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的论文怎么降低ai率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首先得弄明白,AI率其实就是论文里被检测工具判定为AI生成的内容占比,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检测工具,比如GPTZero、Turnitin这些,它们就像“AI侦探”一样,专门盯着文本里的“AI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啥呢?比如句式是不是太规整了,像排队做操似的一句接一句;词汇是不是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没啥变化;逻辑是不是太“完美”了,完美到不像真人写的——毕竟咱们写东西时,偶尔卡壳、突然蹦出个奇怪的比喻,反而更真实,就拿GPT生成的段落来说,有时候读着特别顺,但仔细一品,少了点“人味儿”,像是机器人在念稿子,没有咱们平时说话时的那种小磕绊或者灵光一闪的感觉。
为啥AI写的论文容易被揪出来?因为AI写东西有个“通病”,它更擅长整合已有信息,却不太会加“私货”——也就是咱们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比如写一篇关于环保的论文,AI可能会罗列一堆数据和政策,但很少会写“我上次去公园看到湖面漂着塑料袋,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让我想到环保政策落地时还得靠每个人多上心”这种带个人经历的句子,这种“无我”的表达,就像一盘没加盐的菜,虽然营养够,但没味道,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家常菜”。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AI写论文时,最容易踩的坑就是内容太“平”,啥叫“平”?就是观点不够“扎心”,分析不够“带感”,比如写“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AI可能会说“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岗位,但也会创造新职业”,这话没错,但太像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了,咱们真人写的话,可能会说“我表姐之前在银行做柜员,去年网点上了智能柜台,她差点失业,后来转岗去做智能设备维护,现在工资比以前还高——你看,AI这东西,既是‘抢饭碗’的,也是‘送饭碗’的,就看咱们会不会接招”,这种带具体案例和个人判断的句子,AI生成时很少见,因为它缺了咱们“活生生”的生活体验。
还有个问题是句式太“板正”,AI写东西喜欢用长句,而且结构特别相似,随着某某技术的发展,某某领域出现了某某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某某结果”,读多了就像听和尚念经,嗡嗡的,咱们改的时候就得“搞点事情”,比如把长句拆成短句,加个反问句,或者用点口语化的词,比如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改成“现在谁还没个微信啊?互联网这玩意儿一火,咱们聊天都从‘面对面唠嗑’变成‘隔着屏幕打字’了,变化大到我奶奶都学会视频通话了”,你看,这么一改,是不是立马有了“人味儿”?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想降低AI率,人工逐句“回炉重造”是最实在的办法,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一段一段来,拿到AI写的稿子,先读一遍,把那些读着“不像人话”的句子标出来,比如AI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这话太官方了,咱们可以改成“教育公平这事儿,就像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把能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要是有的孩子有钥匙有的没有,社会咋能和谐呢?”——加个比喻,用个反问,一下子就生动多了。
然后得往里面塞“个人料”,啥叫“个人料”?就是你的观点、经历、观察到的小事,比如写“大学生创业难”,AI可能会列一堆数据,说“据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0%”,咱们可以加一句“我们学校去年有个学长开奶茶店,装修就花了半年,结果刚开业三个月就碰上疫情,现在店门还锁着呢——创业这事儿,真不是光有热情就行,坑太多了”,这些带着“血泪教训”的细节,AI编不出来,因为它没体验过创业失败的苦。
词汇也得“接地气”,AI喜欢用书面语、专业词,咱们就换成平时说话的词,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说成“AI的计算套路”,“数据挖掘技术”说成“从数据里扒信息的招儿”,别担心太随意,论文虽然要正式,但也不用端着架子说话,就像咱们跟老师讨论问题时,也会说“这个观点我觉得有点扯,你看某某例子就说不通”,论文里适当用点这种“实在话”,AI率肯定降,对了,现在AI技术简直像坐了火箭一样,一天一个新花样,但咱们改论文可不能偷懒,得一句一句抠,毕竟“自己的论文,跪着也得改完”。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有没有工具能帮着降AI率?确实有,比如Paraphrase工具,但这些工具只能当个“小助手”,不能全指望它,用的时候得盯着,它改出来的句子可能还是带着“AI味儿”,比如把“今天天气很好”改成“今日的气象条件较为宜人”,反而更别扭了,这时候就得自己上手,把“气象条件较为宜人”再改成“今儿天儿贼好,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这才叫改到位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观点必须是自己的,AI能帮你凑字数、列框架,但论文的灵魂——你的思考、你的判断、你的发现——得自己来,比如写一篇关于“短视频对青少年影响”的论文,AI可能会说“短视频有利有弊”,但你得具体说“我觉得弊大于利,因为我弟天天刷短视频,现在看书超过10分钟就坐不住,注意力跟小猫似的”,或者“我觉得利大于弊,我通过短视频学了不少英语单词,比背课本有意思多了”,这些带着个人立场的分析,才是论文的“身份证”,有了它,AI率想高都难。
说到底,降低AI率其实就是让论文“活”起来,让它带着你的体温、你的思考、你的“小毛病”,毕竟,咱们写论文是跟老师、跟读者交流,又不是跟机器人对话,对吧?只要用心改,把AI写的“机器文”变成“活人语”,AI率什么的,根本不是事儿。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