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Generation生成流行音乐的设置步骤详解
Song Generation就像一位藏在屏幕里的音乐魔法师,它的工具箱里装满了音符、节奏和灵感,哪怕你连五线谱都认不全,只要跟着这些设置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把脑海里模糊的旋律变成能循环播放的流行歌曲,很多朋友想自己做歌时,总卡在“参数怎么调才好听”“风格怎么设才抓耳”这些问题上,别担心,今天我就带你解锁这套“音乐密码”,从头到尾走一遍,保准你也能生成让朋友追着要链接的流行单曲。
下载安装Song Generation
首先得把这位音乐魔法师请到你的设备里,打开浏览器搜“Song Generation官网”,首页就能看到大大的“下载”按钮,根据你的设备选Windows或Mac版,手机用户直接在应用商店搜名字就行,安装过程和平时装聊天软件一样简单,一路点“下一步”,最后勾选“立即启动”,软件就像刚睡醒的小精灵,蹦到屏幕上跟你打招呼,我第一次安装时还担心会不会很复杂,结果3分钟搞定,打开后看到蓝色的欢迎界面,心里的石头一下就落地了——这软件看起来就很友好,不像那些满是专业术语的“高冷”工具。
启动后会让你注册账号,用手机号或邮箱都行,注册完登录,系统会送你3次免费生成额度,足够咱们练手了,记得勾选“同意用户协议”时慢一点,别像刷短视频似的直接跳过,万一错过什么重要功能说明就亏啦,登录成功后,主界面会跳出“新手引导”,跟着点几下,就能大概知道哪里是“创作区”,哪里是“素材库”,就像刚搬进新家先熟悉厨房和客厅的位置,后面用起来才顺手。
熟悉界面功能
主界面就像一个精心布置的音乐厨房,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左边一竖列是“素材库”,里面分类放着各种音乐模板、乐器音效和人声素材,就像冰箱里的预制菜,拿出来稍作加工就能用;中间最大的区域是“编辑区”,这里是你大展身手的料理台,旋律波形、歌词文本、节奏图谱都在这里显示和修改;右边是“参数面板”,像一排整齐的调料架,速度、调性、风格标签这些“调味料”都在这里调剂量。
我刚开始对着界面发懵,后来发现顶部有个“功能地图”按钮,点击后会弹出界面布局说明,每个区域都标着中文名称,连“音轨锁定”这种小按钮都有解释,花5分钟把这些区域记在心里,后面操作时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似的乱点了,比如想换个鼓点,直接去左边素材库找“节奏”分类;想改歌词,就在中间编辑区双击文本框,比找手机里的备忘录还方便。
选择流行音乐模板
素材库里的“模板中心”就像音乐风格的自助餐厅,你想吃“甜口”还是“辣口”,这里都有,点开“流行音乐”分类,里面躺着各种现成的模板:“抖音热歌风”节奏快、副歌洗脑,适合做短视频BGM;“抒情流行款”旋律舒缓、歌词走心,适合发朋友圈配文;“复古迪斯科流”带点80年代的电子感,跳广场舞的阿姨听了都得跟着扭两下。
我选了“抖音热歌风”模板,点击后软件像接到指令的机器人,“唰”地一下在编辑区加载出基础框架——已经有了主歌、预副歌、副歌的段落划分,连和弦走向都给你搭好了,听预览时发现副歌部分已经有了“啦啦啦”的哼唱,虽然简单,但那股子“听过就忘不掉”的劲儿已经出来了,就像拿到一个刚烤好的蛋糕胚,接下来就看你怎么裱花了,选模板时别贪心,一次专注一个风格,不然参数调来调去容易乱,就像炒菜时又放辣椒又放糖,最后味道反而怪。
设置音乐风格参数
右边参数面板的“风格标签”就像给音乐贴性格标签,流行音乐常用的标签有“轻快”“抓耳”“副歌重复”“旋律上扬”,你可以多选几个,但别超过3个,不然软件会“选择困难”,生成的音乐反而没重点,我选了“抓耳”和“副歌重复”,想着副歌多唱几遍,听众才能记住,下面的“速度(BPM)”是歌曲的“心跳”,流行音乐一般在100-120之间,我设了110,这个速度走路听着不费劲,跳舞也能踩上点,就像给歌曲定了个舒服的呼吸节奏。
“调性”选C大调准没错,这是大众耳朵最熟悉的“母语”,换成其他调性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怪但说不上来”,还有“时长”,流行歌曲一般3分半左右,太长听众容易划走,太短故事没讲完,设成210秒刚刚好,调整完这些参数,点击“应用”,软件会“叮”一声提示设置生效,再听预览时,原本平淡的旋律突然有了“灵魂”,副歌部分像装了小弹簧,一出来就往你耳朵里蹦,这波操作直接让歌曲“支棱起来了”。
调整旋律与和弦
编辑区顶部的“旋律编辑”按钮像一把神奇的手术刀,点开后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音符像小豆芽似的躺在五线谱上,鼠标放在音符上拖动,就能让它“长高”或“变矮”——高音符像小姑娘的尖叫,低音符像大叔的低音炮,我觉得副歌开头不够“炸”,就把第一个音符往上拉了两格,瞬间从“哼歌”变成了“呐喊”,那感觉就像原本平路突然上个小坡,一下子提起了精神。
和弦是歌曲的“骨架”,模板自带的和弦虽然能用,但想更洗脑,还得换经典配置,在“和弦库”里搜“卡农进行”,C-G-Am-F这四个和弦一出来,我就知道稳了——多少热门歌曲都是靠这组和弦“封神”的,把主歌和副歌的和弦换成这个组合,再听时旋律像被胶水粘住了似的,在脑子里循环播放,连我家猫听了都跟着“喵喵”打拍子,这里有个小技巧:改完和弦别急着保存,先点“对比”按钮听听修改前后的区别,免得越改越乱,就像给头发染色,得时不时照镜子看看效果。
配置节奏与鼓点
节奏是歌曲的“脚步”,流行音乐大多迈着“4/4拍”的步子——1、2、3、4,一步一个脚印,在“节奏编辑器”里把拍号设成4/4,然后开始搭鼓点:底鼓像大象跺脚,要重重踩在1、3拍上,让人心跟着“咚咚”跳;军鼓像小鼓槌敲桌子,轻点在2、4拍,增加律动感;踩镲像沙锤摇一摇,均匀铺在每一拍之间,让节奏更丝滑,我刚开始把底鼓调太响,结果像隔壁装修,后来把音量降了10%,瞬间从“拆迁现场”变成“音乐节现场”,舒服多了。
鼓点库里有现成的“流行标配”,但我建议自己微调一下,比如在副歌部分加个“鼓点骤停”——前两拍突然没声音,第三拍再“嘭”一下出来,这种反差感能让听众吓一跳,然后忍不住跟着抖腿,我试了这个操作后,生成的节奏直接“活”了过来,就像原本站着不动的人突然跳起了街舞,每一步都踩在我的心巴上。
添加人声与音效
人声是歌曲的“嘴巴”,得让它说出听众想听的故事,在左侧素材库找到“AI虚拟歌手”,里面有“甜妹音”“少年音”“御姐音”,选了个“甜妹音”,输入歌词“夏日的风轻轻吹过,你牵着我的手慢慢走”,点击“生成人声”,软件就像给歌手提词,歌声自动匹配旋律,连换气的地方都处理得很自然,觉得声音太“干”?在“音效面板”里加一点“混响”,就像在空旷的房间里唱歌,自带回声效果;再加一丢丢“海浪声”当背景音,瞬间有了“海边散步”的画面感,朋友听了都说“这歌有画面了,绝绝子”。
人声和音效的音量要调平衡,别让人声被音效盖住,也别让音效抢了人声的风头,我刚开始把海浪声调太大,结果听起来像在“水下唱歌”,后来把人声音量拉到80%,音效降到20%,终于找到“人声讲故事,音效搭舞台”的感觉,这里有个小细节:歌词里的“你”“我”“他”要用生活化的词,太书面化的表达会让人出戏,就像穿西装去跳广场舞,怎么看怎么别扭。
预览与导出音乐
所有设置都弄好后,点击顶部的“预览”按钮,让歌曲完整“跑”一遍,这时候要当“挑刺专家”:前奏是不是太长?副歌是不是不够突出?人声有没有跑调?我发现前奏有16拍,听众可能没耐心听完,就剪掉8拍,从主歌直接切入;副歌音量比主歌低了5%,赶紧拉高,让它像山顶的信号塔一样“高高在上”,预览时最好戴耳机听,细节听得更清楚,就像用放大镜看画,能发现颜料的小颗粒。
确认没问题后,点“导出”按钮选择格式——MP3兼容性最强,手机、电脑、音箱都能放;想存无损音质就选WAV,但文件会大很多,我选了MP3,保存到“我的音乐”文件夹,然后发到家族群,我妈听完立刻打电话问:“这是你请人写的歌?比KTV里的原唱还好听!”那一刻,成就感直接爆棚,感觉自己就是被音乐耽误的“民间创作大神”,导出后记得备份文件,别像我上次手滑删了,差点哭晕在厕所——好作品可不能轻易丢了。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