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指令大全及使用方法全解析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AI写作指令其实就是我们给AI工具下的“任务单”,告诉它要写什么、怎么写,就像你点外卖时备注“不要香菜、多放辣”,AI根据这些“备注”来产出内容。“大全”就是把这些“任务单”按不同需求分类,方便我们按需调用。
日常写作里常见的指令类型有四种:通用型、场景型、风格型、结构型,通用型像基础模板,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场景型更具体,写一份奶茶店开业宣传单,突出第二杯半价活动”;风格型定调子,用幽默的语气介绍智能手机的新功能”;结构型搭框架,以总分总结构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议论文”。
为啥要了解这些指令类型?就像厨师认识调料才能做出好菜,知道指令类型才能让AI精准干活,你要是只会说“写篇文章”,AI可能给你一篇说明文,而你其实想要故事,这不就白忙活了?
通用型指令是日常写作的“万能钥匙”,比如发朋友圈,说“写一条周末去公园野餐的朋友圈,带点emoji”,AI可能给你“☀️周末和草地撞个满怀!三明治、水果、气泡水,还有闺蜜的笑声,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野餐日记”,简单直接,适合快速产出内容。

场景型指令在工作中特别实用,写工作总结时,说“写销售岗位月度工作总结,包含销售额、客户反馈、下月计划,重点突出超额完成10%业绩”,AI会帮你把数据和成果梳理得清清楚楚,连老板看了都点头,比干巴巴一句“写个总结”强太多。
风格型指令能让文字“穿衣服”,想写篇吐槽快递慢的短文,用“暴躁打工人语气”,AI可能写“快递小哥是不是背着我旅游了?三天了!我的快递还在中转站‘度假’,再不到我就要自己去仓库翻了!”;换“文艺青年语气”,就变成“快递像一封迟到的信,在中转站的风中打转,我数着日子等它,像等一个远方的朋友”。
结构型指令帮你搭好“骨架”,写议论文时说“以‘读书的意义’为主题,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观点,中间分论点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思维’,结尾总结升华”,AI会按这个框架填充内容,不用你再费心捋逻辑。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用AI写作最容易踩的坑就是指令太模糊,有人总说“写得好一点”“生动一点”,这些词对AI来说等于“没说”,AI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哪知道“好一点”是多好?是多用成语还是多讲故事?
真正有用的指令得有五个核心要素:主题、受众、风格、字数、结构,主题是“写什么”,受众是“写给谁看”,风格是“用什么语气”,字数是“写多长”,结构是“先写啥后写啥”,给小学生写一篇500字的童话故事,主角是小兔子,讲它战胜害怕黑暗的故事,语言简单活泼”,要素全齐了,AI写出来的故事小朋友肯定爱读。
举个错误和正确的对比,错误示范:“写篇关于旅行的文章”,正确示范:“给大学生写一篇800字的旅行攻略,介绍云南大理的必去景点,包含交通、美食推荐,语气像学长分享经验”,后者把“给谁写、写什么、怎么写”都说清楚了,AI产出的内容自然更对味。
还有人觉得指令越详细越好,结果写了一大段“我想写个关于秋天的文章,要包含落叶、桂花、月饼,还要有小时候的回忆,还要引用诗句,还要幽默,还要感人”,AI看着这么多要求可能直接“死机”,其实可以分步骤,先让AI“写一段包含落叶和桂花的秋天场景描写”,拿到初稿后再补充“在刚才的场景里加入小时候和奶奶捡桂花的回忆”,这样AI更容易跟上思路。
指令里少用抽象词也很重要。“写得有深度”不如“引用3个历史案例说明观点”,“写得有趣”不如“加入2个网络热梗和1个谐音梗”,抽象词太空泛,AI抓不住重点;具体要求像给AI画了路线图,它才能按图索骥。
别让AI“猜你心思”,比如写文案时说“突出产品卖点”,AI可能随便挑几个点写;但你说“突出产品‘续航12小时’和‘防水防尘’卖点,对比同类产品续航短、不防水的问题”,AI就知道该重点夸啥、怎么夸了。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用AI写东西久了,你会发现组合指令像搭积木,把不同类型的指令拼起来,能玩出花,用数据型指令+情感型指令”,先让AI“找2023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数据”,再接着说“用这些数据写一篇呼吁关爱流浪动物的文章,语气温暖感人”,既有事实支撑又有情感共鸣,比单下一个指令效果好十倍。

动态调整指令是进阶玩家的必备技能,AI第一次产出的内容很少完美,这时候别着急换工具,试试调整指令,比如你让AI“写一篇关于熬夜危害的科普文”,初稿太严肃像教科书,你可以说“刚才的科普文能不能加个熬夜后第二天上班摸鱼的小段子,让内容轻松点”,AI会根据你的新要求优化,就像给AI“改作业”,多改两次就越来越顺手。
风格迁移指令超适合玩梗和创作,想让AI模仿特定风格?试试“用鲁迅的语气写一段吐槽堵车的文字”,AI可能会写“这路堵得,仿佛时间也跟着车轮一起陷在泥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连风都懒得吹过这钢铁长龙”;或者“用周杰伦歌词的风格写一首关于奶茶的歌”,AI可能产出“珍珠在杯中转啊转,像你的微笑在我心里面,奶茶的甜,是初恋的感觉”,这种指令能让内容瞬间有“内味儿”。
写长文时,指令拆分是关键,直接说“写一本书”肯定不行,得把大任务拆成小指令,比如写《AI写作入门指南》,可以先让AI“写第一章:AI写作工具的发展历史(1950s-2020s)”,再“写第二章:常见AI写作工具对比(对比5款工具的优缺点、适用场景)”,每章写完后检查逻辑,没问题再写下一章,就像拼乐高,先拼底座,再拼塔身,最后放塔顶,一步步来才不会乱。
还可以用“反向指令”让AI帮你纠错,比如你写完一篇稿子,让AI“找出这篇文章里3个逻辑漏洞,并用红色标注,给出修改建议”,AI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帮你挑错,或者“把这篇散文改成文言文,再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对比两种版本的差异”,既能练古文又能学表达,一举两得。
指令里加个“..会怎样”能激发AI的创造力,如果让苏轼写一篇关于太空旅行的诗,会是什么样?用七言绝句的格式,包含‘火箭’‘星球’‘银河’意象”,AI可能写出“火箭冲霄破九霄,星球遥望似珠瑶,银河浩瀚无多路,我欲乘风向月邀”,这种开放式指令特别适合脑洞大开的创作。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日常写作高频场景的指令模板记下来,下次直接套就行,工作总结模板:“写[岗位]的[时间段]工作总结,包含[核心工作内容]、[完成数据]、[遇到的问题]、[改进措施],重点突出[亮点成果]”;文案模板:“写[产品/活动]的[平台]文案,目标受众是[人群],风格[风格],包含[核心卖点]、[行动指令],用[emoji/话题标签]点缀”。
用AI写作不用慌,记住三步法:第一步,想清楚“写什么”,把核心主题抓牢,比如要写“咖啡”,别一会儿写品种一会儿写历史,聚焦一个点(咖啡对上班族的提神作用”);第二步,告诉AI“写给谁”,学生和白领的语言风格肯定不一样,学生能说“yyds”,白领可能更习惯“高效便捷”;第三步,明确“怎么写”,是讲故事、列数据还是举例子,用三个真实案例说明咖啡对上班族的提神作用”。
避坑指南也得收好:别用模糊形容词,“好、漂亮、有趣”这些词AI理解不了,换成“用3个笑话增加趣味性”“引用2句古诗让文字优美”;别一次性给太多要求,超过5个要素AI容易混乱,分批次下达更稳妥;写完后一定要自己检查,AI可能会编数据(中国有14亿人口”写成“15亿”),也可能用错成语,自己过一遍才放心。
想让AI写得更有“人味儿”,可以加人称和视角,以妈妈的口吻写一封给上大学女儿的信,叮嘱她注意保暖和按时吃饭,回忆小时候她挑食的趣事”,这样的指令比“写一封母亲给女儿的信”更有温度,AI写出来的内容也更感人,就像给AI注入灵魂,让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
不同平台的指令也有小技巧,写朋友圈文案可以说“用3句短句+1个emoji+1个话题标签,语气像和朋友聊天”;写小红书笔记则需要“分3个小标题,每部分配1句‘姐妹们听我说’‘谁懂啊’之类的口头禅,结尾加‘快去试试’‘不好用你打我’的互动话术”,平台调性不一样,指令也要跟着变。
最后分享个隐藏技巧:让AI“复盘”指令效果,写完后问AI“刚才的指令哪里可以优化,才能让内容更符合我的需求?”,AI会告诉你“可以增加受众年龄”“补充具体案例要求”等建议,下次写类似内容时就能少走弯路,相当于免费请了个写作教练,手把手教你优化指令。
对了,现在年轻人写东西都爱用热梗,AI也能跟上潮流,用2023年网络热梗写一段介绍螺蛳粉的文案”,AI可能会写“螺蛳粉这味道,简直绝绝子!酸笋的鲜、腐竹的脆,一口下去灵魂都躺平了~不吃一次都对不起自己的胃!”不过用热梗要注意时效性,别等梗凉了还在用,那就尴尬了。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