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剪根据歌词重新编曲的步骤
音剪是一款专为歌词创作设计的AI编曲工具,就算你没学过乐理,也能通过它把干瘪的歌词变成有旋律、有节奏的完整歌曲,很多人写了歌词后卡在编曲环节,要么找不到合适的旋律,要么乐器搭配一团糟,而音剪就像你的专属编曲助手,跟着下面的步骤走,30分钟就能让歌词“活”起来,做出让朋友惊艳的作品。
导入歌词文本
打开音剪APP后,首页最显眼的就是“新建项目”按钮,点击后会弹出三个选项,歌词编曲”正是我们需要的功能,我当时毫不犹豫点进去,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文本框,提示“粘贴你的歌词”,我把提前写好的歌词复制进去,从主歌到副歌,连带着段落间的空行都没落下,点击“确认导入”后,系统像个细心的秘书,自动给歌词分了段,主歌标成蓝色,副歌标成橙色,连重复的句子都标了序号,这一步比我想象中快,原本以为要手动调整格式,结果30秒就搞定了,连标点符号都没出错。
导入完成后,歌词会显示在编辑界面的左侧,像一排站好队的士兵,每个字都清晰可见,我试着点击某句歌词,右侧立刻弹出“修改文本”的小窗口,方便随时调整错别字,有次我把“星辰”写成“星晨”,就是在这里发现并改过来的,这种即时纠错的设计,对我这种马大哈来说简直是救星。
选定编曲风格
歌词导入后,界面下方会出现“风格选择”板块,像个摆满唱片的货架,流行、民谣、摇滚、电子……足足20多种风格,每种风格旁边还有个小喇叭图标,点击就能试听示例片段,我写的歌词是关于青春回忆的,带着点淡淡的怀旧感,一开始想选流行风,试听时觉得太热闹,像在菜市场里讲故事,后来点到“民谣风”,木吉他的前奏一出来,瞬间感觉对了——就像坐在校园的草坪上,有人抱着吉他轻轻弹唱,每个音符都裹着阳光的味道。
选定风格后,系统会推荐一套“基础乐器包”,民谣风配的是木吉他、口琴和手鼓,我试着把口琴换成小提琴,结果整个调子变得太悲伤,像在哭丧,赶紧换了回来,原来风格和乐器是相辅相成的,选对风格就像给歌词选对了舞台,站对了地方才能发光,后来我发现,每个风格下方还有“细分类型”,比如民谣风里有“校园民谣”“城市民谣”,我选了“校园民谣”,出来的旋律更轻快,像课间操时的笑声,和歌词里的“操场”“白衬衫”简直是绝配。
配置乐器轨道
乐器轨道在界面右侧,像一排等待排练的乐队成员,每个轨道对应一种乐器,轨道上的绿色线条代表音量大小,基础包有3个轨道,我想加个钢琴,点击“添加轨道”,从列表里找到“钢琴”拖进去,轨道栏立刻多了一条蓝色的线,刚开始我把钢琴音量拉到最大,结果盖过了吉他,听起来像钢琴独奏,歌词反而成了背景板,后来把钢琴音量调到吉他的一半,像给蛋糕抹奶油,多了一层甜味却不抢风头。
每个轨道都能调整“演奏强度”,比如吉他有“轻柔”“适中”“激昂”三个选项,副歌部分我想让情绪起来,就把吉他调到“激昂”,琴弦震动的声音变重,像有人用力拨动青春的琴弦,贝斯轨道我一开始没在意,后来发现关掉贝斯后,整个曲子像少了条腿,站不稳,赶紧调回来——贝斯就像歌曲的地基,看不见却重要得很,配置轨道时最有意思的是“静音”功能,点一下轨道旁的喇叭,乐器就“闭嘴”了,我挨个静音试听,才发现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角色,少一个就像球队少了个队员,配合立刻乱套。
匹配歌词与节奏
歌词和乐器都准备好了,接下来要让它们“踩准点”跳舞,界面顶部有个“节奏匹配”按钮,点击后歌词每个字下面会出现小格子,代表节拍,系统默认的BPM是80,我听了一遍,发现歌词“那年夏天”四个字挤在两个格子里,像赶路一样喘不过气,我把BPM调到75,格子变宽了,每个字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唱起来像散步一样舒服。
有些句子字数多,黑板上的公式还没抄完下课铃就响了”,14个字挤在8个格子里,怎么都别扭,我试着把“抄完”和“下课”之间的空格拉大,让两个词各占一个格子,瞬间顺畅了——就像给拥挤的公交车加了个座位,每个人都能坐得安稳,调整时系统会实时播放旋律,哪个字没对上节奏,耳朵立刻就能听出来,有次“蝉鸣”的“鸣”字晚了半拍,像踩空了台阶,我把格子往前挪了一格,再听时,那个字稳稳落在鼓点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调整后的节奏和歌词匹配度绝绝子,完全没有卡顿感,每个字都像在节拍上跳房子,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又欢快。
添加音效与过渡
基础编曲完成后,曲子还像没化妆的姑娘,少了点灵气,音效和过渡就像化妆品,能让歌曲更精致,界面下方有“音效库”,分了“环境音”“乐器音效”“人声效果”三类,我在“环境音”里找到“操场喧闹声”,拖到歌曲开头,0.5秒的嘈杂声后,吉他缓缓响起,像从回忆里走出来的画面,副歌结束后,我加了个“掌声”音效,短短2秒,像演出结束时观众的欢呼,给歌曲加了个小高潮。
过渡部分在“段落之间”,比如主歌到副歌,默认是“直接切换”,有点生硬,我换成“渐强过渡”,主歌最后一个音符慢慢变弱,副歌第一个音符悄悄起来,像傍晚的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自然又温柔,有次我在间奏加了“雨声”,结果和吉他声混在一起像噪音,赶紧删掉了——音效不是越多越好,像做菜放调料,多了反而齁得慌,最后我只留了开头的“操场喧闹”和副歌后的“掌声”,简单却恰到好处,朋友听了说“开头那声喧闹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瞬间回到高中操场”。
预览与细节修改
全部弄好后,点击顶部的“预览”按钮,歌曲会从头播放,我闭着眼睛听,手指跟着节奏敲桌子,听到主歌第三句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吉他声太单调了,睁开眼找到吉他轨道,在“演奏技巧”里选了“滑音”,再听时,琴弦滑动的声音像青春里的小秘密,藏在旋律里,不显眼却挠心,副歌部分手鼓节奏有点慢,我把“节拍密度”从“每拍1下”调到“每拍2下”,鼓点变密,像心跳加速,情绪一下子就顶上去了。
预览时最好戴耳机,细节听得更清楚,有次我没戴耳机,没发现钢琴有个错音,发给朋友后被指出来,尴尬得想找地缝钻进去,后来每次预览都戴着耳机,像侦探破案一样找问题:这里音量太大,那里节奏偏快,一点点抠细节,修改到第五遍时,终于满意了——就像打磨一块石头,磨掉棱角,露出里面的玉,最后一遍听的时候,我跟着旋律轻轻唱,歌词从嘴里出来,和音乐融为一体,那一刻觉得,之前的折腾都值了。
导出成品文件
修改完点击“导出”,系统弹出格式选择框:MP3、WAV、FLAC,还有“分享到音乐平台”的选项,我选了MP3,压缩质量调最高,文件大小10MB左右,手机存绰绰有余,导出速度很快,进度条像小火车,“呜”地一下就跑完了,完成后,文件自动保存到“我的作品”里,旁边有个“分享”按钮,微信、QQ、微博一键发送。
我把成品发给闺蜜,她秒回:“这编曲是请了专业团队吗?也太好听了吧!”我笑着回“自己用音剪做的”,她连发三个“震惊”表情,说“你这水平可以出道了”,后来我把歌设成手机铃声,每次电话响,同事都问“什么歌啊?挺好听的”,我心里偷偷乐——原来普通人也能做出拿得出手的歌,音剪这工具真是YYDS,让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也过了把编曲瘾,现在我的“我的作品”里已经存了5首歌,每首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而音剪,就是把故事唱出来的魔法棒。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