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AI写论文生成一篇问答内容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用AI写论文并生成问答内容,就像带着一个聪明的“写作搭子”一起闯关,刚开始得先把“目的地”搞清楚——也就是明确论文主题和问答需求,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校园垃圾分类”的论文,想生成“垃圾分类的意义”“实施难点”“解决办法”这类问答,就得先告诉AI:“我要写校园垃圾分类,问答得覆盖原因、问题、对策,风格要像聊天一样好懂。”要是不说清楚,AI可能给你写成学术报告,问答也变得干巴巴的,那就白费功夫啦。
接下来得让AI帮你“搭骨架”,也就是生成结构化提纲,你可以跟AI说:“帮我列个论文提纲,分引言、现状分析、问题、对策、每个部分提炼3个可能的问答问题。”比如引言部分,AI可能会给出“为什么要关注校园垃圾分类?”“国内外校园垃圾分类有哪些不同做法?”这样的问题,相当于帮你把问答的雏形都画出来了,后面填内容就轻松多了。
有了提纲和问题,就该让AI“长肌肉”——填充论文内容和问答答案了,写论文正文时,可以让AI先写某一小节,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写完你读一遍,觉得哪里太笼统,就跟AI说:“这里能不能举个咱们学校垃圾桶分布的例子?比如教学楼每层只有1个垃圾桶,导致混投严重。”问答部分也是,AI生成答案后,你可以问:“这个答案能不能用更口语化的话讲?比如把‘资源回收利用率’说成‘能省下多少废纸废塑料再利用’。”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用AI写论文和问答,最容易踩的坑就是“当甩手掌柜”,觉得AI啥都能搞定,结果生成的内容要么像流水账没重点,要么跟别人的论文“撞衫”,之前有同学让AI写“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直接甩给AI一个标题,结果AI写出来的内容全是网上抄来的老掉牙观点,问答问题也都是“人工智能是什么”这种基础到没必要问的,拿去给老师看,被当场指出“缺乏原创性”,白忙活一场。
所以用AI时千万记得原创性检测不能少,写完论文和问答后,一定要用查重工具扫一遍,要是重复率高,就跟AI说:“这段关于‘AI创造新职业’的内容,能不能用咱们学校计算机系同学开发小程序的例子来改写?”改完再查,直到重复率降到合格线,AI写的问答可能逻辑不连贯,比如问“垃圾分类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答案却扯到了社区垃圾分类,这时候就得手动调整,把答案拉回“校园活动设计”“积分奖励制度”这些学生相关的点上。
还有个小细节,AI生成的问答可能太“书面语”,不像真的有人在提问,比如问题写成“试论校园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阻碍因素”,学生看了可能一头雾水,不如改成“为啥咱们学校垃圾分类总搞不起来?是垃圾桶太少还是大家嫌麻烦?”这样的口语化问题,更贴近问答的“聊天感”,读起来也不费劲。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选对AI工具就像打游戏选对装备,能让写论文和生成问答的效率翻倍,要是你刚开始接触AI,ChatGPT(3.5版)就很适合当“入门款”,它说话像聊天一样自然,让它写论文提纲、生成问答都能秒懂你的意思,比如你说“帮我把‘校园垃圾分类对策’写成3个问答,每个答案带个小例子”,它很快就能给出“怎么让学生主动分类?——搞个‘垃圾分类积分换奶茶’活动,我们班上周就有10个人换到了”这样的接地气内容。
要是你担心论文语言不够规范,Grammarly校对小能手”,写完论文正文后,把内容复制进去,它会标红语法错误,还能把“这个办法很好”改成“该措施在实践中具有较高可行性”,让论文瞬间“学术感”拉满,生成问答时,也能用它检查答案有没有语病,比如把“学生不分类因为懒”改成“部分学生因嫌麻烦而未养成分类习惯”,既准确又礼貌。
如果想让问答更有“互动感”,试试文心一言的“对话生成”功能,你可以让它模拟“学生问老师答”的场景,比如设定“学生:‘垃圾分类桶上的标识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老师:‘我们可以向学校申请换大字体标识,或者在桶旁边贴卡通海报,比如画个香蕉皮跳进厨余垃圾桶的漫画’”,这样生成的问答就像真的课堂互动,读起来特别生动,不过要注意,不同工具擅长的地方不一样,最好多工具搭配着用,比如用ChatGPT搭框架,文心一言润色问答语气,Grammarly最后校对,效率绝绝子。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上个月帮学弟用AI写“校园节能减排”论文并生成问答,整个过程就像“升级打怪”,踩了几个坑才摸到门道,学弟一开始直接让AI写全文,结果AI写了5000字,全是理论,问答部分更是生硬,节能减排的意义?——节约资源”,老师看了直摇头,说“像机器人念稿子”,后来我们重新调整,先花半小时和学弟聊,确定论文要突出“学生参与”,问答要解决“学生怎么行动”“学校能提供什么支持”这类实际问题,这才给AI定好了“方向”。
定好方向后,让AI先写“学生参与节能减排的现状”这节,AI列举了“随手关灯”“少用一次性餐具”,但没数据支撑,我们就跟AI说:“能不能加个咱们学校的例子?比如上个月宿舍查寝,发现30%的宿舍离开时没关灯。”AI马上补充:“据本校上月宿舍安全检查数据显示,30%的宿舍存在离开未关灯现象,这不仅浪费电力,也反映出节能意识待提升。”这样一改,内容瞬间有了“烟火气”,生成问答时,学弟想让问题更“戳学生痛点”,我们就让AI模拟“学生吐槽”:“大冬天教学楼空调温度开太高,穿毛衣都热,这算不算浪费?”AI给出的答案也很应景:“可以向学校建议设置‘空调温度区间’,比如冬季不高于22℃,既能保暖又能节能,还能避免忽冷忽热感冒。”
最后一步是“人工深度优化”,AI生成的问答里有个问题:“如何监督节能减排?”答案写“成立监督小组”,但没说谁来成立、怎么监督,我们就改成“学生可以自发成立‘节能小分队’,每天课间检查教室关灯情况,每周在班级群晒‘节能之星’,用大家的力量互相督促”,还加了句“就像咱们班之前的‘零食监督小组’,现在大家上课都不带零食了,效果超棒”,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建议具体化了,整个过程下来,AI就像个“给力的助手”,帮我们把繁琐的框架搭好,但细节还得靠自己“拿捏”,毕竟论文和问答的灵魂,永远是真实的思考和接地气的表达呀。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