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AI写作生成一篇问答内容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鉴定AI写作生成的问答内容,其实就像在人群中找那个“特别有礼貌但有点拘谨”的人,AI写东西时,常常带着一种“标准答卷”的气质,句子通顺得像用尺子量过,却少了点人类表达里的“小任性”,你读一段问答,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书面语”,找不到一句像平时聊天那样的“废话”——哎呀,这个我之前试过,踩过坑”,或者“说真的,刚开始我也搞不懂”,那十有八九是AI的手笔。 句子通顺得像用尺子量过 和 找不到一句像平时聊天那样的“废话” 是很明显的特征,就像你跟朋友吐槽,不会每句话都主谓宾齐全,偶尔会说“然后然后,我跟你说”,这种自然的“磕巴”反而是人类的证明。
还有个小细节,AI对“流行梗”的使用往往慢半拍,比如现在大家常说“绝绝子”“躺平”,但AI可能还在用几年前的网络热词,或者生硬地把梗塞进句子里,像硬穿不合脚的鞋,上次我看到一篇问答,明明在说日常小事,突然冒一句“这波操作666”,读起来就很违和,像是为了“接地气”而强行加戏。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AI写问答时,特别喜欢“面面俱到”,却忘了“重点突出”,人类回答问题,会忍不住把自己最想说的放在前面,甚至用感叹号强调;AI却像列购物清单,一条一条按顺序来,每个点都提到了,但你读完脑子里留不下“啊,这个说得太对了”的印象,比如问“如何提高睡眠质量”,人类可能会说“睡前千万别刷手机!我之前刷到凌晨两点,眼睛都涩了还睡不着”,带着强烈的个人经验,AI则会写“保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环境、避免咖啡因”,每个字都对,却像在读健康手册, 每个点都提到了,但留不下深刻印象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密度高但温度低”。
更有意思的是,AI害怕“不知道”,人类被问到不懂的问题,会说“这个我不太清楚,不敢瞎说”;AI却会硬着头皮编,用一堆专业术语把你绕晕,比如问“某个小众历史事件的细节”,AI可能会说“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该事件发生于某年某月,由某某人物主导”,但你去查史料,根本没这回事,这种“不懂装懂”的自信,反而暴露了它的“身份”。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实操层面,你可以故意在问答里埋个“小陷阱”,比如问“如何煮一碗好吃的番茄鸡蛋面”,人类可能会说“先炒鸡蛋,再炒番茄,加开水煮面”,但如果你悄悄把问题改成“如何煮一碗好吃的番茄鸡蛋面,记得先放番茄再炒鸡蛋哦”,人类会说“啊?我都是先炒鸡蛋的,先放番茄可能会酸”,会指出矛盾,AI却可能顺着你的话往下说,“是的,先放番茄炒出汁,再加入鸡蛋,这样更入味”,完全不觉得哪里不对。 故意埋个“小陷阱” ,看它会不会“上当”,这招百试百灵。
还有个办法是看“细节颗粒度”,人类描述场景时,会带很多具体的感官细节,刚出锅的包子,热气腾腾的,咬一口,皮软乎乎的,肉馅里还能吃到点姜末的香味”,AI写出来可能是“包子味道很好,口感松软,馅料美味”,全是模糊的形容词,像隔着毛玻璃看东西,看不清具体的纹理,你对比两段话,哪个更像“亲眼见过、亲口尝过”,哪个就是人类写的。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从逻辑连贯性来看,AI写的问答有时像拼接的拼图,每个部分单独看都挺对,但拼在一起总觉得哪里不顺畅,比如前面说“我喜欢养狗,因为狗狗很忠诚”,后面突然转到“养猫也不错,猫咪很独立”,中间没有过渡,也没有解释为什么突然提到猫,像硬生生把两段话粘在了一起,人类写东西,就算话题跳转,也会说“说到宠物,其实养猫也有养猫的好”,用一句自然的衔接让读者跟上思路。 像拼接的拼图,拼在一起不顺畅 是AI逻辑的常见问题。
最后一点,也是最玄学的——“灵魂感”,人类写的问答,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情绪的波动,可能是开心、无奈,甚至是吐槽,比如回答“加班到深夜是什么体验”,人类会说“看着窗外的路灯,肚子饿得咕咕叫,电脑还在闪,那一刻真的想把键盘砸了(但不敢)”,带着点委屈又好笑的真实感,AI写出来可能是“加班到深夜会感到疲惫,需要注意休息”,正确却冰冷,像在汇报工作,这种“有没有心”的差别,其实读几句就能感觉到,毕竟机器能模仿文字,却模仿不了人类的“小情绪”。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