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鲸英文文献阅读器AI会议纪要功能使用技巧
小绿鲸英文文献阅读器作为不少科研人和学术党日常打交道的“老伙计”,不仅在英文文献翻译、批注上表现亮眼,最近上线的AI会议纪要功能更是像给忙碌的学术生活开了“外挂”,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术会议结束后,对着潦草的笔记和长达几小时的录音发呆,整理纪要时不是漏了导师的关键指令,就是把师兄的研究思路记混,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别担心,今天就来手把手教你玩转小绿鲸的AI会议纪要功能,让纪要整理从“耗时难题”变成“轻松小事”,从此告别“会议结束=噩梦开始”的循环,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研究上。
找到AI会议纪要入口
第一次用新功能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在小绿鲸的界面里“兜圈子”,平时常用的文献阅读、翻译功能都在显眼位置,可这个AI会议纪要藏在哪里呢?我习惯性地先点开左侧导航栏的“工具”菜单,里面罗列着文献管理、笔记导出等老熟人,翻了一圈没看到新面孔,正准备放弃时,注意到顶部菜单栏有个“AI助手”按钮,点击后下拉菜单里“会议纪要生成”几个字突然跳了出来,活像藏在书架深处的宝藏书,让人眼前一亮。
点击“会议纪要生成”后,界面瞬间切换到一个简洁的新页面,顶部写着“AI会议纪要助手”,中间是醒目的“开始生成”按钮,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提示“支持导入会议录音、文档或实时记录”,这个入口设计不算复杂,只是需要多留意一下“AI助手”这个新模块,找到它就像拿到了开启高效办公的钥匙,后续操作就顺畅多了。
准备会议相关材料
生成会议纪要前,材料准备是关键,就像做饭前要把食材洗好切好,AI生成纪要也需要“喂饱”相关信息,小绿鲸的AI会议纪要功能支持三种材料导入方式:会议录音、PPT/文档和实时记录,我上周参加组会时,提前用手机录了音,会后把MP3格式的录音文件直接拖进页面中央的“材料上传区”,系统立刻弹出“正在解析音频”的提示,进度条像只慢吞吞的小蜗牛爬了3分钟,最后显示“音频解析完成,可生成纪要”。
如果是线上会议,还能直接导入会议PPT或相关文献PDF,我试过把导师发的会议议程PDF上传,AI会自动识别议程里的“讨论主题”“时间安排”等板块,生成纪要时会对应这些框架展开,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混乱结构,有次忘记录音,我就边开会边在小绿鲸的“实时记录”框里敲关键词,导师:下周交文献综述初稿”“师兄:补充实验数据”,这些实时输入的内容会被AI当作“重点线索”,生成的纪要里这些内容会被标成橙色,一眼就能看到。
设置纪要生成参数
材料准备好后,接下来要给AI“画路线图”——设置生成参数,点击“开始生成”按钮前,页面下方会弹出参数设置面板,里面有三个核心选项:纪要风格、重点提取和输出语言,纪要风格分“简洁版”和“详细版”,我平时组会纪要给导师看就选“简洁版”,只保留核心结论和待办事项,像剥好的橘子一样清爽;要是给课题组存档,就选“详细版”,连讨论时的争议点都记录在内,师姐认为样本量需增加,师兄建议先做预实验”,方便后续追溯。
重点提取功能简直是“选择困难症”的救星,你可以勾选“研究观点”“实验方案”“待办事项”“数据结论”等选项,有次整理学术研讨会纪要,我勾选了“研究观点”和“数据结论”,AI生成时就像长了双“火眼金睛”,把每个报告人的核心观点和关键数据都单独列出来,李教授:XX算法准确率提升15%”“王博士:样本量n=100时结果显著”,比人工整理的还要精准,输出语言默认是中文,如果你需要给外籍导师看,切换成英文后,AI会自动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地道表达,待办事项”变成“Action Items”,完全不用担心语法错误。
一键生成AI会议纪要
参数设置完毕,点击“生成纪要”按钮的瞬间,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旋转的蓝色小齿轮,像个努力思考的小脑袋,旁边显示“AI正在整理会议信息,预计需要2-5分钟”,我特意掐了表,30分钟的组会录音,生成纪要只用了3分20秒,比我自己边听录音边打字快了至少5倍,等待过程中不用一直盯着屏幕,小绿鲸会在生成完成后弹出提示框,还会自动保存到“我的纪要”文件夹,就算中途关掉页面也不怕内容丢失。
打开生成好的纪要,第一感觉是“结构太规整了”,顶部是会议基本信息:主题、时间、参会人,甚至连缺席人员都根据会议签到表标了出来;中间分“会议议程回顾”“核心讨论内容”“待办事项分配”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用灰色分隔线隔开,清晰得像打印好的书本目录,最让我惊喜的是“待办事项”部分,AI不仅列出了任务内容,还根据发言语气判断优先级,比如把导师强调的“本周完成文献综述”标成红色“高优先级”,把师兄随口提的“整理实验照片”标成黑色“普通优先级”,再也不用对着一堆任务发呆“先做哪个好”。
编辑与优化纪要内容
AI生成的纪要虽好,但偶尔会有“小瑕疵”,比如把“张师姐”识别成“章师姐”,或者漏记了某个口头约定的时间,这时候就需要手动编辑,小绿鲸的编辑功能设计得很贴心,双击需要修改的文字,会弹出一个小型编辑框,支持直接打字修改,旁边还有“添加批注”“标注重难点”按钮,我上次发现纪要里“实验截止日期”写成了“10月30日”,其实导师说的是“10月25日”,双击修改后,系统会自动记录“修改历史”,鼠标悬停在修改处会显示“原始内容:10月30日”,方便后续核对。
如果你觉得某些内容不够详细,选中段落点击“AI扩写”,小绿鲸会根据上下文补充细节,比如讨论“实验方法改进”时,AI只写了“建议优化离心步骤”,我选中这句话点击扩写,几秒钟后就变成“建议优化离心步骤:转速从3000rpm调整为4000rpm,离心时间缩短至10分钟,可减少样本损失”——这些细节正是当时师姐提到但AI没完全捕捉到的,编辑完成后,点击右上角“导出”按钮,能选择Word、PDF或Markdown格式,导出的文件里还会自动带上小绿鲸的水印,显得专业又正式。
结合文献管理功能联动
作为英文文献阅读器的“老牌选手”,小绿鲸的AI会议纪要功能和文献管理模块简直是“黄金搭档”,在纪要里看到提到的文献,引用了Smith et al. 2023的研究方法”,直接点击文献名,会自动跳转到小绿鲸的文献库,显示该文献的摘要、全文和你的过往批注,有次师兄在会议上推荐了一篇新文献,我在纪要里点击文献名后,不仅看到了全文,还发现自己三个月前标记过这篇文献的“实验缺陷”,当时没在意,现在结合会议讨论,突然明白师兄推荐的原因,这种“联动效应”让文献和会议内容形成了闭环。
更实用的是“纪要关联文献”功能,编辑纪要时,点击右侧“关联文献”按钮,选择文献库里的相关文献,AI会自动在纪要末尾生成“参考文献列表”,格式还能根据期刊要求调整,比如ACS、Nature格式等,上次给期刊投稿需要附会议纪要,用这个功能一键生成参考文献,省去了手动排版的麻烦,连导师都说“你这次的参考文献格式比以前规范多了”,这种把会议纪要和文献管理结合的设计,就像给学术研究装了“导航系统”,再也不用担心会议提到的文献转头就忘。
AI会议纪要使用案例分享
上周参加学院的学术研讨会,我全程用小绿鲸的AI会议纪要功能记录,效果让我自己都惊讶,会议从早上9点开到12点,5位教授做报告,传统方式下我至少要花2小时整理,这次从生成到编辑优化完,总共只用了40分钟,生成的纪要里,每个报告人的核心观点、数据图表编号、甚至现场提问环节的精彩互动都记录在内,听众提问:样本选择是否考虑地域差异?王教授回答:后续研究将增加中西部样本量”,这些细节我手动记肯定会遗漏。
最让我开心的是“待办事项”部分,AI把我需要做的任务列得清清楚楚:“1. 联系李教授获取XX论文补充数据(截止10月20日);2. 整理研讨会PPT发给课题组群(截止今日18:00)”,以前整理纪要总像“摸鱼”,记了半天还是一团乱,现在有了AI助手,不仅效率翻倍,还被导师在组会上表扬“纪要质量明显提升”,师兄师姐都来问我“用了什么神仙工具”,现在我已经彻底离不开这个功能了,毕竟谁不想告别“内卷”式加班,把时间省下来看看文献、写写论文,偶尔还能“摸鱼”喝杯咖啡呢?
提升纪要质量的小技巧
想要AI生成的纪要更精准,有几个小技巧亲测有效,会议录音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录制,背景噪音太大会影响AI识别准确率,我有次在嘈杂的会议室录音,AI把“实验温度37℃”识别成“31℃”,后来重录清晰的音频才解决,提前上传会议材料很重要,尤其是PPT和文献,AI结合这些材料生成的纪要会更贴合主题,就像给AI“预习”了会议内容,输出质量自然更高。
善用“实时记录”功能,如果会议中有突发的重要信息,比如导师临时加的任务,立刻在实时记录框里输入关键词,AI会优先捕捉这些“新鲜内容”,我还发现一个隐藏用法:生成纪要后,用小绿鲸的“翻译”功能把中文纪要翻译成英文,再切换回中文,AI会自动润色语言,让表达更流畅,这个实验方法很好”会变成“该实验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瞬间从口语化变成学术化表达,这些小技巧虽然简单,但能让AI会议纪要的“智商”再上一个台阶。
小绿鲸的AI会议纪要功能就像学术路上的“贴心小助手”,从找到入口到生成优化,每一步都设计得很人性化,掌握这些使用技巧后,你会发现整理会议纪要不再是负担,反而能成为提升学术效率的“利器”,现在打开小绿鲸,试试用AI会议纪要记录下一次会议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爱上这种“轻松搞定纪要”的感觉。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