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izard.ai使用教程指南 教你如何用Vizard.ai做视频剪辑设置

教你如何用Vizard.ai做视频剪辑设置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0

Vizard.ai就像视频剪辑界的“智能小助手”,不少人第一次打开它时,面对满屏的按钮和参数,总会犯嘀咕:“这些设置到底是干嘛的?”其实呀,视频剪辑的设置环节,就像给手机调铃声——看似琐碎,调对了却能让整个剪辑过程顺风顺水,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从头梳理Vizard.ai的视频剪辑设置,从注册登录到导出参数,每个步骤都拆解得明明白白,让你不再被“设置”拦路虎挡住剪辑之路,轻松上手剪出自己的第一个视频作品。

Vizard.ai账号注册与登录

想用Vizard.ai剪视频,第一步得先“拿到入场券”——注册账号,打开Vizard.ai官网,首页右上角就有个醒目的“注册”按钮,点进去后可以用邮箱注册,也能直接用谷歌账号快捷登录,我当时选的是邮箱注册,填完邮箱和密码,系统会发一封验证邮件到邮箱,点里面的链接就能激活账号,登录后记得完善个人信息,尤其是“剪辑偏好”那一栏,选上你常用的视频类型(比如vlog、教程),后续系统会根据这个推荐更合适的设置模板,亲测这个小细节能省不少事。

如果登录时遇到“验证码加载失败”,别慌,试试刷新页面或者换个浏览器,我之前用某浏览器就卡过,换成Chrome后秒加载,成功登录后,主界面会弹出“新建项目”的窗口,这时候别急着点进去,先看看右上角的头像,确认账号状态是“已激活”,不然可能会影响后续导出功能,这一步就像开车前检查安全带,看似简单却很重要。

剪辑界面初识与设置入口

登录后的Vizard.ai主界面,就像一个刚收拾好的工作台——左边是素材库,中间是预览窗,下面是时间轴,右边则藏着我们今天的主角“设置面板”,设置入口很好找,在顶部菜单栏的“编辑”下拉列表里,有个像小齿轮的图标,那就是“设置”按钮,点它就像打开了剪辑的“工具箱”,里面分了“项目设置”“轨道设置”“音频设置”等好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对应着剪辑时不同的参数调整需求。

第一次点开设置面板,可能会觉得参数有点多,但别被吓跑,你可以先把鼠标悬停在每个参数名称上,系统会弹出小提示,分辨率”旁边会显示“视频的宽高比例,影响画面大小”,我当时就是这么一个个看过来的,花了不到五分钟就大概知道每个设置是干嘛的,建议你也试试这个方法,就像认识新朋友一样,先记住它们的“名字”和“性格”,后面用起来就顺手多了。

导入素材前的格式设置

剪辑视频前总得先把素材导进来吧?但如果素材格式不对,就像给安卓手机插苹果充电器——根本用不了,Vizard.ai支持的素材格式不少,常见的mp4、mov、avi都能导,但为了避免导入时卡壳,最好先在设置里做个“预处理”,在“项目设置”的“素材导入”选项里,有个“自动转码”开关,把它打开后,系统会自动把不兼容的格式转换成可编辑的mp4,我上次导一个flv格式的视频,没开这个开关时提示“格式错误”,打开后秒转成功,连进度条都跑得飞快。

除了自动转码,还可以设置“素材默认保存路径”,我习惯把剪辑素材统一存在“D盘-视频剪辑”文件夹,就在设置里把路径改成了这个,这样每次导入素材后,系统会自动把副本存到这个文件夹,就算原文件不小心删了,也能在这儿找回,简直是“丢三落四星人”的救星,设置完这些,再去导入素材,你会发现整个过程顺畅得像滑滑梯,再也不用对着“格式错误”的弹窗叹气了。

项目基础参数设置

新建项目时,Vizard.ai会让你选分辨率、帧率这些基础参数,这就像盖房子前要确定“地基多宽、层高多少”,分辨率决定视频的清晰度,常见的有1080p(1920×1080)和720p(1280×720),如果你要发抖音、快手,选1080p就够了,画面清晰又不会太占内存;要是做电影级别的视频,才需要考虑4K,帧率呢,简单说就是每秒画面的帧数,30fps适合日常vlog,60fps则适合运动画面,比如拍跑步、跳舞,画面会更流畅,我上次剪宠物跑酷视频,用60fps导出后,猫咪跳跃的动作清晰到能看清每根胡须的摆动。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参数是“宽高比”,也就是画面的形状,发抖音选9:16(竖屏),发B站选16:9(横屏),要是选错了,画面就会被拉伸或压缩,像被人踩扁的饼干一样难看,我第一次剪视频就犯过这个错,选了16:9的横屏发抖音,结果人物都变成了“矮胖子”,后来在设置里改成9:16重新导出,画面立马“立正站好”,所以新建项目时,花30秒确认一下这些参数,能省去后面不少麻烦。

轨道与图层设置

时间轴上的轨道,就像舞台上的不同区域——视频轨是主角站的地方,音频轨是背景音乐的位置,文字轨则是字幕待的角落,Vizard.ai默认有3条轨道,但如果你要做复杂的视频,比如同时放两个画面(画中画),就需要增加轨道,在“轨道设置”里,点“添加轨道”就能增加视频轨或音频轨,我最多一次加了5条轨道,用来放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瞬间丰富了不少。

轨道高度也能调,默认的高度有时候太挤,轨道上的素材像排着队的小蚂蚁——看不清,在“轨道设置”的“轨道高度”滑块上拖动,就能把轨道拉高,我一般调到“中等高度”,既能看清素材内容,又不会占太多屏幕空间,还有个“锁定轨道”功能也很实用,比如音频轨调好后,怕不小心移动它,就点轨道左边的小锁图标,轨道会变成灰色,怎么拖都不动,就像给重要文件上了锁,安全感满满。

音频参数调整设置

视频的声音就像人的“语气”,调不好会很尴尬——要么声音太小听不清,要么太大刺耳,Vizard.ai的音频设置里,有几个参数能帮你把声音“打扮”得更好听,第一个是“音量增益”,滑块往左声音变小,往右变大,我通常把人声调到“-6dB”(分贝),背景音乐调到“-12dB”,这样人声清晰又不会被音乐盖住,上次剪一个探店视频,没调音量时背景音乐盖过人声,观众评论“听不清说啥”,调完后立马有人留言“声音清楚多了”。

还有个“降噪”功能,适合处理有杂音的素材,比如在室外拍的视频,难免有风声、车流声,在“音频设置”的“高级”选项里,打开“降噪”开关,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减弱杂音,我试过用手机在街边拍的素材,没开降噪时能听到明显的摩托车声,开了之后杂音小了很多,就像给声音“洗了个澡”,干净多了,不过要注意,降噪强度别调太高,不然人声会变闷,像感冒了一样,调到“中等”强度就差不多啦。

导出前的格式与质量设置

剪辑完视频,最后一步就是导出,这就像给打包好的礼物选包装——包装太简陋拿不出手,太复杂又浪费钱,Vizard.ai的导出设置里,“格式”选mp4最通用,几乎所有平台都支持;“质量”有“低、中、高”三档,日常发社交平台选“中”就够了,画面清晰又不占内存,我上次剪了个5分钟的vlog,选“中等质量”导出后才80MB,传到抖音秒过。

“比特率”这个参数也得注意,它就像视频质量的“幕后推手”——比特率越高,画面越清晰,但文件越大,在“高级设置”里能手动调比特率,1080p的视频建议设为“5000kbps”,720p设为“3000kbps”,我试过把比特率调到“10000kbps”,画面确实超清晰,但文件大小直接到了500MB,手机存着都费劲,所以呀,导出设置的关键是“平衡”,清晰度和大小找到合适的点,这波操作下来,视频效果和存储压力都能兼顾,主打一个“鱼和熊掌兼得”。

设置技巧与避坑指南

掌握几个小技巧,能让设置效率“蹭蹭”涨,第一个是“快捷键设置”,在“偏好设置”的“快捷键”选项里,你可以把常用的操作设置成快捷键,比如把“导出”设为“Ctrl+E”,我现在导出视频都不用鼠标点菜单,按一下快捷键就搞定,比以前快了10秒钟,第二个是“预设保存”,如果你经常剪同类型的视频(比如都是抖音短视频),可以把分辨率、帧率、导出格式这些参数存成一个预设,下次新建项目直接选预设,不用再一个个调,效率直接“拉满”。

避坑指南也得说说,别一上来就调高级参数,色彩校正”“动态模糊”,先把基础的分辨率、轨道、音频调好,等熟悉了再碰这些“进阶技能”,不然容易越调越乱,还有导出前一定要点“预览”,从头到尾看一遍,确认画面和声音没问题再导出,我有次急着导出,没预览就发了,结果发现中间有段画面没声音,只能删了重发,白白浪费时间,就像考试交卷前要检查一样,多花一分钟预览,能少很多麻烦。

设置案例展示:剪一条抖音vlog

说了这么多,不如看个实际案例,我上周用Vizard.ai剪了条“周末探店”的抖音vlog,设置步骤记下来分享给你,第一步,新建项目时选分辨率1080×1920(9:16竖屏),帧率30fps,这是抖音常用的参数;第二步,导入素材前打开“自动转码”,导入手機拍的mov视频,顺利通过;第三步,增加2条视频轨,一条放主镜头,一条放特写镜头(比如食物细节);第四步,音频设置里把人声音量调到-6dB,背景音乐(选的轻快纯音乐)调到-14dB,打开降噪处理室外杂音;最后导出时选mp4格式,中等质量,比特率5000kbps。

剪出来的视频效果还不错:画面比例正好,不会拉伸;人声和音乐层次分明,观众能听清我说的“这家店的蛋糕超好吃”;导出的视频大小120MB,发抖音时秒上传,评论区有人问“用什么剪的?画面好清晰”,你看,按照这些设置步骤来,就算是新手也能剪出像样的视频,其实呀,Vizard.ai的设置没那么难,就像拼乐高——跟着步骤一步步来,最后总能拼出好玩的东西。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