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问题解答 论文怎么能看出是AI写的识别方法

论文怎么能看出是AI写的识别方法

作者:AI问题解答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最近帮老师批改论文时,总能碰到几篇“画风清奇”的稿子——语言流畅得像开了倍速,观点却飘得抓不住,就像一盘精心摆盘却没放盐的菜,好看但没灵魂,后来才发现,这些多半是AI“操刀”的作品,其实识别AI写的论文没那么玄乎,就像分辨奶茶里有没有植脂末,多喝几口总能尝出不对劲,今天我就从基础的几个点,跟大家聊聊怎么看出论文是不是AI写的。

    论文怎么能看出是AI写的识别方法

    第一个要留意的是语言流畅度的“反常”,咱们写论文时,总会有磕磕绊绊的地方,比如某个观点卡壳了,句子写一半改个词,甚至偶尔出现“这个现象说明……嗯,就是说……”的口语化停顿,但AI写的文字,常常是“一顺到底”,主谓宾定状补排得整整齐齐,连标点符号都像用尺子量过,上次看到一篇讲“大学生就业焦虑”的论文,开头三页没有一个错别字,没有一句重复,甚至连“的”“了”“呢”的使用频率都均匀到诡异,当时我就嘀咕:“这学生怕不是把AI的‘续写’功能开到最大了?”

    再往深看,逻辑链条的“断层感”特别明显,AI擅长把相关的句子堆在一起,但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有篇讨论“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的论文,前面还在分析“农村师资流失的原因”,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讲“城市学校的智能黑板有多先进”,中间没有过渡,也没有解释两者的关联,就像两个人聊天时,你说“今天天气真好”,对方回“我昨天吃了火锅”,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后来一问,果然是用AI生成时,关键词输成了“乡村教育+智能设备”,结果AI就硬把两个话题“缝合”到了一起。

    还有个小细节是细节描写的“空心化”,咱们写论文举例子时,总会带上具体的时间、地点、数据,2023年某县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占比仅12%”,但AI很怕这种“具体”,它更喜欢用模糊的表述,许多地区存在类似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情况严峻”,之前有篇论文分析“非遗传承困境”,提到“某民间艺人坚守技艺五十年”,我让学生补充这位艺人的名字和技艺种类,学生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后来才知道,AI生成时根本没给具体信息,他自己也编不下去了。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要说AI写论文最容易“露马脚”的地方,莫过于情感表达的“塑料感”,咱们写论文时,哪怕是严肃的学术话题,字里行间也会带着自己的态度,比如分析“网络谣言的危害”时,可能会写“看到老人因听信谣言耽误治疗,真的让人揪心”;讨论“环保政策效果”时,会说“看到家乡的河水从浑浊变清澈,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但AI的情感表达就像背台词,比如它可能写“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是令人遗憾的”,或者“环保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进展,这是值得肯定的”——听起来没毛病,但就是少了点“人味儿”,像隔着一层玻璃在说话。

    更有意思的是AI对“专业术语”的“滥用”,有时候为了显得“有水平”,AI会把一堆高大上的词堆在一起,实际上根本用错了地方,比如有篇讲“企业管理”的论文,里面写“通过构建区块链式的扁平化矩阵管理模型,实现组织效能的指数级跃迁”,我问学生“区块链式管理”具体指什么,他愣了半天说:“AI说这样显得专业……”后来一查,这个概念在管理学界都还没形成共识,纯属AI瞎编,还有篇文学论文,分析《红楼梦》时冒出一句“林黛玉的悲剧是元宇宙语境下主体性消解的典型表征”,差点没把我送走——这哪是分析文学,分明是AI在“词语大乱炖”。

    还有个识别点是参考文献的“漏洞”,咱们写论文引用文献时,会认真核对作者、年份、期刊名称,甚至页码都标得清清楚楚,但AI生成的参考文献,要么是“张冠李戴”,比如把“李明(2020)的研究”写成“王明(2015)的研究”;要么是“查无此文献”,比如引用“《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结果我去知网一搜,2024年第5期根本没有这篇文章;最离谱的是,有篇论文引用了“爱因斯坦(2023)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爱因斯坦1955年就去世了,这AI怕不是以为名人能“复活”写论文?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光说理论不够,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吧,上个月有个学生交了篇题为《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论文,我一看就觉得不对劲,开头写“短视频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既带来了信息的盛宴,也释放了价值观的迷雾”,比喻挺华丽,但往下读,发现全是这种“大而空”的句子,比如分析“积极影响”时,写“短视频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使其能够接触多元文化”,但没举任何具体例子,是哪个短视频平台?哪个内容类型?有什么数据支撑?都没有,分析“消极影响”时,写“短视频可能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功利化”,同样没有案例,就像在说“天气可能会下雨”一样敷衍。

    我当时就把学生叫过来,问他:“你觉得‘多元文化接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能不能举个你自己的经历?”他支支吾吾说:“我……我不太记得当时怎么写的了。”我又翻到论文中间,发现有一段写“根据某调查显示,75%的青少年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就问他:“这个‘某调查’是哪个机构做的?什么时候发布的?”他脸一下子红了:“是AI生成的,我没核对……”后来一查,根本没有这个调查数据,纯纯是AI瞎编的,你看,AI写论文就像盖房子,表面看墙刷得挺白,但一敲就知道里面是空的——没有真实的案例、具体的数据、个人的思考,全是“空中楼阁”。

    还有个小技巧是“追问细节”,AI写的内容经不起“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人写的论文,每个观点背后都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有次我问一个用AI写论文的学生:“你在论文里说‘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传播方式’,那你觉得‘创新传播方式’具体可以怎么做?比如针对非遗剪纸,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学生想了想说:“AI没写这个……”要是人写的论文,可能会说“可以和游戏合作,让剪纸图案成为游戏皮肤”“可以开直播教剪纸,观众在线下单定制作品”,甚至会说“我奶奶就是剪纸艺人,我觉得可以帮她拍短视频,记录剪纸的过程”——这些带着个人经历和具体想法的回答,AI是模仿不来的。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综合前面说的这些,其实识别AI写的论文可以总结成“三看一问”,第一看语言风格,是不是过于流畅却没有“烟火气”,有没有出现反常的华丽辞藻或专业术语堆砌;第二看逻辑细节,观点之间有没有自然的过渡,举例子时有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数据,参考文献是不是真实可查;第三看情感态度,文字里有没有个人化的表达,还是像“机器人报菜名”一样冰冷;一问”,就是追问论文里的细节,看作者能不能讲出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有没有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现在网上也有不少AI检测工具,比如GPTZero、Originality.ai这些,它们能通过分析文本的“熵值”(简单说就是“混乱度”)来判断是不是AI写的——人写的文字熵值更高,因为会有修改、停顿、口语化表达,而AI写的文字熵值更低,更“规整”,不过这些工具也不是万能的,比如你要是把AI生成的内容自己改一改,加进自己的例子和思考,工具可能就检测不出来了,所以工具只是“辅助”,最终还是得靠“人”的判断,毕竟论文是思想的碰撞,不是文字的拼凑。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老师不怕学生写得不好,怕的是“偷懒”,我见过不少论文,语言朴实,数据简单,但里面有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走访了家乡的三家小微企业,发现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具体表现为……”“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问了班里30个同学,结果显示……”这样的论文,哪怕有瑕疵,也比AI生成的“完美文字”珍贵得多,毕竟论文的意义,不是拿个高分就完事,而是通过研究过程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对自己的观点负责——这些,AI可给不了你。

    所以下次再看到一篇“可疑”的论文,不妨从语言、逻辑、情感这几个角度品一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相信你也能练就“火眼金睛”,一眼识破AI的“小把戏”,毕竟现在AI写东西就像开了“美颜滤镜”,表面光鲜,细看全是bug——只要咱们用心观察,总能找到那些藏不住的“AI痕迹”。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