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用Create music with AI生成流行音乐的设置步骤
Create music with AI是一款让音乐创作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的AI工具,它就像一位24小时在线的音乐助理,不管你是刚接触音乐的小白,还是想快速出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通过它把脑海里的旋律碎片变成完整的流行音乐,以前想做首歌,得学编曲软件、记乐理知识,现在有了它,只需动动鼠标调整几个参数,就能让AI帮你完成从旋律到编曲的全部工作,跟着下面的步骤一步步操作,你会发现生成流行音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半小时后说不定就能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洗脑神曲”。
Create music with AI注册与登录
打开Create music with AI的官网,首页就像一个音乐主题的游乐园入口,上方的注册按钮格外显眼,我当时直接用邮箱注册,输入邮箱地址后,系统秒发了验证邮件,点击邮件里的链接完成验证,整个过程比点一杯奶茶外卖还快,登录后系统会让你选音乐风格偏好,我勾选了“流行”“电子”“抒情”三个标签,没想到首页立刻推荐了一堆相关的创作模板,这波“投其所好”的操作让我好感度瞬间拉满。
登录后的界面设计很清爽,左侧是功能菜单,中间是创作区域,右侧是实时预览窗口,就像把专业录音棚的设备浓缩到了电脑屏幕上,我试着点了一下右上角的“新手引导”,居然弹出一个动画教程,用卡通人物演示每个按钮的作用,连我这种“科技盲”都能看明白——这工具是真的把“简单”刻进了DNA里。
进入创作主界面
注册登录完成后,首页中间的“新建音乐项目”按钮闪着柔和的光,像在说“快来试试”,我点击后,界面立刻切换到创作模式,顶部导航栏显示“未命名项目”,下面分了“风格设置”“结构调整”“音色选择”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像一个抽屉,打开就能找到对应的参数旋钮。
第一次进入时我有点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结果鼠标悬停在“风格设置”上时,居然弹出一个小贴士:“先选风格模板,相当于给音乐定个‘调子’”,我恍然大悟,原来创作就像做菜,得先选好“菜谱”(模板),再往里面加“调料”(参数),跟着提示点进“风格模板库”,流行音乐分类下有二十多种子风格,从“复古流行”到“K-pop风”,甚至还有“短视频热歌模板”,简直是把当下流行的“爆款密码”都整理好了。
选择流行音乐风格模板
流行音乐的风格就像冰淇淋口味,每种都有自己的“粉丝”,我在模板库里翻了翻,最终选了“Synth-pop流行”——这种风格带着电子感,旋律抓耳,很适合做短视频BGM,点击模板后,系统提示“正在加载预设参数”,几秒钟后,右侧预览窗口突然响起一段前奏,电子合成器的音色搭配轻快的鼓点,瞬间有了《Blinding Lights》那种动感,我忍不住跟着节奏点起了头。
选模板时我发现一个小细节:每个模板下面都标注了“适合场景”,Synth-pop”适合短视频、广告,“抒情流行”适合电影配乐,我试着切换到“复古流行”模板,预览音乐立刻变成了80年代的复古电子风,贝斯线变得更厚重,鼓点带着明显的“迪斯科”味道,就像给音乐换了身衣服,连气质都变了,原来选对模板,就成功了一半——这感觉就像写作文前先列好提纲,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
设置曲式结构参数
曲式结构是音乐的“骨架”,没有骨架的音乐就像一堆散落的积木,立不起来,在“结构调整”模块里,我看到系统默认的结构是“前奏-主歌-副歌-间奏-主歌-副歌-尾奏”,每个部分都能调整长度,我记得流行歌曲的副歌通常是“洗脑”关键,就把副歌的长度从8小节改成了16小节,还把间奏从4小节缩短到2小节——毕竟现在大家注意力有限,太长的间奏容易让人划走。
调整完后我点击“预览结构”,右侧窗口出现了一个波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段落,副歌部分的波形明显更高,像一座小山,生成预览音乐时,副歌果然重复了两次,旋律也更有记忆点,就像《小苹果》的副歌,听一遍就忍不住跟着哼,我还试着把“尾奏”改成“渐弱淡出”,音乐结束时像慢慢关上的门,余韵十足——原来结构参数的调整,真的能决定音乐的“叙事节奏”。
调整乐器与音色组合
如果说曲式结构是骨架,那乐器和音色就是给音乐“穿衣服”,在“音色选择”模块里,左侧列着“主旋律乐器”“和声乐器”“节奏组”三大类,每个类别下面有十多种选项,我选的Synth-pop模板默认用了“模拟合成器”做主旋律,“电贝斯”做低音,“电子鼓组”打节奏,听起来已经很有那味儿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
我试着把“和声乐器”从“弦乐垫音”换成“原声钢琴”,预览时音乐瞬间柔和了许多,合成器的冰冷感被钢琴的温暖中和,就像给科技感十足的赛博朋克世界加了一扇木质窗户,接着我又把鼓组的“底鼓”音色换成“808重低音”,点击预览后,耳机里传来“咚——咚——”的厚重声音,身体忍不住跟着晃——这低频震感,简直是“抖腿神器”,最让我惊喜的是“随机音色组合”按钮,点一下就能自动匹配乐器,我试了三次,居然每次都有新感觉,这AI是真的懂“混搭”。
配置节奏速度与拍号
节奏速度就像音乐的“心跳”,太快了让人喘不过气,太慢了又容易犯困,流行音乐的“黄金心跳”通常在80-120BPM之间,我选的模板默认是100BPM,听起来不紧不慢,但我想做一首适合跳舞的歌,就把速度滑块拖到115BPM,预览时音乐立刻变得活泼起来,鼓点的间隔缩短了,就像走路时加快了脚步,连手指都忍不住在桌子上打拍子。
拍号设置在速度滑块下面,流行音乐大多用4/4拍,也就是“强弱次强弱”的节奏循环,就像人走路时“左-右-左-右”的步伐,我试着换成3/4拍,结果音乐瞬间有了“圆舞曲”的感觉,优雅是优雅,但少了流行音乐的“律动感”,赶紧切了回来,后来发现速度旁边还有“ swing感”调节,拉到30%时,节奏变得有点“晃”,像喝了点小酒的人走路,带点慵懒的随性——原来节奏参数的微调,能让音乐“性格”大变。
输入歌词或旋律提示
如果说前面的步骤是“搭骨架”“穿衣服”,那输入歌词或旋律提示就是给音乐“注入灵魂”,在“内容输入”模块里,有“歌词输入框”和“旋律描述框”两个选项,我没准备歌词,就试着在旋律描述框里写:“副歌要高亢,像站在山顶喊出心事;主歌要温柔,像在耳边说悄悄话”,还加了一句“旋律要有‘啊~’的长音”。
点击“生成旋律”后,AI处理了大概20秒,预览窗口突然响起一段人声哼唱(虽然是合成的,但很自然),主歌部分真的很轻柔,旋律像流水一样起伏;到了副歌,音调瞬间升高,那个“啊~”的长音拖了4拍,像真的在山顶呐喊——这AI是懂“情绪表达”的!后来我又输入“主歌加入钢琴分解和弦”,生成后前奏果然多了钢琴的“叮叮咚咚”声,像雨滴打在窗户上,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原来文字描述真的能“指挥”AI创作,这感觉就像和AI“脑电波对接”。
生成音乐并预览效果
所有参数设置完后,右上角的“生成完整音乐”按钮终于亮了起来,旁边显示“预计生成时间:45秒”,我深吸一口气点击按钮,进度条开始缓慢前进,像在倒计时惊喜,这45秒里我有点紧张,毕竟调了这么多参数,万一不好听怎么办?结果进度条走到100%的瞬间,耳机里响起了完整的音乐——前奏的合成器音效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主歌温柔,副歌洗脑,间奏的电子音效带着一丝俏皮,结尾的渐弱淡出更是恰到好处。
我连着听了三遍,发现副歌部分的旋律真的和我描述的一样“高亢”,钢琴和合成器的搭配也很和谐,节奏速度让身体忍不住晃动,最绝的是AI还自动加了和声,在副歌部分有个“oh~”的背景音,像有个合唱团在跟着唱——这效果,比我想象中好太多!我把音量调到最大,在房间里转圈跳舞,感觉自己就是“音乐制作人本仁”,连我家猫都被吸引过来,蹲在电脑旁歪着头听,仿佛在说“这歌还行”。
导出与保存成品
音乐生成满意后,就该“打包带走”了,点击预览窗口下方的“导出”按钮,弹出一个格式选择框,有MP3、WAV、FLAC三种格式,MP3体积小适合分享,WAV音质好适合后期处理,我选了MP3格式,还勾选了“同时保存工程文件”——万一以后想修改某个参数呢?
导出过程很快,10秒钟就完成了,我打开文件夹,看到“未命名项目.mp3”静静地躺在那里,双击播放,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我立刻用微信发给闺蜜,她秒回:“这是你做的?别太离谱!比某些网红歌曲好听多了!” 还甩来一个“膜拜”的表情包,我又把音乐设成了手机铃声,接电话时周围人都问“这什么歌?挺好听啊”——那一刻,成就感直接爆棚,现在我的“AI音乐库”里已经存了5首歌,每首都是用这些步骤做的,朋友都说我快成“高产似母猪”的音乐博主了,其实我只是掌握了这些设置小技巧而已。
回顾整个过程,从注册登录到导出保存,Create music with AI把复杂的音乐创作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选择题”,你不需要懂和弦进行,不需要会乐器演奏,甚至不需要记五线谱,只需跟着这些步骤调整参数,就能让AI帮你把灵感变成现实,现在打开你的电脑,跟着试试看——下一首“爆款流行曲”,可能就出自你手,毕竟在这个AI内卷的时代,连音乐创作都能“摸鱼式”完成,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