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干货分享 AI画作北京的秋版权归属引热议:使用者与平台谁担责?

AI画作北京的秋版权归属引热议:使用者与平台谁担责?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一位拥有200多万粉丝的博主,近日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个疑问具体是,我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AI(人工智能)画师”作了一张颜色绚烂的枫叶画《北京的秋》,那么这幅画的版权归谁,比如一旦被告上法庭,是我赔还是平台赔,为此我查阅了国内外相关介绍和案例,发现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界定,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 。

只输入几个关键词,AI画师就能快速生成一幅完整的画像,其速度比传统绘画创作速度更快,尤其是近来,AI作画出现在社交媒体热搜上,就有网友称自己6张AI绘画作品卖了1200元,实际上人工智能不仅走入了绘画领域,还已进入音乐,游戏,新闻写作,诗歌等多个领域,那么人工智能画师创作的作品会不会获得版权,如果构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则权利归属是谁呢?

AI创作兴起

当下,AI作画的技术迭代以及产品升级都极为快速,AI作画,先是AI从海量图文对应的数据里头学到了“语言描述”和“艺术画面”的关联,基于此,当用户输入一段语言描述想要创作一幅新的画作时,AI会调动以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开始创作,历经数百轮持续修正画作,每一轮都会认真检查草稿跟语言描述的一致性,以求让作品跟输入的语言描述具备精准的关联。在这个处于修正状态的进程里面,整体构架构成的画面在持续地变得清晰明确起来,最终塑造出一种于审美层面和人类过往积累的经验以及所掌握的知识达到高度契合一致程度的完成品 。

AI画师版权归属_ai写实绘画生成器_AI绘画作品著作权

记者经梳理发觉,当下国内AI绘画平台主要存有百度的文心一格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6pen.art、Draft等网页生成器。于这些平台之中,网友能够免费借助AI生成画作。以文心一格作为例子,文心一格相应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之际表明,平台是百度依靠于飞桨、文心大模型持续的技术创新,在AI作图领域所发布的产品,其定位是面向存有设计需求以及创意的人群,基于文心大模型智能生成多样化AI创意图片,用以辅助创意设计,打破创意瓶颈。

前往文心一格官网的记者,输入文字之后,选择期望的画作风格,就能够快速得到相应画作了。这些画作当中,有恢宏绚丽的艺术画,还有超写实图,它支持国风、动漫、插画、油画等10余种绘画风格以及不同画幅的选择。

AI 作画的情况下,有没有消费者乐意去购买呢?记者留意到,于一些电商平台之上搜索“AI 代画”“AI 画图”等关键词,就会出现一些售卖“AI 画作”的店铺。存在某些店铺把此当作主业,声称能够定制“AI 半身插画”。这些画作的价格多数是比较低的,大部分标价处于 10 元至 20 元之间,也有一部分价格能够达到 100 元至 200 元。

实际上,除绘画之外,人工智能于新闻写作、诗歌等范畴也得以广泛运用。举例来说,2015年9月腾讯财经刊发了一篇标题是“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的稿件,署名为何人。这是我国机器人“记者”的初次登场,软件能够批量撰写财经类新闻报道,还能够依据不同受众群体生成有差异的风格与版本。2017年5月,由“小冰”创作的诗歌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发行,被称作人类历史上首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小冰具备现代诗创作能力,这是经由对自1920年以来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作反复学习1万次达成的。此外,在看到一张图片后,小冰会萌生灵感,进而有感而发地开展创作,其创作过程近乎与真实诗人的创作过程没有差别。

强化版权保护

AI绘画作品著作权_AI画师版权归属_ai写实绘画生成器

利用人工智能来开展创作的这种现象并非鲜见,那么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能不能够构成在著作权法范畴之内的作品呢?要是它构成了作品,那谁是这个作品的著作权人呢?

有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的讨论,自2017年起就在国内展开了热烈探讨,当时微软“小冰”写诗以及腾讯文章,引发了相关内容究竟算不算作品,以及权利到底归属于谁的争议,直至如今,人工智能软件依旧在发挥着作用,还有更多软件加入进来,并且生成内容的范围拓展到了绘画等更多领域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熊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著作权基本法理出发,判断相关内容是不是属于作品、以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并未产生变化,对于作品的判断,依旧主要考量其是不是具备独创性,话说对于AI作画,从生成的内容来讲,尽管画作水平平常,但不影响独创性判断,能够被视作作品,遭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至于著作权归属,那得看谁是作品的创作者 。

从熊琦这方面来看,起码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他不太乐意去使用“人工智能创作”这样一个概念。熊琦作出解释,虽说输入文字以及生成图像二者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十分短暂,从而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是人工智能软件在进行创作,并且创作起来显得很轻松容易,然而实际上在这背后存在的是软件开发者针对人工智能展开的大量“训练”,还有在前一阶段输入的数量众多的作品范本素材。“所以,我们依旧应当把这种现象视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而并非创作作品。”。人工智能依旧是辅助创作的工具,只是此工具功能愈发强大,提供的便利越发多,而真正达成这种创作的,依旧是软件的开发者,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该软件的所有者。”熊琦说道。

人工智能平台对版权问题也予以了关注,文心一格的上述负责人表明,AI作画的版权问题乃是国内外法律都在不断探讨的方向,他们会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形进行跟进,文心一格当前收到了诸多图片商用的需求,他们会尽快推出相应的举措来应对版权问题。(本报记者 侯伟)。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