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ai生成文章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我平时帮人看文章,发现辨别AI生成的文章其实有几个小窍门,首先看语言流畅度,AI写的东西往往像开了倍速的流水生产线,句子一个接一个顺得不像话,几乎找不到语法错误或用词不当,反而显得有点“假”,人类写作时偶尔会卡壳,比如突然蹦出个口语化的词,或者某个句子有点绕,这些“小毛刺”恰恰是真实感的体现。
再看逻辑结构,AI特别喜欢用“总-分-总”这种标准模板,开头点明观点,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精准得很,人类写东西可能更随性,想到哪写到哪,偶尔跑题又拉回来,这种“不完美”反而更鲜活,比如写一篇关于猫咪的文章,人类可能突然插一句“昨天我家猫把花瓶碰倒了,现在还在跟我冷战”,AI大概率只会规规矩矩讲猫咪的品种、习性,少了这种生活气息。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你要是拿AI生成的文章和人类手写的对比,会发现一个明显区别:AI很少有个人经历或情感表达,人类写读后感,可能会说“看到主角去世那段,我眼泪啪嗒掉在书页上,把字都晕开了”;AI可能只会分析“作者通过主角的牺牲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干巴巴的像在念说明书。
还有个好玩的点,AI特别爱用“众所周知”“这种词,好像全世界的知识它都打包了一样,上次看到一篇AI写的旅游攻略,说“众所周知,巴黎是浪漫之都”,拜托,我奶奶都知道好吗?这种“正确的废话”堆多了,就像某些短视频文案,听着挺对但一细想全是套路,主打一个“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教你个实操方法,找一段文字,先看细节丰富度,比如描述一次野餐,人类可能写“三明治里的火腿片太厚,咬下去差点掉出来,橙汁洒在餐布上晕开一小片黄渍”;AI可能写“大家在草地上吃三明治、喝橙汁,很开心”,你看,后者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模糊不清,前者却像高清镜头,连餐布的纹路都能看到。
再看观点的独特性,人类会有奇怪的小观点,我觉得菠萝披萨其实挺好吃的,芝士和菠萝的甜酸搭配很奇妙”;AI往往选最安全、最主流的观点,生怕说错话,就像班级里的“老好人”,永远说“大家说得都对”,没有自己的态度,你要是看到一篇文章观点特别“平均”,十有八九是AI写的。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最后提醒一句,别把某一个特征当成“铁证”,现在AI进化得快,有的能模仿人类的错别字,有的会故意加几句口语化的吐槽,想蒙混过关,最好把前面说的流畅度、细节、情感、观点这些特征综合起来看,就像医生看病,不会单凭一个症状确诊,要结合好几个检查结果。
AI生成文章也不是全不好,它能快速整理信息、写初稿,帮人类省时间,我们辨别它,不是为了“抵制”,而是为了更清醒地使用——知道哪些是机器的“套路”,哪些是人类的“真心”,就像喝奶茶时知道哪口是奶盖哪口是茶底,心里有数,喝得才明白嘛。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