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问题解答 如何检查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

如何检查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

作者:AI问题解答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 语言细节控:从文字里找AI的“小尾巴”

    我平时看文章时总爱琢磨,那些“不像人写的句子”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后来发现,AI生成的文字就像戴着精致面具的演员,表面光鲜,细节处却藏不住“机器味儿”,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一篇文章读起来特别顺,顺到像流水一样不停歇,但读完后脑子里空空的,记不住任何具体画面?这可能就是AI的“杰作”——它太擅长把句子打磨得“完美无瑕”,却忘了人类写作时会有的“小磕绊”。

    如何检查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

    比如描述秋天,人类可能会写“今天路过公园,银杏叶落在肩膀上,脆生生的声音像在说‘秋天来啦’”,这里有具体场景(公园)、动作(路过、落在肩膀)、感官细节(脆生生的声音),甚至还有点拟人化的小互动,但AI写出来可能是“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树叶变黄,天气转凉,人们穿上了外套”,你看,全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个人视角的小细节,就像在报天气预报。缺乏独特的个人体验和具体场景描写,这是AI写作最常见的“马脚”之一。

    还有情感表达,AI就像个“端水大师”,永远保持中立温和,人类写开心的事会说“激动得半夜睡不着,翻来覆去想跟朋友分享”,写难过的事会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连饭都吃不下”,情绪是有起伏的,但AI写情感类内容,常常用“感到高兴”“感到难过”这种干巴巴的词,像在念说明书,上次我看到一篇AI写的“童年趣事”,里面写“小时候和朋友玩耍,感到非常快乐”,这哪是趣事啊,简直像在汇报工作。情感表达浮于表面,没有真实的情绪波动,这也是个重要信号。

  • 工具党必备:给文章做个“AI体检”

    如果光靠眼睛看拿不准,那就请“电子侦探”来帮忙,现在市面上有不少专门检测AI写作的工具,比如GPTZero、Originality.ai,还有国内的“文心一格检测”,它们就像给文章照X光,能看穿文字背后的“AI基因”,我用过几次GPTZero,操作超简单:打开官网,把文章复制粘贴到输入框,点击“检测”,几十秒后就会跳出结果——页面上用不同颜色标出“可能AI生成”的段落,还会显示一个“AI概率分”,像给文章打了个“健康报告”。

    如何检查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

    这些工具的原理其实不复杂,主要看两个指标:困惑度(perplexity)和突发性(burstiness),困惑度低说明文字很“听话”,AI生成的内容因为是按概率预测下一个词,所以困惑度通常比人类写的低;突发性则看句子长度和复杂度的变化,人类写作时会突然冒出短句或长句,像走路时偶尔跳一下,而AI写的句子更“整齐”,突发性低,上次我拿自己写的日记和AI生成的日记对比,人类日记的突发性像过山车,AI的则像平坦的公路,一眼就能看出区别。

    不过工具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会“认错人”,比如我朋友写论文时引用了很多文献,句子比较正式,结果被工具误判成AI写的,这时候就得结合人工判断,工具只是“辅助侦探”,不能完全依赖它,就像查字典一样,遇到生僻字可以查,但不能每个字都靠字典,还得自己理解。

  • 人工经验派:老编辑的“火眼金睛”怎么练

    干媒体的朋友教过我几个“土办法”,不用工具也能看出AI的“破绽”,第一个是找“万能句式”,AI特别喜欢用“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众所周知”这种“开场白模板”,就像小学生写作文总爱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次我看到一篇讲环保的文章,开头连用三个“随着……”,后面内容东拼西凑,不用查就知道是AI写的——人类哪会这么“偷懒”,早换着花样开头了。

    如何检查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

    第二个是“逻辑断层测试”,人类写文章时,观点之间会有“小桥”连接,比如从“垃圾分类”说到“资源回收”,会解释“因为垃圾分了类,所以回收效率更高”,但AI有时会“跳桥”,前面还在说“夏天吃西瓜解暑”,突然跳到“冬天适合滑雪”,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像聊天时突然换话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上次看到一篇AI写的“四季美食”,写完春天的青团,直接说“秋天的螃蟹很美味”,夏天去哪了?AI自己可能都忘了。

    还有个小技巧是找“主观视角”,人类写东西总忍不住加一句“我觉得”“我发现”,我觉得这家奶茶比别家甜一点”“我发现早上背书记得更牢”,但AI像个“旁观者”,很少用第一人称表达观点,就算有也很生硬,笔者认为”“由此可见”,透着一股“客气但疏离”的味儿,这就像区分朋友聊天和客服话术,前者有温度,后者再礼貌也缺了点人情味儿。

  • 模型特点放大镜:不同AI“写手”的小习惯

    现在的AI模型越来越多,就像不同风格的作家,各有各的“小习惯”,GPT-4就像个“学霸”,写复杂逻辑的文章(比如分析经济政策)特别厉害,但口语化表达时总有点“端着”,说“很高兴见到你”会说成“与您会面令我感到愉悦”,一听就是“书呆子气”,Claude则像个“乖学生”,内容特别保守,写观点时总加“可能”“也许”,生怕说错话,上次让它写“最喜欢的电影”,它列了十个,每个都加“之一”,简直“谨慎过头”。

    国内的模型也有特点,文心一言写中文更地道,但偶尔会“复读”关键词,比如写“北京旅游攻略”,它可能在三段里都提到“故宫是必去景点”,像个怕你记不住的导游,豆包则喜欢用“网络热词”,但用得很刻意,比如写美食会说“这口感绝绝子”,写科技会说“yyds”,反而显得不自然。记住这些“个性”,就像认出不同作家的笔迹,下次看到文章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其实啊,这届AI写文章,主打一个“看起来很会但细品不对劲”,就像网购时的“买家秀vs卖家秀”,远看光鲜亮丽,近看细节拉胯,不过话说回来,AI也在进步,说不定以后真能写出和人类一模一样的文章,但那又怎样?人类写作时的心跳、犹豫、突然的灵感,这些“不完美”才是最珍贵的——就像手工蛋糕总比机器做的多一份温度,不是吗?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