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论文用哪个软件比较好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我平时帮同学查资料时,发现很多人刚开始用AI写论文,都会先从操作简单的软件入手,毕竟写论文已经够头大了,要是软件还得学半天,简直是“雪上加霜”,目前市面上基础款的AI写作软件里,WPS AI算是咱们学生党用得最多的,它跟咱们常用的WPS文档无缝衔接,打开文档就能直接调用,写摘要、列提纲都很方便,比如你写本科毕业论文,打开WPS新建文档,点顶部的“AI助手”,输入“帮我写论文摘要,主题是‘大学生短视频使用行为研究’”,它会先问你要研究方法、核心结论,填完之后1分钟就能生成一段像模像样的摘要,比自己憋半天强多了。

除了WPS AI,还有个叫Notion AI的软件也挺火,不过它更适合用来整理文献和搭论文框架,我上次帮室友弄文献综述,她把20多篇PDF文献导入Notion,用AI功能让它“总结每篇文献的研究 gap”,结果Notion AI直接把每篇文献的不足列成表格,还标了重点,后来我们根据这个表格写综述,效率直接翻倍,不过它的缺点是全英文界面,刚开始用可能得适应一下,好在网上教程多,搜“Notion AI中文设置”就能搞定。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要说不同AI软件的“脾气”,那可差远了,就拿写论文最常用的几个来说,ChatGPT虽然名气大,但对咱们写中文论文的同学来说,有点“水土不服”,你让它写“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的论文,它经常把朝代搞错,上次我同学用它写《红楼梦》的人物分析,它居然说林黛玉是“清朝中期的贵族小姐”,差点被导师当场“抓包”,而且它需要科学上网,对电脑小白不太友好,要是不小心点到乱七八糟的网站,还可能被盗号,风险有点高。
相比之下,文心一言就接地气多了,毕竟是百度家的“孩子”,中文数据储备特别足,写“乡村振兴”“数字经济”这类跟国内政策相关的论文,它能直接引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比如2024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它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比咱们自己查统计局官网还快,不过它也有个小毛病,有时候写得太“官方”,比如写论文引言,它会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某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话导师看了会觉得“空话太多”,还得自己手动改成更具体的表述。
还有个小众但好用的软件叫秘塔写作猫,它最擅长“挑错”,写完论文初稿后,把文字复制进去,它能自动检查语法错误、逻辑漏洞,甚至连“的地得”用错了都能标出来,我上次写论文用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直接批注“‘进行了’可删除,改为‘深入研究了’更简洁”,改完之后论文读起来确实顺畅不少,不过它的免费版每天只能检查5000字,超过就得付费,对写硕士论文的同学来说可能不太够用。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用AI写论文,光知道软件名字可不够,得学会“指挥”它干活,不然它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一锅粥”,我总结了个小技巧:把大任务拆成小问题,就像玩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拼起来,比如你要写“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别直接让AI“写一篇5000字论文”,而是先问它“2023-2024年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案例有哪些”,拿到案例后再问“这些案例中,哪些岗位减少了,哪些岗位增加了”,最后让它“根据这些数据,总结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具体影响”,这样一步步来,AI写出来的内容会更精准,逻辑也更清晰。
跟AI“沟通”的时候,得学会“喂料”,你给的信息越具体,它写得越好,比如你让它写论文提纲,别说“帮我列个提纲”,而是说“帮我列一个关于‘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论文提纲,要求包含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结果分析、结论五个部分,其中文献综述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小节”,上次我这么跟文心一言说,它不仅列了提纲,还在每个小节下面标了“建议写300字左右”,简直比我导师还贴心。
还有个“野路子”技巧,就是用AI生成“反例”,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写的论文哪里有问题,可以把初稿发给AI,让它“指出这篇论文的三个主要不足,并给出修改建议”,我有次用ChatGPT这么做,它说我“研究方法部分没有说明样本量的选取依据”,我才想起来确实忘了写,赶紧补充上去,最后论文查重时这部分还被导师夸“细节到位”,不过这个方法别常用,毕竟AI不是真导师,它的建议仅供参考,最终还得自己把关。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用AI写论文虽然方便,但要是用不好,很容易“踩坑”,尤其是学术诚信这块,千万不能马虎。查重系统现在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越来越严,像知网、维普都更新了AI检测功能,一旦发现大段AI生成的文字,直接判定为“学术不端”,那就麻烦大了,我建议写完之后,先用“GPTZero”这类AI检测工具自查一下,要是提示“AI生成概率超过50%”,就得逐句修改,把AI写的“口水话”改成学术语言,比如把“很多人觉得”改成“多数受访者认为”,把“影响很大”改成“具有显著相关性”。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参考文献,AI生成内容时,经常会编造参考文献,比如它会说“根据Smith (2023)的研究”,但你去知网、Web of Science上根本查不到这篇文献,这在学术论文里是大忌,所以每次AI引用文献后,一定要手动核对,去数据库搜一下标题和作者,确认存在且内容相关后再用,上次我同学图省事,直接用了AI给的参考文献,结果答辩时被导师问“这篇文献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答不上来,当场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最后想跟大家说,AI说到底只是个“工具人”,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写论文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考,AI可以帮你查资料、列提纲,但研究思路、创新点还得自己琢磨,就像做饭,AI可以帮你洗菜、切菜,但菜谱和火候还得自己掌握,不然做出来的菜肯定“没内味儿”,合理用AI是“buff加成”,完全依赖AI就是“摆烂躺平”,咱们可不能当“学术裁缝”,毕竟论文是自己的“学术名片”,得认真对待才行。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