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出论文是不是ai写的,实用识别方法分享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我平时帮大家整理资料时发现,AI写的论文往往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特征,你读的时候会感觉像喝白开水,虽然流畅但没什么“味道”,比如描述一个实验,AI可能会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而人类作者可能会写“反复测试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方法比预期效果提升了15%”——后者带着点情绪和具体细节,这就是AI容易露馅的地方,有次我帮同学看论文,读到一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就觉得不对劲——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句子,AI特别爱用,人类作者会写“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20年间通讯方式的变化让爷爷每次视频通话时都感慨‘像做梦一样’”,你看,人类会加入具体事物和情感,AI却习惯说“正确的废话”,还有句子结构,AI喜欢用“虽然…”“由于…”这类工整的句式,排列得像排队的士兵,少了人类写作时偶尔的“插队”式表达,比如突然插入一句“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我们差点因为样本污染放弃实验”。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我见过不少同学纠结这个问题,其实从逻辑深度就能看出端倪,AI写论文就像搭积木,把知识点按顺序堆起来,但很少有“灵魂拷问”,比如讨论一个理论,人类可能会说“这个理论看似完美,可如果放在XX特殊场景下,会不会出现漏洞?”然后展开分析;AI则更倾向于说“该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广泛应用”,避重就轻,之前有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AI写的版本从头到尾都在说“保护环境很重要”,却没提“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保”这种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只能说些安全的观点,还有参考文献,AI经常在细节上出错,比如把“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写成“Journal of Computer”,少个“Science”;或者年份标错,比如引用2023年的文献,却写成2013年,这些小错误就像AI露出的“马脚”,仔细核对就能发现,有次帮老师检查投稿论文,发现一篇的参考文献里有个作者叫“Li Ming”,但同篇引用的另一篇论文里“Li Ming”的单位是“北京大学”,这篇却写成“清华大学”,一查,根本没有这个作者在这两个单位发表过文章,明显是AI编的。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我试过用不同AI工具写论文片段,发现它们有个共同“软肋”——细节描写,比如让AI写“如何操作实验仪器”,它会说“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但人类会写“左手扶住试管底部,右手缓慢旋转旋钮,直到溶液出现淡蓝色絮状物,这时候要立刻停止加热,不然絮状物会变成黑色沉淀”,你看,人类会加入动作、颜色、时机这些“画面感”细节,AI却像隔着毛玻璃看世界,只能说个大概,我还让AI写“一次失败的实验经历”,它写“实验失败了,我们很沮丧”,而人类会写“那天晚上加班到十点,看着培养皿里浑浊的液体,我把记录本摔在桌上,师姐递过来一杯热咖啡说‘明天再试,说不定是温度差了0.5度呢’”,这种包含情绪、对话、环境的细节,AI目前还学不会,AI写的论文里很少有“自我修正”的痕迹,人类写东西时可能会先写“这个结论正确”,后来发现不对,改成“这个结论在特定条件下正确”,甚至在初稿里画横线、写批注,这些犹豫和调整,AI生成的“完美文本”里是找不到的。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作为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我觉得识别AI论文要“人工+工具”双管齐下,现在很多平台都有AI检测工具,比如把论文复制进去,它会标红“高风险AI生成段落”,但工具不是万能的,上次有篇论文被工具判定“90% AI生成”,结果发现是位老教授写的,他只是写作风格特别严谨,像AI而已,这时候就得靠人工判断:看看论文有没有“个人故事”,记得第一次接触这个课题是在大学选修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复杂的公式,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公式上,我突然觉得‘就是它了’”,这种带有个人经历的内容,AI很难编造,毕竟它没有“回忆”,还有个小技巧,问作者论文里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人类能侃侃而谈,这个观点是受我导师一篇未发表手稿的启发,他当时提到‘数据背后的人性’,让我想到…”,而AI可能只会重复原文,说“这个观点在相关研究中被广泛认可”,毕竟AI生成的内容虽然“科技与狠活”,但少了点人类独有的“温度”——那种带着思考痕迹、个人感悟的文字,是目前AI最难模仿的“灵魂”。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