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文章是不是ai写的实用方法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要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先得扒开它的“外衣”,看看那些藏在文字里的“AI密码”,AI写文章就像流水线生产的蛋糕,样子规整但少了手工的温度,这种“温度缺失”藏在好几个地方,首先是语言过度流畅,你读的时候会觉得“哇,一句废话没有”,但细想又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就像听机器人说话,每个字都标准,连停顿都像设定好的,可就是没有真人说话时那种“嗯……”“这个嘛……”的自然磕绊,我之前见过一篇AI写的游记,描述黄山时说“奇峰罗列,怪石嶙峋,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人间仙境”,词藻华丽得像翻开了《写景好词好句大全》,可你问它“爬台阶时腿抖不抖”“山顶风大不大”,它半个字都答不上来——因为它没真去过,只能靠数据库里的“好词”堆砌。

AI的逻辑过于规整,像走迷宫非要沿着墙根走,绝不抄近路,真人写文章,思路可能跳来跳去,比如写“今天去公园”,可能先想到“看到一只柯基”,然后突然扯到“昨天在网上看到柯基拆家的视频”,最后才绕回“公园里的花开了”,AI不会这样,它会严格按“时间顺序”或“重要性顺序”写:“早上9点到公园,先看到花坛,然后遇到柯基,最后晒太阳”,工整得像小学生写日记,还有个小细节,AI写长文时容易“失忆”,前面说“小明喜欢吃苹果”,后面可能写成“小红喜欢吃苹果”,或者观点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就像走路时不小心踩了自己的影子——不是故意的,只是它记不住自己前面踩过哪儿。
词汇选择也藏着线索,要么过度书面化,像中学生硬凑作文素材,比如把“妈妈做饭很好吃”写成“家母厨艺精湛,所制佳肴令人齿颊留香”;要么过度简单化,像说明书一样干巴巴,每个词都认识,连在一起却没味道,我见过AI写的“我的一天”,通篇是“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去上班,中午吃饭,下午工作,晚上回家”,活脱脱把人生过成了打卡任务,连“早饭吃了油条还是包子”这种最基本的细节都没有,更逗的是,AI有时会乱用“高级词”,比如形容天气热,它可能写“气温骤升,热浪袭人,市民纷纷采取防暑措施”,其实真人可能就说“今天热得像蒸笼,出门两分钟汗流浃背”——前者正确但疏离,后者粗糙却真实。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现在网上有不少专门“抓AI”的工具,这些检测工具就像文章的“体检医生”,各有擅长的科目,先说说GPTZero,它是很多人入门的“AI侦探”,原理是看文本的“困惑度”和“突发性”。“困惑度”低,说明AI选的词太“大众化”,就像全班同学写作文都用“阳光明媚”,一点不意外;“突发性”弱,就是说句子里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达,比如写秋天,AI只会说“树叶黄了”,真人可能来一句“叶子像喝多了酒的老头,红着脸往下飘”,你把文本复制进GPTZero,它会给个“AI概率”,还画个“困惑度曲线”——AI写的曲线平得像湖面,真人写的则高低起伏像波浪,一眼就能看出区别。
Originality.ai是“专业级选手”,号称能识破GPT-4、Claude这些“高端AI”的伪装,它不光检测“是不是AI写的”,还能查“有没有抄袭”,适合担心“AI洗稿”的场景,操作也简单,复制文本粘贴进去,等几秒就出结果:绿色代表“人类写的”,黄色“混合内容”,红色“大概率AI”,不过它是“付费玩家”,免费用户只能看个模糊结果,想知道具体哪段是AI写的,得掏钱买次数,我上次帮朋友检测一篇论文,Originality.ai标红了三段,说“95% AI生成”,后来一问,朋友果然是用GPT-3.5改的文献综述——这工具眼睛还挺尖。
免费工具里,Writer.com的AI Content Detector也挺好用,界面干净得像张白纸,粘贴文本就能测,它会给个“AI得分”,0分纯人类,100分纯AI,中间分数就得自己琢磨了,比如一篇“人类写+AI润色”的文章,可能得50分左右,还有人用Grammarly间接判断,虽然它主要是改语法,但AI写的文章往往“语法零错误”,连标点符号都完美——真人写东西,谁还没个“的地得”用混的时候?Grammarly改完一片绿,反而让人心里打鼓:“这也太‘标准’了吧?”
用工具时得注意“操作细节”,比如别只复制一段话,最好把整篇文章都放进去,因为AI可能“开头像人,中间像AI”;长文本检测更准,短文本(比如200字以内)工具容易“瞎猜”;要是检测结果模棱两可,换两三个工具交叉对比——毕竟每个工具的“数据库”不一样,有的擅长抓GPT,有的对国产AI更敏感,就像看病,一个医生说“没事”,多找两个医生看看总没错。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工具是“拐棍”,真要“站稳”还得靠人工细品——毕竟AI再聪明,也学不会人类的“小心思”,先看情感表达,真人写东西像坐过山车,情绪有高有低;AI写的像逛平地,全程“心如止水”,比如写“分手”,真人可能会说“那天他说‘算了吧’,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按了十次‘删除’都没按下去,眼泪滴在充电口上,手机还‘叮咚’响了一声,是他发来的‘对不起’”,字字带刺,AI呢?它会写“分手是一段关系的结束,会带来悲伤和失落,但时间会治愈一切”,道理全对,可你读的时候心不会揪一下——因为它没真的“痛过”。
再挖个人经历细节,真人写故事像撒芝麻,到处都是“小颗粒”;AI写的像画大饼,看着大,咬一口全是空气,比如写“第一次做饭”,真人会说“我倒油的时候手抖,油星子溅到胳膊上,烫得我嗷嗷叫,结果鸡蛋下锅忘了放盐,炒出来像啃橡皮,我妈在旁边笑到拍桌子”,连“油星子烫胳膊”这种疼都写出来了,AI大概率写“第一次做饭很紧张,虽然有点手忙脚乱,但最终做出了美味的菜肴”,模糊得像隔了层毛玻璃——它知道“做饭会紧张”,但不知道“紧张到手抖”是什么感觉。
AI还怕“逻辑漏洞”和“个性化观点”,真人写文章,观点可能前后矛盾,我觉得奶茶好喝,但喝多了胖”,这很真实;AI为了“不出错”,永远说“奶茶有优点也有缺点,应适量饮用”,像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上次看到一篇AI写的“要不要养宠物”,它说“宠物能带来快乐,也需要责任,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决定”,看完我都想笑——这不等于没说吗?就像网购时看评价,AI写的“好评”总有点“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空泛感,看着热闹,细想啥实际内容都没有。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想准确判断“是不是AI写的”,得让工具和人工“搭伙干活”,就像警察破案,既用指纹比对,又找目击证人,第一步先用工具初筛,把“嫌疑文章”扔进两三个检测工具(比如GPTZero+Writer.com),要是两个都说“红色警报”,基本能锁定“AI嫌疑”;要是一个说“AI”一个说“人类”,就得进入第二步——人工“放大镜”模式,抠细节。
抠细节时,先看“有没有AI腔”,AI写东西有几个“口头禅”,比如爱用“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词堆多了,就像给文章贴了“AI标签”,真人写议论文,可能会说“我觉得这个观点太绝对了”,AI则说“该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硬得像念课本,还有句式结构,AI要么写超长句,把好几个“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堆在一起,要么写短句像发电报,很少有真人那种“长短句混搭”的节奏感,我见过一篇AI写的散文,十句话有八句是“主谓宾”结构,读着像敲木鱼,“咚、咚、咚”,毫无波澜。
不同AI模型的“笔迹”也不一样,得“对症下药”,GPT-4写的文章像“优等生作业”,逻辑严密到几乎挑不出错,但情感淡得像白开水;Claude擅长写长文,段落衔接像用胶水粘过,密不透风,但偶尔会“掉书袋”,硬塞冷门知识;国产AI比如文心一言,有时会冒出土味情话或网络梗,试图“装真人”,但梗用得很刻意,像爷爷学孙子说“yyds”,有点违和,检测工具也得跟着“升级”,比如2023年的工具可能认不出2024年的GPT-5,所以尽量用“最近更新”的工具——就像给手机装杀毒软件,病毒变异了,软件也得跟着升级才行。
最后记住,没有“100%准确”的检测方法,就算工具说“100% AI”,也可能是“人类模仿AI写的”;说“100%人类”,也可能是“AI润色过的真人文章”,最靠谱的办法是“工具当参考,感觉作判断”——如果你读一篇文章,觉得“像机器人在说话”,那它大概率就是AI写的;如果你能读出“作者当时可能在笑”“这里他有点生气”,那就算工具标红,也别冤枉了真人,毕竟文字是有温度的,AI能模仿“形”,但学不会“魂”,就像画老虎画皮难画骨,那份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气儿”,才是人类写作最珍贵的东西。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