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问题解答 怎么看一篇论文是不是ai写的

怎么看一篇论文是不是ai写的

作者:AI问题解答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语言风格入手是判断的第一步,AI写的论文往往像精心打磨的镜子,每个句子都光滑得没有一丝毛刺,却少了真人写作时那些自然的“小磕绊”,比如你读一篇学生论文,可能会看到“这里的实验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我们猜测可能是设备误差导致的”这种带着思考痕迹的表达,而AI写出来的可能是“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偏差,推测由设备系统误差引起”,虽然没错,但少了点“人气儿”,还有些时候,AI会在专业术语的使用上“用力过猛”,明明可以说“研究了这个问题”,偏要写成“针对该课题开展了系统性探究”,就像穿了不合身的西装,看着正式却有点别扭。

    再看逻辑链条,真人写论文时,思路就像爬山,一步一个脚印,偶尔会停下来喘口气,甚至回头看看走过的路,AI呢,更像坐缆车直达山顶,逻辑跳转可能快得让人跟不上,比如上一段还在讲实验设计,下一段突然跳到结论,中间缺少“为什么这么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的过渡,生硬得让人出戏,我之前见过一篇论文,前面分析了三种实验方法的优缺点,按理说接下来该说“我们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因为……”,结果直接蹦到“实验结果表明第三种方法有效”,就像菜谱里少了“开火倒油”的步骤,看得人一头雾水。

    AI写论文时还容易出现“观点悬浮”的情况,真人写东西,观点就像扎在土里的树,有根有据,我认为这个理论有局限性,因为我在实验中发现了XX反例”,AI的观点呢,更像飘在天上的云,看着有形状,却摸不到实际的支撑,比如写“该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后面却找不到具体的案例或数据来证明,就像喊口号一样,听着响亮却没分量。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内容深度是AI写作的“软肋”之一,就像你问一个刚背完答案的学生“为什么这个公式要这么用”,他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追问“如果换个条件,公式还能用吗”,他就卡壳了,AI写的论文也常常这样,对基础概念的解释滴水不漏,但涉及到复杂问题的辨析、不同观点的交锋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比如讨论“传统方法和新方法的区别”,AI可能会列出“传统方法步骤多、新方法效率高”,但追问“为什么新方法效率高?是算法优化还是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它就只能重复“新方法采用了先进技术”这种空话,说不到点子上。

    怎么看一篇论文是不是ai写的

    参考文献的“真实性”也值得留意,真人写论文,参考文献就像朋友圈的好友,都是自己真正读过、引用过的,AI呢,可能会随便“拉郎配”,列出一些看似高大上却和内容没关系的文献,甚至编造不存在的作者和期刊,我见过一篇论文引用了“张某某等(2024)在《某某学报》上的研究”,结果查遍知网和万方,根本找不到这篇文章,就像在通讯录里存了个假号码,看着有联系方式,其实打不通,还有些AI引用文献时格式混乱,一会儿是“作者. 文章名[J]. 期刊名, 年份, 卷(期):页码”,一会儿又变成“作者, 文章名, 期刊名, 年份”,就像写作业时抄答案抄串了行,透着一股不用心的敷衍。

    细节描写也是个突破口,真人描述实验过程,会写“我们先把样品放在60℃的烘箱里烤了2小时,拿出来的时候有点烫手,还闻到淡淡的焦糊味,后来发现是温度设高了5℃”,这些带着感官体验的细节,AI很难模仿,它可能只会写“将样品置于60℃烘箱中加热2小时”,干巴巴的像产品说明书,没有一点“现场感”,就像看别人旅游,真人会说“海边的风好咸,沙子钻进鞋里硌得慌”,AI只会说“前往海边,观察到海风和沙滩”,少了那份真实的烟火气。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个性化表达”的缺失是AI写作的明显特征,每个人写论文都有自己的“口头禅”,比如有的老师喜欢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爱说“换句话说”,这些就像个人的“写作指纹”,独一无二,AI写的论文呢,就像批量生产的饼干,味道都一样,找不到这种独特的印记,你读十篇AI写的论文,可能会发现它们都爱用““由此可见”,句式也大同小异,就像同一个模板刻出来的,缺少“这篇论文是XX写的”的专属感。

    “错误的一致性”也很有意思,真人写论文会犯错,但错误往往五花八门,比如这里漏个逗号,那里错个单词,AI呢,如果犯错,可能会一错到底,比如把“阈值”写成“阀值”,整篇论文都这么写,就像打印机卡了墨,同一个错字印满了整页纸,之前审一篇论文,发现作者把“显著性水平”全写成了“显著水平”,一开始以为是笔误,后来越看越不对劲,一查才发现是AI写作时记错了术语,结果一路错到底,连修改的痕迹都没有,透着一股“我没错,是世界错了”的固执。

    还有“对新兴话题的反应速度”,真人研究热点话题,会有一个从“不太懂”到“逐渐明白”的过程,论文里可能会写“这个领域刚兴起,目前研究还不多,我们的探索可能存在不足”,AI呢,不管多新的话题,都敢说“该领域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就像刚看了篇新闻摘要就敢冒充专家,对细节的把握差得远,比如去年AI生成内容火起来的时候,有篇论文讨论“AI写作对学术的影响”,里面说“AI已能独立完成SCI论文”,但实际上目前AI最多只能辅助写作,根本达不到独立完成的水平,这种“夸大其词”就是AI对新话题认知不深的表现。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AI检测工具可以帮你做初步筛查,就像超市门口的防盗报警器,能揪出一些明显的“AI嫌疑”,现在常用的有GPTZero、Originality.ai,这些工具通过分析文本的“混乱度”和“不可预测性”来判断是不是AI写的,真人写的句子就像走迷宫,下一步往哪拐不确定;AI写的句子更像走直线,一眼能看到头,“混乱度”很低,不过工具也不是万能的,有些同学为了过检测,把AI写的句子打乱顺序、换几个同义词,工具可能就失灵了,所以工具结果只能当参考,不能直接下定论。

    “反向提问法”也很好用,拿到一篇可疑论文,你可以针对某个观点追问细节,比如问“你在实验中提到用了XX方法,为什么不试试YY方法呢?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劣?”真人作者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说出“YY方法需要的设备我们实验室没有”或者“之前试过YY方法,数据波动太大”,AI呢,可能会回避具体原因,说“XX方法是目前主流方法”或者“YY方法适用性较低”,绕来绕去就是说不到实处,就像被老师提问时没复习的学生,只能用套话蒙混过关。

    最后想说,判断论文是不是AI写的,就像拼图,要把语言、逻辑、内容、细节这些小块拼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真相,语言太完美?逻辑太跳脱?内容不深入?参考文献有问题?这些都是线索,不过说到底,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未知、创造价值,AI写作就算能模仿文字,也模仿不了研究者熬夜做实验的坚持、为一个数据争论不休的较真、发现新规律时的激动,最近网上不是说“科技与狠活”吗?AI写作可能就是论文里的“科技与狠活”,看着花里胡哨,实则少了真材实料的“良心”,与其费心思找AI写的论文,不如多鼓励大家沉下心做研究,毕竟真正的学术成果,是带着研究者体温的“独家记忆”,谁也模仿不来。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