大调、乐器组合是钢琴+吉他+贝斯+鼓组,连段落结构都预设好了“主歌-预副歌-副歌-间奏-副歌”的经典流行框架,我对着参数琢磨了一下,120BPM的速度不快不慢,像走路时自然摆动的手臂,刚好踩在流行音乐的舒适节奏上。
模板下方还有“风格微调”选项,抒情向”“动感向”“轻快向”,我选了“轻快向”,想着做一首适合夏天听的歌,这一步就像给种子选土壤,松软的土壤才能让音乐的根扎得更深,确认模板后,界面提示“已加载现代pop轻快风格模板,接下来请设置细节参数”,感觉AI已经准备好接招我的灵感了。
设置基础音乐参数
参数设置就像给音乐搭骨架,骨架稳了,音乐才有型,先看“速度”,模板默认120BPM,我试着调到115BPM,播放预览片段时发现节奏更灵动,像小兔子蹦跳着前进;调到125BPM又觉得有点赶,像被催着走的路人,最后还是定在118BPM,不快不慢,刚好能跟着晃脑袋,接着是“调性”,C大调明亮开朗,F大调温柔浪漫,我选了C大调,毕竟流行音乐嘛,阳光一点才讨喜。
乐器搭配是重头戏,模板默认的“钢琴+吉他”组合很经典,但我想加点新意,把吉他换成尤克里里,瞬间感觉旋律多了点海岛风情;贝斯换成电贝斯,低频更有弹性,像给音乐穿了双有弹性的运动鞋;鼓组选“流行电子鼓”,底鼓更厚实,军鼓清脆,每一拍都像敲在心上,设置完乐器,点击“预览乐器组合”,AI立刻弹出一段8小节的demo,尤克里里的拨弦和电子鼓的节奏混在一起,像一杯加了冰的柠檬汽水,清爽又带劲。
还有“段落时长”设置,主歌30秒、预副歌15秒、副歌25秒,间奏20秒,总时长控制在2分30秒左右,符合现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习惯,毕竟太长的歌容易让人划走,抓住黄金30秒才是王道。
输入文本或旋律提示
这一步是给AI喂灵感,就像给音乐魔法师递上魔法原料,界面有两个输入框:“文本描述”和“旋律简谱”,我不会写简谱,就主攻“文本描述”,提示写得越具体,AI生成的旋律越贴心意,我敲下“夏天的傍晚,操场边的白衬衫,冰汽水的气泡,还有你笑起来的样子”,特意加了“轻快”“温暖”“带点甜味”这些情感词。
输完点击“分析文本”,AI秒回“已捕捉到青春、夏日、甜蜜的情感基调,旋律走向将偏向明亮上行”,这波操作直接绝绝子,文字秒变旋律走向,接着我又在“副歌强调”框里补了一句“副歌要有‘哇’的惊喜感,像突然看到烟花绽放”,生怕AI不懂我想要的高潮部分。
有朋友可能会问,写不出这么具体的描述怎么办?界面下方有“灵感库”,点进去能看到别人分享的优质提示,雨天咖啡馆的爵士乐手”“太空漫游的电子脉冲”,抄作业也行,但自己写的才更有个人印记嘛。
启动AI音乐生成
所有设置就绪,点击“生成歌曲”按钮,页面出现一个旋转的进度圈,旁边提示“AI正在调配音符,请稍候...”,等待的30秒里,我盯着进度圈发呆,感觉像在等烤箱里的蛋糕出炉,既期待又紧张,进度走到50%时,能听到细碎的音符声从喇叭里飘出来,像厨师在试味。
终于,“叮”的一声,生成完成!歌曲自动播放起来,开头是尤克里里的轻快拨弦,接着钢琴加入,像雨滴落在琴键上,主歌部分旋律很顺口,“夏天的傍晚”那句,音符跟着文字的节奏起伏,真的有画面感,但听到副歌时,我皱了皱眉——太平了,没有“烟花绽放”的感觉,更像放了个小呲花,不够炸。
调整音乐细节参数
别慌,AI生成的初稿就像刚摘的果子,总要修修剪剪才好吃,点击“编辑歌曲”进入调整界面,这里能逐段修改音调、音量、乐器,我先选中“副歌”段落,把“音调”从C大调升到E大调,瞬间明亮了不少;再把“音量”拉高2分贝,尤克里里减弱,加入小提琴和声,像给副歌加了一层闪亮的糖衣。
鼓点也得改,原来的底鼓太弱,像敲在棉花上,我把“底鼓力度”调到80%,军鼓加了“滚奏”效果,副歌一进来,“咚次哒次”的节奏直接把氛围拉满,调整完点击“实时预览”,再听副歌,音符们好像被叫醒了,开始在节奏里跳舞,那句“还有你笑起来的样子”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才是我想要的感觉!
还有个“情感强度”滑块,我调到70%,AI自动给旋律加了点颤音和滑音,让歌声更有感染力,就像给画作加了高光,瞬间生动起来。
导出与保存音乐文件
改到满意后,就该把音乐“打包带走”了,点击右上角“导出”,弹出格式选择框:MP3、WAV、FLAC,还有“短视频适配版”(自动剪辑高潮片段),我选了MP3,兼容性强,文件也小,导出速度飞快,5秒不到就提示“保存成功”,文件夹里多了个叫“夏日白衬衫.mp3”的文件——对了,导出前可以自定义歌曲名,我直接用了文本描述里的关键词。
导出页面还有“分享”按钮,能直接发到微信、抖音,甚至生成分享海报,海报上自动带上歌曲波形图和生成参数,看起来特别专业,我把歌发给闺蜜,她秒回“这是你做的?简直YYDS!比我最近单曲循环的某首歌还好听”,把我乐得不行。
生成效果优化小技巧
摸索了几次后,我总结出几个让音乐更好听的小窍门,第一,文本描述别偷懒,多用感官词,比如写“悲伤”,不如写“雨天的公交车窗,模糊的街灯,耳机里的慢歌”,AI能捕捉到更细腻的情绪,第二,参数多试几次“混搭”,现代pop”模板配“电子鼓+古筝”乐器,我试过一次,中西结合的效果意外惊艳,像奶茶里加了珍珠,有惊喜。
第三,善用“对比试听”功能,调整前后的声音对比着听,更容易发现问题,第四,别害怕“不完美”,AI生成的旋律可能不完美,但自己手动改几个音符,就能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毕竟音乐是表达自己,不是参加考试,开心最重要。
实战案例展示
最后给大家看个我用这套步骤生成的“成品”——《夏日白衬衫》,主歌轻快,副歌抓耳,时长2分28秒,完全符合流行音乐的标准,我把它发到抖音,配了段校园日常视频,一天就有1200多播放,评论区好多人问“这什么歌?求歌名!”还有朋友以为是某小众歌手的新歌,笑死,我直接回复“自己用Text to Speech.im做的,教程在主页”。
前几天尝试用同样的步骤生成了一首“复古disco风”,文本提示写“80年代的迪斯科舞厅,霓虹灯旋转,喇叭裤和爆炸头”,乐器选了“电钢琴+萨克斯+复古鼓机”,生成的歌节奏感超强,我爸听了都跟着晃头,说“这味儿对了,像当年舞厅放的歌”。
现在我隔三差五就打开Text to Speech.im捣鼓一首,从“冬日壁炉”到“海边日落”,每次生成的歌都有新惊喜,原来做音乐没那么难,只要找对工具,跟着步骤走,你也能成为自己的音乐制作人,别犹豫了,打开Text to Speech.im,让你的灵感变成跳动的音符吧!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