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Text to Speech.im提取视频音频,设置与生成教程
爆炸的时代,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场景:刷到一段喜欢的演讲视频,想把里面的金句做成音频反复听;看到一段精彩的纪录片片段,想把背景乐提取出来当手机铃声;甚至上网课时,老师的讲解太精彩,想把视频里的声音单独保存,通勤路上随时“复盘”,但很多人要么不知道用什么工具,要么觉得提取音频需要复杂的软件操作,望而却步,有个宝藏工具早就为你准备好了——Text to Speech.im,别看它名字带“Text to Speech”,提取视频音频的功能同样强大,操作简单到像喝口水一样自然,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带你一步步解锁它的音频提取技能,从上传视频到设置参数,再到生成下载,每个环节都讲得明明白白,跟着做,你也能轻松把视频里的声音“抠”出来,让音频成为你生活和学习的小帮手。
进入Text to Speech.im网站
要开始提取音频,第一步当然是找到这个工具的“家”,打开你的浏览器,不管是Chrome、Edge还是 Safari,在地址栏输入“Text to Speech.im”,敲下回车,就像推开一扇神奇的小门,你会看到一个蓝白为主色调的网站首页,整个界面干干净净,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弹窗广告,就像走进一家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便利店,需要的功能一眼就能找到,顶部导航栏清晰地列着“文字转语音”“语音转文字”“视频转音频”等选项,我们今天的主角“视频转音频”就安静地待在那里,像在向你招手,我第一次进来的时候,还担心需要注册登录才能用,结果发现完全不用——点击“视频转音频”,直接就能进入功能页面,这种“零门槛”的体验,简直不要太友好,谁懂啊!
进入功能页面后,你会看到一个醒目的“上传视频”按钮,周围配着简单的文字提示:“支持MP4、AVI、MOV等格式,单个文件不超过200MB”,页面下方还有一些常见问题解答,提取的音频会保存在服务器吗?”答案是“不会,处理完成后自动删除,保护隐私”,这点让人特别安心,就像在外面吃饭,店家告诉你“食材当天新鲜,吃完就清场”,你自然吃得更放心,整个页面的设计没有多余的元素,所有信息都围绕着“如何帮你快速提取音频”展开,这种专注感让我对接下来的操作充满期待。
上传需要提取音频的视频
找到“上传视频”按钮后,接下来就是把你想要“拆”出音频的视频文件交给它了,这个按钮是蓝色的,像一块小小的蓝宝石,嵌在页面中间,特别显眼,点击它,会弹出一个文件选择窗口,你只需要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里找到那个视频文件——可能是你昨天刚下载的演讲视频,也可能是孩子学校活动的录像,甚至是你拍的vlog素材,我上次操作的时候,选了一个10分钟的网课视频,文件大小150MB左右,正好在200MB的限制内,选中文件后点击“打开”,页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圆形的进度条,像一只努力奔跑的小蜗牛,一圈圈地转着,旁边还会显示“上传中:30%”的字样。
这里有个小细节要注意,如果你上传的视频格式比较特殊,比如少见的FLV或者MKV,网站可能会提示“不支持该格式”,这时候别慌,就像做饭时发现某种食材家里没有,换一种常见的就行——你可以先用格式转换工具(比如免费的“格式工厂”)把视频转成MP4格式,再重新上传,我有次传一个FLV格式的视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转成MP4后再试,进度条“嗖”地一下就跑完了,比之前快了不少,如果你用的是手机上传,建议在WiFi环境下操作,毕竟视频文件不算小,用流量的话可能会让你的话费“偷偷溜走”,就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不知不觉水就没了,上传完成后,页面会显示视频的基本信息,比如时长、文件名,旁边还会出现“下一步”按钮,像在说“准备好了,我们继续吧”。
选择音频输出格式
视频上传成功后,就到了给音频“选衣服”的环节——选择输出格式,页面上会出现一个下拉菜单,里面列着几种常见的音频格式:MP3、WAV、FLAC,每种格式后面都跟着一句简单的解释,比如MP3是“压缩格式,体积小,适合分享”,WAV是“无损格式,音质好,适合编辑”,FLAC是“无损压缩,兼顾音质和体积”,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可能会有点懵,没关系,我来给你掰扯清楚,MP3就像便捷的T恤,轻便好携带,发朋友圈、设为手机铃声都合适;WAV则像厚重的羊毛大衣,保暖(音质好)但占地方(文件大),适合需要后期剪辑的专业场景;FLAC就是加了压缩技术的羊毛大衣,既保暖又不那么占地方,是音质和体积的“平衡高手”。
我平时用得最多的是MP3格式,因为大多数时候提取音频就是为了方便听,比如把网课讲解转成MP3,通勤路上用耳机听,文件小不占内存,播放设备也都支持,上次帮同事提取一段婚礼视频的背景音乐,她要用来做电子相册,我就选了WAV格式,因为她说后期可能要剪辑配乐长度,WAV的音质经得起编辑,不会出现杂音,选好格式后,点击格式名称,下拉菜单就会收起,页面上会显示你选择的格式,像给音频贴上了标签,告诉系统“就要这个风格”,这里要提醒一句,如果你不确定选哪种,选MP3准没错,它就像百搭款,几乎所有设备和场景都能hold住,踩雷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调整音频参数设置
选好格式,接下来要给音频“调美颜”——设置参数,这一步就像给奶茶选甜度和冰度,不同的参数会让音频呈现出不同的“口感”,页面上会出现几个参数选项:比特率、采样率、声道,比特率的选项有128kbps、192kbps、320kbps,采样率有22.05kHz、44.1kHz、48kHz,声道则有“立体声”和“单声道”,可能你看到这些数字会头大,别急,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比特率就像给音频的细节发“工资”,比特率越高,细节得到的“工资”就越多,音质就越好,但文件也会“胖”一点;采样率则像音频的“清晰度”,数值越高,声音的还原度就越高,就像高清电视比标清电视看着更舒服;声道方面,立体声适合听音乐,声音有左右环绕感,单声道适合听人声,比如演讲、 podcast,声音更集中。
我一般设置比特率为192kbps,采样率44.1kHz,声道选立体声,这个组合就像“中杯去冰三分糖”的奶茶,大多数人都觉得刚好,如果你提取的是纯人声,比如老师讲课的视频,比特率128kbps、单声道就够用了,文件会更小;如果是音乐会视频,想保留现场的震撼感,那就选320kbps、48kHz、立体声,让耳朵享受“沉浸式”体验,调整参数的时候,页面会实时显示预计的文件大小,比如一段10分钟的视频,选MP3、192kbps,预计大小14MB左右,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整,我试过把比特率从128kbps调到320kbps,听同一首歌,明显感觉320kbps的声音更饱满,乐器的细节更清晰,就像从模糊的老照片变成了高清图,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启动音频提取进程
参数设置好,就可以按下“启动提取”按钮了,这个按钮是橙色的,像一个小小的太阳,充满活力,点击它的瞬间,页面会出现一个动态的进度条,上面显示“音频提取中:25%”,旁边还有一句俏皮的提示:“别急,我们的服务器正在努力工作哦~”,我第一次点击的时候,还担心会等很久,结果出乎意料地快,一段5分钟的视频,从点击到提取完成,只用了不到2分钟,比我泡一杯面的时间还短,进度条像小火车一样往前跑,跑到100%的时候,页面会弹出一个绿色的提示框:“恭喜!音频提取成功!”下面还配了一个可爱的笑脸表情,让人心里暖暖的。
这里要注意,如果视频时长比较长,比如超过30分钟,提取时间可能会稍微久一点,就像煮一锅粥,米多了自然要多煮一会儿,这时候你不用一直盯着页面,可以去做点别的小事,回来的时候音频就“煮好”了,我有次提取一个40分钟的纪录片片段,去洗了个水果的功夫,回来就看到“提取成功”的提示,这种“省心”的体验真的很加分,如果提取过程中网络突然断了也没关系,重新连接网络后,页面会提示“是否继续上次提取”,点击“是”就能接着来,不用从头再来,这点设计得特别贴心,就像你看书看到一半被打断,回来还能找到书签接着读。
下载生成的音频文件
音频提取成功后,下一步就是把它“抱回家”——下载文件,页面上会出现一个醒目的“下载音频”按钮,按钮旁边显示着音频的文件名和大小,视频转音频_20240520.mp3 (14.2MB)”,点击下载按钮,浏览器会自动开始下载,进度条在浏览器底部或右上角显示,完成后会提示“下载完成”,如果你用的是电脑,文件会默认保存在“下载”文件夹里;如果是手机,一般在“文件管理-下载”目录下,我习惯下载后马上打开听一下,确认音质没问题,就像收到快递后先拆开检查一样。
有一次我下载完成后,发现音频开头有几秒钟的杂音,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是提取失败了,后来仔细一想,可能是原视频开头就有杂音,不是工具的问题,重新提取另一段视频,音质就很干净,和原视频里的声音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失真,如果你也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检查一下原视频是否有问题,或者尝试调整参数重新提取,下载按钮旁边还有一个“重新提取”按钮,如果你对当前的音频不满意,比如格式选错了,或者参数没调好,可以点击它回到上一步,重新设置后再提取,不用重新上传视频,这个“后悔药”功能还是挺实用的。
音频提取后的编辑小技巧
提取到音频后,有时候可能需要简单编辑一下,比如剪掉开头的空白、调大音量,或者合并多个音频片段,虽然Text to Speech.im本身没有编辑功能,但我们可以搭配一些免费的在线工具,让音频更“合身”,我常用的是“音频剪辑网”,打开网站后,上传刚提取的音频,就能进行剪切、分割、调整音量等操作,界面简单到像用剪刀剪纸一样方便,比如上次提取一段演讲视频的音频,开头有10秒钟的掌声,我用剪辑工具把这10秒剪掉,只保留演讲内容,听的时候就不会被干扰了。
还有一个小技巧,如果你提取的音频音量太小,可以用“在线音量增强器”工具,把音量提高2-3倍,声音会变得更清晰,我试过把一段采访视频的音频音量从50%调到120%,原本听不清的对话变得清清楚楚,就像给声音戴了“助听器”,如果需要把多个提取的音频合并成一个,比如把几节网课的音频合并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用“音频合并工具”就能轻松搞定,操作步骤和搭积木差不多,把音频片段按顺序排好,点击“合并”就完事了,这些小工具都是免费的,不用下载安装,在线就能用,和Text to Speech.im搭配使用,简直是“黄金搭档”,让音频处理效率翻倍。
实际操作案例分享
说了这么多步骤,不如给你看几个我实际操作的案例,更有说服力,第一个案例是帮妈妈提取广场舞视频的背景音乐,妈妈跳广场舞需要一首老歌,但原视频里有领舞的口令声,她想只要纯音乐,我用Text to Speech.im上传视频,选了MP3格式,比特率192kbps,提取完成后,再用剪辑工具剪掉开头的口令,妈妈拿到音频后特别开心,说“这音质比我用手机录的好多了,跳起舞来都有劲儿了”,第二个案例是我自己提取网课音频,老师的讲课视频有2个小时,我转成MP3后,导入到播放器里,通勤路上听,一周就把课程复习完了,效率比看视频高多了,毕竟眼睛看久了会累,耳朵听着还能闭目养神。
第三个案例有点特别,是帮朋友提取一段婚礼现场的视频音频,那段视频里有亲友的祝福、新人的誓言,还有背景音乐,朋友想把这些声音整理成一个音频纪念册,我分三次提取:第一次提取亲友祝福(单声道,128kbps),第二次提取新人誓言(立体声,192kbps),第三次提取背景音乐(FLAC格式,320kbps),然后用合并工具按顺序组合起来,最后调整音量让各部分声音大小一致,朋友收到后感动得不行,说“这比单纯的视频更有纪念意义,闭上眼睛听,就像又回到了婚礼现场”,这些案例告诉我们,Text to Speech.im不仅是一个工具,还能帮我们留住生活中的美好声音,是不是很有意义?
现在你应该明白,用Text to Speech.im提取视频音频其实一点都不难,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来,谁都能学会,从进入网站到下载音频,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操作简单到像刷短视频一样轻松,不管你是学生党想提取网课音频,还是上班族想把会议视频转成音频方便听,或者是想给家人提取喜欢的音乐,这个工具都能帮你搞定,别再羡慕别人会提取音频了,自己动手试试,你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厉害”!快去打开Text to Speech.im,把你珍藏的视频里的声音“解放”出来吧,相信我,当你听到清晰的音频从耳机里传来时,那种成就感,比吃到好吃的还开心!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