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撰写专利,撰写步骤、工具与注意事项
-
AI工具研究员小张
沉迷各类AI写作工具测评,实测过20+专利辅助平台
用AI写专利,第一步得让AI“懂”你的技术,你得先把技术方案的核心点告诉它,这个发明是关于一种新型电池,充电速度比传统快3倍,材料成本降低20%”,就像给AI“喂料”,料越准,它写出来的东西越靠谱,我之前用ChatGPT试过时,一开始只说“新型电池”,它写出来的内容泛泛而谈,后来补充了“电解液配方改进”“电极结构设计”这些细节,产出的初稿一下子就有了针对性。
接下来是技术交底书的起草,这一步AI最擅长“打杂”——把你的口头描述、手绘草图、实验数据,转化成规范的文字,比如你说“电池外壳用了耐高温材料”,AI会帮你扩展成“本发明采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作为电池外壳,在150℃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稳定性,相比传统铝合金外壳耐高温性能提升40%”,我用过Claude 3写这部分,它甚至会主动问“是否需要补充与现有技术的对比数据?”,比我这个“工具人”还主动。
权利要求书是专利的“核心骨架”,这部分AI不能完全代劳,但能帮你搭框架,比如你输入“要保护电池的充电方法”,AI会列出“一种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检测电池当前温度;步骤2,根据温度调整充电电流……”,但具体每个步骤的范围界定,温度范围是0-50℃还是0-60℃”,就得你自己根据实验结果定了,就像AI帮你画好了轮廓,你得用“技术细节”给它填色。

-
专利代理人小王
经手200+专利申请案,见过太多AI“翻车”现场
AI写专利最容易踩的坑是“技术理解偏差”,有个客户用AI写“智能门锁”专利,明明核心是“指纹+虹膜双识别”,AI却写成了“指纹或虹膜识别”,多了个“或”字,保护范围直接缩水一半,后来才发现,客户给AI的提示词里漏了“两个字,所以用AI前,你的技术描述得像“给小学生讲题”一样清楚,别让它猜。
法律术语的准确性也得盯紧,AI经常把“权利要求”写成“权利请求”,把“优先权”说成“优先申请权”,这些小错误在专利审查员眼里就是“硬伤”,我一般会让客户用AI写完后,先过一遍“专利术语检查清单”,是否正确区分了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的描述是否用了‘包括’而非‘含有’”,AI是“语言大师”,但不是“专利律师”。
最关键的“创造性”判断,AI目前还差点意思,专利法要求发明得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AI只能根据现有文献对比,告诉你“这个技术和专利A有点像”,但判断“像不像到不授权”的程度,还得靠人,就像AI能帮你找出“嫌疑犯”,但判不判刑得法官来,所以别指望AI帮你“拍板”专利能不能授权,这活儿还得专利代理人来。
-
科技创业者老赵
用AI搞定3个发明专利,省下的时间够开3次产品会
我们团队去年搞了个“智能花盆”发明,一开始找专利代理公司,光技术交底书就改了5版,花了2个月,后来试了用PatSnap的AI助手,我先把产品原型的功能录成视频,AI自动提取了“土壤湿度传感器+自动浇水+手机APP联动”三个核心点,半小时就生成了初稿,我再带着工程师对着初稿改,把“浇水精度±5ml”这种细节加上,一周就定稿了,现在AI写专利可不是“摸鱼”,而是真能帮你“卷”赢时间。

AI最香的是“多版本快速生成”,我们当时想给智能花盆加个“植物种类识别”功能,不确定写成“基于图像识别的植物种类判断模块”还是“植物特征提取与匹配单元”保护范围更大,直接让AI同时生成两个版本的权利要求书,对比着看哪个更全面,以前找代理人改一版得3天,现在AI分分钟出结果,简直是“效率开挂”。
但别把所有活儿都甩给AI,我们有次用AI写“APP界面交互”专利,AI把“滑动手势”写成了“触摸操作”,差点漏掉“滑动方向识别”这个创新点,后来工程师拿着原型机演示给AI看,用“当用户向上滑动屏幕时,界面显示XX内容;向下滑动时,显示YY内容”这种具体操作描述,AI才写对,说到底,AI是“工具”不是“老板”,你得做那个“掌舵的人”。
-
法律合规专家小陈
专注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帮企业避过N个AI法律坑
用AI写专利前,先看看工具的“用户协议”,有些AI工具会声明“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平台所有”,你要是用了,以后专利申请权可能会扯皮,我建议选那些明确写着“用户拥有生成内容全部权利”的工具,比如国内的“专利狗AI”就有这个条款,别图方便用免费工具,为他人做嫁衣”。
训练数据的侵权风险也得防,AI写专利时会参考海量现有专利文献,如果它参考的文献本身有版权问题,你生成的内容可能跟着“踩雷”,去年有个案子,某公司用AI写的专利,被发现和一篇未公开的博士论文高度相似,最后专利被驳回还赔了钱,所以最好让AI提供“参考文献来源”,重点看看有没有“非公开文献”或“他人未授权成果”。
职务作品的归属也要提前说清楚,如果员工用公司买的AI工具写专利,那专利申请权肯定归公司;但要是员工用自己的AI账号写的,就得在劳动合同里明确“利用公司技术资料完成的发明创造归公司所有”,别等专利授权了才想起分“蛋糕”,到时候官司打到法院,赢了也是“两败俱伤”。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