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问题解答 如何识别AI写的文章,有哪些实用方法

如何识别AI写的文章,有哪些实用方法

作者:AI问题解答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平时刷文章时,我发现AI写的东西和真人写的,其实藏着不少“小暗号”,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语言过度流畅是个大特点,就像有人把所有口语化的停顿、重复、甚至小语病都打磨掉了,每个句子都顺得像滑滑梯,读起来没一点“磕巴”,你想啊,咱们平时说话写东西,偶尔会说“嗯……”“其实吧”“我觉得哈”,这些零碎的表达反而让文字有“人味儿”,但AI写的文章里,这些“小毛刺”基本见不着,从头到尾都像精心排练过的演讲。

    再就是内容模板化,AI好像自带一套“万能公式”,写攻略就是“定义-步骤-注意事项”,写感悟就是“现象-原因-,很少跳出这个框框,上次我看一篇讲“如何养多肉”的文章,开头先解释“多肉是什么”,然后分点说“光照”“浇水”“土壤”,最后加一句“只要注意这些就能养好”,标准得像教科书,后来一查,果然是AI生成的——真人养多肉,大概率会说“我家那盆玉露上次晒狠了,叶子都瘪了,后来移到散光处才缓过来”,这种带着个人经历的细节,AI很少主动加进去。

    还有个隐藏特点,就是观点中立到“没态度”,真人写文章,哪怕是客观分析,也难免带点个人倾向,我觉得这个方法更适合新手”“虽然有人说不好用,但我试了挺香的”,AI呢?它好像生怕得罪谁,永远说“有人认为A,也有人认为B,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绕来绕去不表态,就像你问朋友“这家火锅好不好吃”,朋友说“有人觉得辣有人觉得不辣”,等于没说——这种“和事佬”风格,也是AI的常见“签名”。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要是从语言风格细抠,AI写的文章还有个“小尾巴”——句式结构单一,你有没有发现,有的文章读起来像机器人背稿子,要么全是“主谓宾”的短句,要么就是“虽然………”“因为………”的固定搭配,翻来覆去就那几种句式,真人写东西,句式会“放飞”得多,长句短句穿插着来,偶尔还会用反问、感叹,你敢信?我试了三次才成功!”“难道只有我觉得这个设计很鸡肋吗?”,读起来有起伏感,不像AI那样“平得像一碗白开水”。

    如何识别AI写的文章,有哪些实用方法

    更明显的是缺乏个人情感,AI能描述“开心”“难过”,但写不出那种“从心底冒出来”的情绪,比如写“毕业季”,真人可能会说“抱着室友哭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四年这么快,下次见面不知道要等多久”,字里行间都是舍不得,AI呢?它可能会写“毕业季是充满离别与希望的季节,同学们相互拥抱,眼中饱含泪水”,虽然意思对,但像隔着一层玻璃,能看见情绪的“壳”,摸不到里面的“核”,上次我看一篇AI写的“失恋感悟”,通篇都是“失恋会让人痛苦,需要时间治愈”,完全没有“晚上躲在被子里听歌听到天亮”“看到他送的杯子就想起以前”这种扎心的细节——毕竟,AI没真正“失恋”过,自然写不出那种“痛彻心扉”的真实感。

    还有个好玩的现象,就是爱用“高大上”但空洞的词,比如形容一件事重要,真人可能说“这个技能对找工作真的有用,我上次面试就靠它加分了”,AI却喜欢说“该技能在当前职场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有效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听起来挺唬人,但仔细一想,“战略意义”“核心竞争力”到底指啥?说不清楚,这种“用大词凑字数”的操作,也是AI的常用手法。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聊完表面的语言,再往深了挖,AI写的文章在逻辑断层上特别容易“露马脚”,有时候你读着读着,会突然觉得“哎?这话题怎么跳这儿来了?”比如一篇讲“如何提升睡眠质量”的文章,前面还在说“睡前别刷手机”,下一段突然开始讲“早餐要吃好”,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像两段毫不相干的话硬粘在一起,真人写东西,就算换话题,也会说“睡眠和饮食其实分不开,睡得好的人,早餐往往也很规律”,用一句连接句把逻辑串起来,但AI偶尔会“短路”,直接从A跳到C,把B给忘了。

    更头疼的是细节模糊,AI好像“脸盲”,对具体的人、事、场景描述总是“打太极”,比如写“旅行经历”,真人会说“在大理古城的巷子里,我遇到一个卖手鼓的阿姨,她教我打了一段《小宝贝》,阳光透过屋檐洒在鼓面上,暖乎乎的”,时间、地点、人物、动作都清清楚楚,AI呢?它可能写“在某个古城的巷子里,遇到一位当地人,体验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感觉很有趣”——“某个古城”是哪个?“当地人”是做什么的?“特色文化”具体是啥?全是模糊的“大概”,没有一个能落地的细节,就像你问朋友“昨天去哪儿玩了”,朋友说“去了个好玩的地方,吃了好吃的”,你肯定会追问“具体哪儿啊?吃啥了?”,AI写的细节,就像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回答。

    还有个“致命伤”是常识性错误,别看AI懂的多,有时候会犯一些“小学生都知道”的错,比如写“端午节习俗”,AI可能说“端午节要吃月饼,寓意团圆”;写“动物习性”,说“猫咪喜欢泡在水里降温”,这些错误不是因为AI笨,而是它对知识的理解是“碎片化”的,不像人那样有完整的常识体系,真人写东西,就算记错了,也会说“我记得端午节好像吃粽子……不对,月饼是中秋的吧?”,带着自我修正的过程,AI却很少怀疑自己,错了也理直气壮地写出来,这种“自信的错误”反而更显眼。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那平时咱们怎么实操识别呢?最直接的就是用检测工具,现在网上有不少专门“抓AI”的工具,比如GPTZero、Originality.ai,把文章复制粘贴进去,它会分析文本的“困惑度”——AI写的文章,每个词的出现都很“顺理成章”,困惑度低;真人写的因为有更多“即兴发挥”,困惑度会高一些,我试过把自己写的随笔和AI生成的文章一起检测,真人写的那篇被标为“90%人类可能性”,AI的那篇直接显示“极大概率AI生成”,准确率还挺高,不过工具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AI和真人写的混合内容,可能会误判,所以工具只是“辅助”,不能全靠它。

    再就是靠“火眼金睛”找人间烟火气,真人写的文章,就像自家厨房飘出的饭菜香,总有那么几句带着“生活味儿”,比如写“加班”,真人可能说“昨晚加班到十点,楼下便利店的关东煮都卖光了,只能啃冷面包”;写“追剧”,会说“看到男主被误会那段,我气得差点把手机扔了,结果我妈路过说‘至于吗,都是演的’”,这些带着具体场景、个人吐槽、甚至小抱怨的句子,人间烟火气”的标志,AI写加班,可能只会说“加班是职场常见现象,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干巴巴的,一点“人味儿”都没有。

    还有个“土办法”——追问细节,如果怀疑一篇文章是AI写的,你可以在心里“提问”:“作者说‘很多人喜欢’,具体是哪些人?”“提到‘效果很好’,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或例子?”“描述‘困难’,有没有说怎么克服的?”如果大部分问题都找不到答案,那大概率是AI写的,就像玩“你画我猜”,AI画的总是轮廓,真人画的会加细节,你一问细节,AI就露馅了。

    最后说个小彩蛋,现在AI写东西也开始“内卷”,有的会故意加几句“嗯……”“我觉得哈”假装真人,但仔细读还是能发现,这些“人工添加剂”太刻意,就像往清汤面里硬撒辣椒,格格不入,真正的“人间烟火气”是自然流露的,不是靠“演技”演出来的,识别AI文章就像找“显眼包”,它可能藏得很好,但只要你留意语言、内容、细节这几个“破绽”,总能抓住它的小尾巴~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