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章是不是AI写的,有哪些方法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平时刷文章时,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篇文字读下来行云流水,可合上书页却想不起任何让你心头一动的句子?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解渴但没味道——这或许就是AI写作的第一个信号,AI写东西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遣词造句工整得像教科书,主谓宾搭配永远挑不出错,可偏偏少了点“人味儿”,你想啊,咱们写东西时,可能突然灵光一闪加句俏皮话,或者写到激动处来个“好家伙”“绝了”,这些带着体温的表达,AI往往会小心翼翼地避开,生怕破坏了它那套“完美逻辑”。
再说说逻辑结构,AI写文章就像搭积木,每个段落都按“总-分-总”的模板码得整整齐齐,论点、论据、结论一步不差,甚至连举例都透着股“标准件”的味儿,比如写“坚持的重要性”,它可能会说“坚持是成功的基石,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因坚持而成功”,然后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例子——没错,但太普通了,普通到像从题库里复制粘贴来的,反观咱们普通人写东西,可能会突然拐个弯,说“坚持这事儿吧,有时候也挺‘反人性’的,我上次坚持早起三天就败给了被窝”,这种带着个人经历的“跑偏”,恰恰是AI不敢尝试的。
还有个细节特有意思:AI写的文章里很少出现“我”的真实感受,你见过AI写“我今天吃了碗牛肉面,汤头咸了点但牛肉给得真足”吗?基本没有,它更习惯用“人们普遍认为”“研究表明”这类第三方视角,把自己藏在文字背后,就像一个戴着面具的演讲者,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可你永远猜不出面具下的表情,这倒不是说AI不会用“我”,只是它的“我”是虚构的,是为了模仿人类硬加的,读起来总觉得隔着层玻璃。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想判断AI写作,不妨先当回“找茬小能手”,看看文章里有没有“不自然的流畅”,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段话里每个词都认识,连在一起也通顺,可就是读着像机器人在念稿子,比如描写春天,人可能会写“春风一吹,路边的野花蹭蹭往外冒,红的、黄的,还有些叫不上名的,乱蓬蓬的反倒好看”,而AI可能会写“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风拂过大地,花朵竞相开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品,前者有画面感,有“乱蓬蓬”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后者全是漂亮词儿,却像隔着滤镜看风景,模糊又遥远。

再看看细节描写够不够“碎”,咱们写东西时,很容易陷入“细节陷阱”,比如写一次旅行,可能会突然提到“住的民宿楼下有只橘猫,每天早上准时蹲在门口等投喂,爪子上还沾着块泥巴”——这些和主题没啥关系的“碎碎念”,恰恰是人类记忆的真实模样,AI可不这样,它会严格围绕主题展开,多一个字的“废话”都不会说,比如写旅行攻略,它会精准列出景点、路线、美食,可绝不会提“路上看到个大爷蹲在墙角下棋,嗓门大得能传三条街”,因为这些“无关信息”不在它的“任务清单”里。
情感表达也是个突破口,人类的情绪是流动的,可能上一句还在说“今天天气真好”,下一句就突然感慨“可惜没人一起逛街”,这种情绪的跳跃和转折,AI学起来特别费劲,它表达开心永远是“心情愉悦”“感到快乐”,表达难过就是“情绪低落”“令人惋惜”,像从词典里挑出来的标签,贴在文字上却融不进去,你试试读一段AI写的失恋文,大概率会看到“失恋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让人感到心碎和无助”,可真正失恋的人可能会写“手机里还存着他的照片,不敢删又不敢看,连洗澡时听到相似的歌都会手抖”——后者的痛感是扎在肉里的,前者只是飘在半空的“痛苦”两个字。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现在网上有不少专门“抓AI”的工具,它们就像文章的“体检仪”,把文字拆成一个个数据点来分析,有的工具会看“ perplexity(困惑度)”——简单说就是AI对自己写的内容有多“不确定”,困惑度越低,越可能是AI写的;有的工具会查“ burstiness(突发性)”,人类写东西时句子长短忽快忽慢,AI则倾向于匀速输出,突发性低的文章就可能有问题,不过这些工具也不是万能的,就像用体温计测感冒,能测出体温异常,但具体是风寒还是风热,还得医生说了算。
用工具时得注意“上下文一致性”,有时候AI写着写着会“失忆”,前面说“小明喜欢吃苹果”,后面突然写成“小明最爱的水果是香蕉”,这种低级错误人类很少犯,工具却能轻易抓出来,之前我见过一篇AI写的美食文,前面说“这道菜要放三勺盐”,后面步骤里却只字不提放盐,工具直接标红“逻辑矛盾”——你看,再聪明的AI也有“短路”的时候。
但别把工具当圣旨,有些小伙伴用工具一测“AI概率80%”就认定是机器写的,结果人家作者只是文字功底好,写得工整而已,还有些AI会故意“伪装”,在文章里加几个错别字或者口语化的词,今天天气真不错呀~”后面跟个波浪号,工具可能就被骗过去了,所以工具只是个参考,最终还得靠你自己读——毕竟文字是写给人看的,合不合心意,你的感觉最准。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判断AI写作其实就像剥洋葱,得一层一层看,先看“肉”——内容有没有独特观点,人类写文章总会夹带私货,比如写“加班”,有人会说“加班让我学会了摸鱼技巧”,有人会说“加班让我看清了老板的真面目”,这些带着个人印记的观点,AI很难原创,它更擅长总结“大家都这么说”的内容,再看“皮”——语言风格有没有变化,人类写长篇文章时,可能开头严肃结尾幽默,AI则从头到尾一个调调,像单曲循环的背景音乐,听久了让人犯困。
还要注意“时代感”,AI的知识库更新是有滞后性的,如果你看到一篇写“2024年最新科技趋势”的文章,里面却只字不提今年爆火的AI视频生成工具,反而大谈2023年的ChatGPT,那它大概率是AI写的——就像穿了件去年的流行款,看着时髦却少了点当下的“新鲜气”,这招对写历史、文学的文章不太管用,毕竟那些内容几十年都没啥大变化。
最后想说,别对AI写作太较真,现在很多人写东西会用AI当“助手”,比如列大纲、查资料,然后自己润色修改,这种“人机合作”的文章既有AI的工整,又有人类的温度,你说它算AI写的还是人写的?其实重要的不是“谁写的”,而是“写得好不好”,就像你点外卖,不管厨师是机器人还是老师傅,好吃就行——要是考试时发现同学用AI写作文,那可得赶紧举报,毕竟诚信比文字工整重要多啦~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