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 music with AI批量生成说唱风格音乐的操作设置教程
Create music with AI就像一座藏在电脑里的音乐魔法工厂,它能用AI的智慧帮你把零散的灵感变成成批的说唱作品,对于想在说唱圈崭露头角的创作者来说,最大的痛点莫过于“产量跟不上灵感”——脑子里有十个主题想写,动手做起来却被编曲、混音拖慢节奏,而今天要聊的,正是如何用Create music with AI这套“音乐流水线”,通过精准的操作设置,让说唱创作从“单打独斗”变成“批量产出”,跟着下面的步骤一步步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成十首各有风格的说唱,比点一杯奶茶还简单。
初识Create music with AI:工具准备与环境配置
在开始“批量造歌”前,得先让工具乖乖听话,Create music with AI对设备的要求不算苛刻,我用的是普通笔记本,Win10系统,内存8G就能跑起来,不过有个小细节要注意:最好用谷歌浏览器打开官网,之前试过某国产浏览器,加载页面时总卡在90%,换成谷歌后秒开,像给工具铺了条畅通无阻的高速路,官网首页就有“立即使用”按钮,点击后会提示下载客户端或直接用网页版——新手建议先从网页版入手,不用安装,省得折腾配置环境,等熟悉了再下载客户端解锁更多功能。
网页版打开后,先别急着点按钮,花30秒看看界面布局,左侧是功能区,像个音乐工作室的储物柜,“创作”“任务”“素材库”几个选项一目了然;中间是主操作区,空白时像张等待作画的画布;右侧是参数面板,之后调风格、改节奏都靠它,我第一次用的时候没看界面,直接点了“新建”,结果参数在哪都找不到,绕了半天才发现右侧面板被自己不小心收起来了——就像找东西时忘了拉开抽屉,白忙活五分钟。
注册登录:开启你的AI音乐工厂
工具准备好,接下来得“办张入场券”,点击右上角的“注册”,用手机号接收验证码就行,不用填复杂的信息,全程1分钟搞定,注册后登录,系统会送你10次免费生成额度,刚好够练手,这里有个小技巧:登录后先去“个人中心”完善资料,特别是“音乐偏好”里勾选“说唱”,系统会根据你的喜好推送更精准的模板,我当时没填,生成的第一首歌带了点民谣调调,差点以为进错了片场——就像去面馆没说要辣,端上来的清汤面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登录成功后,首页会弹出“新手引导”,别跳过!它会像个耐心的师傅带你走一遍基础流程:从新建任务到导出作品,每个按钮的作用都讲得清清楚楚,我当时嫌引导麻烦直接关掉,结果后面设置批量任务时找不到“重复参数”按钮,又回去翻帮助中心,反而浪费了时间,就像玩游戏跳过新手教程,遇到Boss才发现技能都没解锁,实在不划算。
新建批量任务:给创作列个清单
登录完成,正式进入“批量生产”环节,在左侧功能区找到“创作”,点击后选择“批量任务”,就像在工厂里下生产订单,页面会跳出一个任务表单,第一栏是“任务名称”,建议起个具体的名字,2024说唱demo合集”,后面找任务时一眼就能认出来,我之前随便填了“任务1”,结果生成了三个“任务1”,现在想找某首歌还得挨个点开看,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表单里最重要的是“任务数量”,也就是你想一次性生成几首歌,新手别贪心,建议先填3-5首试试水,我第一次直接填了10首,结果参数没调好,生成的歌有的快有的慢,像一群没排练过的合唱团,乱糟糟的,后来改成5首,每首的参数都能仔细调整,质量立马上去了,填完数量后点击“下一步”,系统会生成对应数量的子任务卡片,每个卡片就像一个独立的“音乐培养皿”,后面可以单独设置参数,也能统一应用相同风格——灵活得很,既可以让所有歌“穿同款衣服”,也能让它们“各有各的潮”。
说唱风格参数设置:定制你的专属flow
参数设置是批量生成的“灵魂”,就像给AI说唱歌手定制舞台服装,细节决定最终效果,每个子任务卡片里都有“风格设置”按钮,点击后右侧会弹出参数面板,这里要重点调三个东西:节奏型、BPM、押韵方式,节奏型有Boom-bap、Trap、Drill几种常见选择,Boom-bap适合叙事,鼓点像踩在木地板上“咚咚”扎实;Trap的808贝斯很突出,适合做炸场的派对曲;Drill节奏密集,像雨点打在铁皮上,自带街头感,我上次给“校园故事”主题的歌选了Boom-bap,生成后鼓点和歌词的叙事感特别搭,同学听了都说“有内味儿了”。
BPM(每分钟节拍数)直接影响说唱的“速度感”,慢节奏选80-100,适合抒情或讲故事,像散步时聊天;中速100-130,是百搭款,既能快嘴也能融入旋律;高速130-160,适合炫技,像骑着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有次我想做首“励志快嘴”,把BPM设到150,结果AI生成的flow太快,歌词都叠在一起了,后来降到140,速度刚好,每个字都清晰,听起来像打桩机一样有力,押韵方式可以选“单押”“双押”“多押”,新手建议先从单押开始,AI不容易出错;想让歌词更“秀”就选双押,梦想”对“方向”,“努力”对“奇迹”,多押难度高,慎用——我试过一次选多押,AI为了押韵硬凑词,结果“今天天气好”押“买个大面包”,尴尬得我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歌词导入与AI辅助生成:让文字跳起舞来
参数搭好了舞台,接下来该请歌词登场了,每个子任务卡片下方有“导入歌词”按钮,支持复制粘贴或上传TXT文件,如果你已经写好了歌词,直接粘贴进去就行;要是没灵感,也可以用AI辅助生成——点击“AI写词”,输入主题,夏天的海边”“熬夜赶due的大学生”,再选“说唱风格”,AI就会帮你写一段带押韵的歌词,我上次想写“打工人日常”,输入主题后,AI写出“早上闹钟响三遍,闭着眼摸到手机按,地铁挤成沙丁鱼,咖啡续命不敢慢”,简直像装了监控,把我的生活写得明明白白。
歌词导入后别直接下一步,花2分钟检查“分段”,说唱讲究“段落感”,主歌、副歌、bridge要分开,AI才能给不同段落配不同的flow,在歌词框里用回车键分段,主歌每段4-6句,副歌2-4句,bridge简短点,像给AI画了张路线图,它就知道哪里该“放慢脚步”,哪里该“加速冲刺”,我之前没分段,AI把主歌和副歌混在一起,生成的歌像一锅大乱炖,后来按段落分开,副歌部分自动配上了更抓耳的旋律,立马“支棱”起来。
批量生成选项配置:数量、格式一次搞定
歌词和参数都准备好,就到了“批量生产”的关键一步——配置生成选项,回到批量任务主页面,点击顶部的“批量设置”,这里可以统一调整所有子任务的共性选项,省得一首首改,第一个是“音频格式”,MP3适合日常分享,体积小;WAV音质更好,适合后期混音,看你需求选,我一般选MP3,毕竟发朋友圈、抖音都用得上,WAV留到确定某首歌要精修时再生成。
第二个是“生成质量”,分“快速”“标准”“高清”三档。“快速”模式生成快,1分钟一首,但细节少,适合初稿筛选;“标准”模式平衡速度和质量,3分钟一首,日常用足够;“高清”模式5分钟一首,乐器分离更清晰,适合要发布的成品,新手练手选“快速”就行,省时间;要是给甲方交demo,建议“标准”以上,不然音质糊成一团,容易被说“不专业”,我上次给工作室交歌,不小心选了“快速”,结果bass音有点闷,被制作人调侃“像隔着棉花听音乐”,后来重生成“标准”模式,立马清晰多了。
最后别忘了勾选“自动命名”,系统会根据歌词主题给每首歌起名字,夏天的海边_说唱demo1”,省得自己手动改文件名,我之前没勾这个,生成后10首歌都叫“未命名”,整理的时候对着音频一首首听,差点把耳朵听出茧子。
启动生成与进度监控:看着音乐“长”出来
所有设置都搞定,就可以“按下启动键”了,点击批量任务页面底部的“开始生成”,系统会弹出确认框,提醒你“本次将消耗X次生成额度”,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任务就会进入“处理中”状态,这时候主操作区会出现一个进度条,像工厂里的流水线进度表,每首歌的生成进度都看得清清楚楚,我第一次启动时盯着进度条看,看着数字从0跳到100,就像看着面包在烤箱里慢慢膨胀,莫名有点治愈。
生成过程中可以随时暂停或取消任务,有次我发现其中一首歌词写错了,赶紧点“暂停”,修改后继续生成,不用全部重来——这个功能简直是“手残党福音”,不过要注意,暂停后再继续,生成时间会叠加,比如原本3分钟一首,暂停1分钟,实际要4分钟才能好,别同时开太多网页或软件,电脑资源不够的话,生成速度会变慢,就像堵车时再快的车也跑不起来,我试过边生成边打游戏,结果进度条卡在50%不动了,关掉游戏后才恢复正常,白浪费20分钟。
导出与后期微调:让每首作品都“能打”
进度条跑完,恭喜你,第一批“说唱崽崽”诞生了!点击“任务列表”,找到刚生成的批量任务,每个子任务卡片右下角都有“播放”和“导出”按钮,先挨个播放听听效果,遇到喜欢的歌就点“导出”,音频文件会自动保存到电脑,导出后别急着分享,花5分钟做个简单的后期微调——Create music with AI自带“简易混音”功能,在播放页面点击“调音”,可以调音量、均衡器和混响,比如某首歌人声有点小,把“人声音量”滑块往右拉2格;觉得bass太闷,把均衡器里的“低音”调小1格,效果立马不一样。
我有首歌原本混音比较平,听起来像“站在空房间唱歌”,后来加了点“房间混响”,瞬间有了“在小舞台表演”的空间感,朋友听了问我是不是找专业混音师做的——其实就是调了个滑块,性价比拉满,不过后期微调别贪多,新手容易把均衡器调成“五颜六色”,结果声音反而乱了,少即是多”,每次只改1-2个参数,听着舒服就行,就像给菜加盐,少了没味,多了齁得慌。
批量生成避坑指南:这些设置别踩雷
批量生成虽然方便,但有些“坑”踩一次就够了,第一个要注意的是“风格混搭”别太乱,有次我想试试“实验性说唱”,给5首歌分别选了5种不同节奏型,结果生成后风格太杂,像把火锅、西餐、日料混在一起吃,毫无整体感,后来学乖了,同一批任务最多选2种风格,比如3首Trap+2首Boom-bap,既有变化又不乱套,第二个坑是“参数复制”要谨慎,系统有“复制参数”功能,可以把A任务的设置直接用到B任务,但别全复制——歌词主题不同,节奏型可能需要调整,比如A任务是“街头故事”用Drill节奏,B任务是“校园爱情”就不适合,硬复制过去会像给穿西装的人配运动鞋,格格不入。
第三个坑是“免费额度省着用”,免费用户每天有生成上限,批量任务一次消耗好几条,要是参数没调好就生成,等于浪费额度,建议先拿1首歌做“测试版”,把节奏、BPM、歌词都调好,确定效果没问题,再批量生成其他的,我之前没测试,直接批量生成5首,结果发现BPM设太高,5条额度全浪费了,当天想再试都没机会——就像考试没复习直接答卷,分数低了只能等下次补考。
案例展示:我的第一批说唱“崽崽”们
按照上面的步骤操作,我用Create music with AI批量生成了5首说唱demo,每首都有自己的“性格”,第一首《早八人自救指南》,选了Trap节奏,BPM130,歌词写“闹钟响了假装听不见,被子里再眯五分钟,结果迟到跑断腿”,生成后鼓点带感,副歌部分AI还加了Auto-Tune效果,听起来像在演唱会现场喊“早八人加油”,发给室友听,他们说“这歌能当起床铃,听完立马清醒”,第二首《老街坊的夏天》,用Boom-bap节奏,BPM90,歌词里写“爷爷摇着蒲扇讲往事,奶奶切着西瓜哼老调”,AI配的钢琴采样很温柔,前奏一起就有画面感,简直绝绝子。
最让我惊喜的是第三首《代码与梦想》,主题是“程序员生活”,选了Drill节奏,BPM140,AI生成的flow快而不乱,歌词“键盘敲出星光,屏幕映着朝阳,bug改到天亮,梦想不会打烊”和鼓点卡得刚刚好,发给做程序员的表哥,他说“这不就是我的日常吗?已经设成手机铃声了”,有了这批“崽崽”,我在音乐平台发了个“AI说唱合集”,没想到一周内播放量破千,还有人私信问“用什么做的,求教程”——这波操作,简直是用AI实现了创作“躺赢”。
从工具准备到批量生成,Create music with AI就像个靠谱的创作搭子,把复杂的编曲、混音变得简单,让说唱创作从“耗时费力”变成“轻松有趣”,只要把参数设置好,批量产出高质量说唱不再是难事,现在打开你的Create music with AI,调起节奏,敲下歌词,让AI帮你把灵感变成一首首“能打”的说唱——下一个爆款,可能就藏在你的批量任务列表里。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