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文章是否是ai写的?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咱们平时刷文章的时候,是不是偶尔会觉得“哎,这段话读着有点怪”?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像喝了杯温吞水——没味道,也没记忆点,这时候就得留个心眼:说不定你正在读的,是AI的“大作”呢,AI写文章,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像刚熨过的衬衫,平整得没一点褶皱,但少了点生活的烟火气,人类写东西,可能会突然冒出一句“哎呀,这事儿我之前踩过坑”,或者吐槽“老板今天又画饼了,听得我肚子都饱了”,这些带着个人情绪和口语化的表达,AI通常会躲得远远的,它更爱用“较为”““一定程度上”这类“安全词”,让句子看起来滴水不漏,却少了点个性,就像你点奶茶时,AI永远推荐“标准糖常温”,不会说“少冰三分糖,多加珍珠谢谢”——少了那份专属的小习惯。
再说说情感表达,AI的情感就像超市货架上的罐头,标签写着“开心”“难过”,但打开尝不到真实的味道,人类开心的时候可能会说“高兴得蹦起来,差点撞到天花板”,难过的时候会说“眼泪啪嗒掉在本子上,晕开了墨水”;AI呢?大概率是“感到非常愉悦”“产生了悲伤的情绪”,干巴巴的像在念说明书,还有句式变化,人类写句子就像走路,有时候大步流星,有时候小碎步,偶尔还跳一下——长句里夹着短句,今天天气好,我去公园散步,看到一只小狗,黄色的,追着自己的尾巴跑,真好玩。”AI写出来可能是“今天天气晴朗,我前往公园进行散步活动,期间观察到一只黄色的小狗正在追逐自己的尾巴,这一场景十分有趣。”**你看,每个字都没错,但就是少了点“人味儿”,像机器人照着稿子念**,要是一篇文章里全是这种“标准句式”,连个口头禅、错别字(当然不是真鼓励错别字)都没有,就得打个问号了。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除了语言风格,逻辑结构也是AI写文章的“软肋”,人类写东西,逻辑就像走小路,可能绕个弯看到惊喜,也可能偶尔卡壳“嗯……我想想”,但整体是“活生生”的;AI的逻辑更像导航规划的高速路,起点终点清晰,中间全是“最优解”,但少了点意外的风景,比如写“如何学习英语”,人类可能会说“我试过背单词背到睡着,后来发现看美剧不看字幕反而记得牢——虽然一开始连‘hello’都反应不过来,现在居然能听懂几句笑话了”,这里有失败有转折,还有具体的小细节;AI呢?大概率会列“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日常练习、注重实际应用”,每一条都对得像教科书,但**读起来像在听“正确的废话”,找不到“我当时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这种真实的“踩坑记录”**。
更有意思的是,AI写文章特别怕“深入”,你让它写“为什么喜欢读书”,它能说“阅读可以拓展视野、提升知识储备、促进个人成长”,但要是追问“你最近读的一本书里,哪个情节让你哭了?”它就露馅了——要么编一个特别笼统的“主角的经历很感人”,要么干脆绕开话题,人类写东西却常常“跑题”,比如本来聊读书,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总把我架在腿上读童话,她的声音比故事还温柔”,这种“跑偏”反而真实,还有个小细节,AI为了显得“有逻辑”,可能会重复说车轱辘话,比如讲“环保的重要性”,前面说“保护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后面换个说法又说“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环境保护”,翻来覆去就一个意思,人类虽然也可能啰嗦,但往往是因为某个点太激动,我跟你说,那个垃圾分类,我妈现在比我还积极,每天盯着我扔垃圾,比老师还严格——不过说真的,小区环境确实变干净了!”这种啰嗦里藏着生活气息,AI可学不来。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光说理论太抽象,咱们来举几个“实战案例”,看看AI写的和人类写的到底差在哪儿,先看旅游攻略:AI写的可能是“XX景点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附近有多家特色餐厅”,读着像复制粘贴的景区简介;人类写的呢?“谁懂啊!爬XX山爬到一半想放弃,结果转角看到一片野生杜鹃,红得像火,风一吹全在晃,瞬间觉得腿不酸了——就是下山时摔了一跤,屁股现在还疼,但值了!”你看,**人类写的东西里藏着“具体的疼”和“突然的爽”,AI写的只有“安全的美”**。
再看社交媒体帖子,AI写的可能是“今天的夕阳真美,大家觉得呢?”配一张网图;人类发的则是“救命!下班路上抬头看到的夕阳,手机拍不出来十分之一的美,激动得跟同事分享,结果被说‘大惊小怪’,但真的超治愈啊!(附一张歪歪扭扭的实拍图)”,还有学术类文章,AI写的文献综述可能列了20篇论文,但讨论部分只会说“现有研究存在不足”,不会具体说“我重复了XX的实验,结果发现温度控制差1度数据就差远了,他们论文里没提这个细节”——这种“挑刺”的较真劲儿,AI目前还学不会,当然啦,也有“高仿”的AI文章,比如用了很多口语词,甚至故意加个错别字,但只要多看几句就会发现,那些口语词像硬塞进去的,哎呀,这个问题嘛,说白了就是……”后面接的还是标准句式,这时候就得综合判断:有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个人感受?观点会不会“左右摇摆”?会不会坦然说“我不知道”?这些都是人类的“防伪标签”。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现在网上有不少“AI侦探”工具,比如GPTZero、Originality.ai,号称能帮你揪出AI写的文章,这些工具咋用呢?很简单,打开网站,把文章粘贴进去,点击“检测”,稍等几秒就会出报告,比如GPTZero会显示“AI生成概率:高/中/低”,还会标红“疑似AI生成的句子”,它们的原理其实是当“句式警察”,比如AI写句子往往长短差不多,用词也比较平均,工具就通过分析这些“规律”来判断,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工具也不是“科技与狠活”的万能钥匙,有时候会闹笑话,比如我拿一段小学生作文“今天我吃了三碗饭,妈妈夸我是好孩子”去检测,结果显示“高AI概率”——因为句子太简单太规整了,但这明明是人类写的嘛!
那咱们到底该咋辨别呢?最好的办法是“人工+工具”双保险。**先让工具当“初筛员”**,如果显示“高AI概率”,再亲自当“细节侦探”:第一步,找“私人订制”的细节,2023年10月5日下午3点,我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了根冰棍,老板娘找钱时多给了我一块”,这种带具体时间地点的,AI很难编;第二步,看“情绪过山车”,人类写东西可能前面说“奶茶真好喝”,后面又说“喝多了胖了三斤,后悔死了”,AI往往观点特别“坚定”,很少自己“打脸”;第三步,查“知识盲区”,人类会坦然说“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不乱说”,AI却总装作“啥都懂”,问深了就开始“打太极”,最后别忘了,AI写的文章可能啥都对,但很少有“漏洞”,而人类写的东西常常“不完美”——有错别字、有跑题、有幼稚的观点,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是最珍贵的“人类证明”,毕竟,文章是写给人看的,有温度的文字才能真正打动人,你说对吧?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