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问题解答 怎么检查论文是不是ai写的方法与技巧

怎么检查论文是不是ai写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AI问题解答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怎么检查论文是不是ai写的方法与技巧

    检查论文是不是AI写的,最先想到的就是用AI检测工具,现在市面上这类工具不少,比如Turnitin、GPTZero、Copyscape,还有国内的知网AI检测功能,它们就像论文界的“科技与狠活”,专治各种AI生成的“小聪明”,这些工具的原理其实不复杂,主要看文本的“基因”——AI写东西时,句子结构、词汇选择、语法模式都有固定套路,就像机器人跳舞,动作标准但少了点随性,比如GPTZero会算“困惑度”,AI生成的文本困惑度通常很低,因为它总是挑最“安全”的词和句式,读起来顺顺当当,却少了真人写作时的“磕绊感”,举个例子,学生写论文可能会突然冒出一句“这里我卡了三天才想明白”,这种带着个人情绪的句子,AI基本不会写,它更像个“端着架子”的顾问,只说正确的话,不说“人话”。

    用工具的时候得注意,别光看一个结果就下结论,不同工具的“口味”不一样,有的对GPT-3.5敏感,有的擅长抓GPT-4的尾巴,最好多试几个,比如把论文复制到GPTZero里,如果提示“高概率AI生成”,再扔到Copyscape看看有没有抄袭痕迹,毕竟AI有时候也会“偷懒”抄网上的内容,工具也不是万能的,要是论文里混了真人写的段落,或者AI写得特别“放飞”,可能会误判,这时候就得结合其他方法一起看。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除了靠工具“火眼金睛”,咱们还能从文字的“脾气”里看出门道——真人写的论文有个人语气,AI写的像“白开水”,你想啊,学生写论文,写到激动处可能会用“简直太神奇了!”“这个发现让我惊呆了”,导师改论文时甚至会看到“此处省略三千字,我明天一定补上”这种“摆烂式”备注,但AI呢?它永远平平静静,像个没有感情的播报员,句子长短都差不多,不会突然来个特别短的感叹句,也不会有“嗯……”“其实吧……”这种口语化的停顿,就像你跟朋友聊天,对方要是一直用“根据研究表明”“开头,你肯定会觉得“这人今天咋这么奇怪,是不是被夺舍了?”

    还有个小细节,AI不太会“犯错”,真人写东西,偶尔会用错标点、重复用词,甚至把“的地得”搞混,这些“小瑕疵”反而证明是“活人出品”,AI生成的文本呢?语法正确率高到离谱,标点符号用得比语文老师还标准,就像打印出来的模板,工整得让人心里发毛,比如写“虽然………”,真人可能会写成“虽然这样,但是那样”,AI则会严格按照“虽然A,但是B”的结构,一个字都不差,这种“完美”有时候比错误更可疑,毕竟咱们普通人写论文,谁还没个“提笔忘字”的瞬间呢?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再往深了挖,得看论文的“灵魂”——逻辑连贯性和创新性,AI最擅长“搭积木”,把网上的观点拼在一起,表面看逻辑通顺,其实是“空中楼阁”,比如写“环保对经济的影响”,AI可能会说“环保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能带动就业,就业能提高经济水平”,每句话都对,但连起来像在绕圈圈,没自己的观点,真人写的话,可能会突然插入一个案例:“我们小区去年搞垃圾分类,垃圾站旁边开了三家回收小店,老板以前是外卖员,现在月入比送外卖还高”,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例子,AI编不出来,因为它没“生活经验”,只能从数据库里扒现成的。

    创新性更能看出猫腻,AI写论文,观点大多是“大众脸”,很少有“反常识”的想法,比如讨论“熬夜对学习的影响”,AI肯定说“熬夜不好,影响记忆力”,但真人可能会写“我试过连续三天熬夜赶论文,发现凌晨两点思路最清晰,虽然第二天困成狗”——这种“非主流”体验,AI不敢写,它怕说错话“露馅”,还有参考文献,AI经常“瞎编”,比如引用“张教授2023年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你去知网一查,张教授根本没发过这篇,或者《自然》那年根本没这期刊,这时候基本可以断定“这论文有问题”,就像有人吹自己认识“联合国秘书长”,结果连秘书长叫啥都不知道,一戳就破。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最后一招,也是最“笨”但最有效的——人工审核,让老师或资深研究者“聊一聊”论文,真人的思维是“网状”的,AI是“线性”的,一提问就能看出区别,比如指着论文里某句话问:“这里你为什么用‘博弈论’而不是‘供求关系’分析?”真人可能会说“我一开始用供求关系,算到第三页发现数据对不上,后来查文献才发现博弈论更合适”,甚至能掏出当时的草稿纸,AI呢?它会开始“打太极”,说“博弈论能更全面地反映多方关系”,但问细节就支支吾吾,因为它根本没“思考过程”,只是从数据库里挑了个“看起来对”的答案。

    人工审核时,多关注“个性化表达”,比如学生写论文,可能会突然冒出一句方言词汇,或者提到自己家乡的案例,这些都是AI的“知识盲区”,有个老师分享过,他发现一篇论文里写“我们那儿管玉米叫‘棒子’”,后来一问,学生果然是山东人,这种带着“乡土气”的细节,AI模仿不来,看论文的“成长痕迹”也很重要,真人写论文会改来改去,Word文档里有修订记录,草稿纸上有涂改,甚至U盘里存着十几个“最终版_真的最终版_再也不改版”的文件,AI生成的论文呢?通常只有一个“完美初稿”,像凭空变出来的,没有“孕育”的过程,这种“空降兵”式的论文,十有八九有问题。

    说到底,检查AI论文就像破案,工具是“放大镜”,语言特征是“线索”,逻辑和人工审核是“审讯”,多管齐下才能揪出“AI写手”,不过也得提醒一句,别把AI当成“洪水猛兽”,有时候学生用AI查资料、改语法,只要核心观点和内容是自己的,也不算违规,重点是别让AI“替”你写,毕竟论文是用来展示你的思考,不是展示AI的“写作水平”,你说是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