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Generation生成乡村民谣的设置教程
Song Generation是一款让音乐创作变得像烤棉花糖一样简单的AI音乐工具——哪怕你五音不全、不识五线谱,只要跟着这篇教程一步步操作,半小时就能生成一首带着木吉他清香、混着麦田气息的乡村民谣,不用羡慕那些抱着吉他唱着"乡村路带我回家"的音乐人,今天咱们就用科技当犁耙,在AI的田地里种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庄稼"。
下载安装Song Generation——让创作工具住进你的电脑
我第一次接触Song Generation时,还以为要像装大型游戏那样等半天,结果官网首页就飘着个"立即下载"的绿色按钮,像块刚出炉的抹茶蛋糕,让人忍不住点下去,Windows和Mac版本分得清清楚楚,选对应系统后,安装包"嗖"地就钻进了下载文件夹,大小才100多MB,比手机里的聊天软件还轻量。
双击安装包时,杀毒软件突然跳出来"预警",吓我一跳——后来才知道这是新软件的"新手福利",我点了"允许执行",跟着向导点"下一步",连安装路径都没改(默认C盘,但实测不占多少空间),三分钟后桌面就多了个带着木吉他图标的快捷方式,双击打开,软件启动画面是一片金色麦田,配着清脆的班卓琴音符,瞬间把人拉进了田纳西的秋天,这波"氛围感拿捏"我给满分。
注册登录——给你的创作开一把钥匙
打开软件后第一步就是注册,别嫌麻烦,这就像给你的音乐小屋配把钥匙,点击右上角"注册",可以用手机号或邮箱,我选了手机号,输入后等验证码——这里有个小插曲,第一次收不到验证码,原来是手机开了"骚扰拦截",在拦截箱里找到后输入,秒登。
登录后会让你填个简单的个人信息:昵称、音乐偏好(选"乡村民谣"就行)、创作经验(我填了"纯新手",结果软件贴心地弹了个"新手引导"窗口,像个热心的乡村老木匠在旁边指点),最后记得勾上"保存登录状态",不然下次打开又要输密码,实测这个功能很靠谱,我电脑重启后再打开,还是直接进入我的个人主页,省去不少事。
进入创作界面——找到乡村民谣的"专属厨房"
个人主页左边有个像"小火车轨道"的菜单栏,点"创作中心"就进了主界面,整个界面设计得像个乡村小酒馆的吧台:上面是"菜单区"(功能按钮),中间是"操作台"(参数设置),下面是"成果展示区"(预览窗口),最显眼的是正中央的"新建音乐项目"按钮,蓝色底配白色音符,像杯冒着泡的冰镇柠檬水,让人想立刻"干了这杯"开始创作。
我点击"新建音乐项目"后,弹出一个风格选择页面,左边分"流行""摇滚""古典"等大类,右边是细分风格,找到"乡村民谣"那栏时,下面立刻展开一串子风格:"传统乡村""现代乡村流行""蓝草乡村""乡村摇滚"……每个子风格旁边都有个小喇叭图标,点一下就能听10秒示例——我挨个听了一遍,"传统乡村"的fiddle(小提琴)伴奏像老牛仔的皮靴踏在木板路上,"现代乡村流行"则多了点电吉他,像给乡村姑娘扎了个时尚的马尾,最后我选了"传统乡村",就喜欢这种带着老唱片沙沙声的味道。
选择乡村民谣风格——给歌曲定个"老家"
选定"传统乡村"后,界面会自动加载该风格的默认配置,右上角的预览窗口开始播放一段示例旋律:木吉他轻轻扫弦,班卓琴偶尔"蹦"出几个音符,像小溪里的石子在唱歌,这里有个"风格细节"按钮,点进去能看到该风格的"身世介绍"——原来传统乡村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部,常用木吉他、班卓琴、小提琴、口琴这些乐器,节奏多为平稳的4/4拍,歌词喜欢讲"火车、牧场、旧时光"这类故事,看完我心里更有底了,就像提前知道了要去的"老家"长什么样。
我当时还试了"蓝草乡村"风格,示例里的曼陀林快得像"兔子蹦跶",虽然很有趣,但感觉对新手来说太难驾驭——毕竟咱们的目标是生成一首"能听、耐听"的乡村民谣,不是挑战极速演奏,所以建议新手先从"传统乡村"或"现代乡村流行"入手,等熟悉了再解锁高难度风格,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先练稳了再学花样。
设置音乐核心参数——给乡村民谣搭骨架
选好风格后,就到了最关键的"搭骨架"环节,这里的参数设置直接决定歌曲的"身材",先看"节奏设置",下拉框里有2/4拍、3/4拍、4/4拍,乡村民谣最常用的是4/4拍,像"走路时左右脚交替",稳定又有弹性,我试过3/4拍,结果生成的旋律像圆舞曲,差点变成"乡村华尔兹",赶紧改回4/4拍,瞬间"内味儿"就对了。
接下来是BPM(每分钟节拍数),乡村民谣一般在80-120BPM之间,我第一次随便填了150,生成后发现像赶着去赶集的马车,太急了;后来调到95BPM,感觉刚刚好——木吉他扫弦的速度像"老农锄地",一下一下沉稳有力,又不会拖沓,乐器配置这块,软件已经默认选了"木吉他(主奏)+班卓琴(点缀)+口琴(间奏)+低音提琴(打底)",我手贱把"电贝斯"加了进去,结果出来的声音像"拖拉机进了音乐厅",赶紧删掉,还是原汁原味的 acoustic 乐器最香。
时长设置也很重要,乡村民谣通常3-4分钟,太长容易让人"听饿了",太短又像"没吃饱",我设了3分20秒,包含前奏(20秒)、主歌1(40秒)、副歌(30秒)、主歌2(40秒)、副歌(30秒)、间奏(20秒)、副歌重复(30秒)、尾奏(10秒),这个结构是软件推荐的"黄金比例",实测生成后段落分明,像"盖房子时承重墙、横梁、屋顶都按图纸来",特别稳。
输入歌词或主题——给歌曲填"灵魂故事"
乡村民谣的灵魂在故事,就像老牛仔的牛皮靴里总藏着故事,软件提供两种输入方式:直接写歌词,或者输入主题让AI生成,我当时脑子空空,就选了"主题生成",在输入框里敲了"夏日牧场的午后",点击"生成歌词"后,进度条转了10秒,出来三段歌词,第一段是"草堆上的阳光/晒暖了旧草帽/爷爷的烟斗/飘着烟草香"——这画面感直接戳中我,简直像把我小时候的记忆写成了歌。
当然AI写的歌词不是完美的,比如副歌有句"风吹过牧场/带走了忧伤",我觉得"忧伤"太沉重,改成了"带走了蝉噪",瞬间画面就从"伤感电影"变成了"夏日纪录片",这里有个小技巧:改歌词时注意韵脚要和旋律匹配,我一开始随便改,结果唱起来像"结巴",后来对着预览窗口的波形图调整字数,让每句最后一个字落在重音上,草帽(mào)"对"香(xiāng)","蝉噪(zào)"对"笑(xiào)",改完后再听,歌词和旋律像"面包配牛奶",绝配。
生成音乐——见证乡村民谣"从0到1"
所有设置都搞定后,点击右下角那个像"火箭发射"的"生成"按钮,软件会弹出个提示框:"生成需要1-3分钟,去喝杯咖啡吧~",我没喝咖啡,就盯着进度条看,那进度条慢悠悠地爬,像"老黄牛耕地",每爬一点,预览窗口就闪过一个乐器图标——木吉他先"坐"到椅子上,班卓琴"蹦"到旁边,口琴"飘"进画面,特别有意思。
大概2分钟后,"叮"一声,生成成功!预览窗口自动开始播放,我赶紧戴上耳机——开头是木吉他轻轻拨弦,像"露珠从草叶上滚落",接着班卓琴跳出来点缀,像"小松鼠在树枝间蹦跶",副歌部分口琴一吹,瞬间有了"骑着马在草原上跑"的感觉,不过第一次生成也有小问题:鼓点有点重,像"有人在旁边敲铁桶",我点击"重新生成",在乐器设置里把"鼓组音量"调到最低,第二次生成就完美了,鼓点轻得像"拍蚊子",刚好衬托主旋律。
调整与优化——给歌曲"修修边幅"
生成后的音乐不是不能改的"铁板一块",编辑界面就像"乡村理发店",可以给歌曲"剪剪头发",顶部有"旋律微调"按钮,点开后能看到波形图,鼠标拖动波峰可以改变单个音符的音高——我发现主歌第二句有点"跑调",把那个偏高的音符往下拉了一点,瞬间"顺耳多了",旁边还有"乐器音量"滑块,我把班卓琴从50%调到30%,木吉他的音色更突出,像"主角终于走到了舞台中央"。
间奏部分我觉得太短,像"故事讲到精彩处被打断",就在"段落编辑"里把间奏时长从20秒改成30秒,软件自动用口琴"续"了一段旋律,听起来像"说书人喝了口茶,接着讲下半段",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记得点"保存草稿",我有次调得正嗨,电脑突然蓝屏,重启后发现没保存,差点"当场去世"——现在养成了每改5分钟就点一次保存的习惯,草稿箱里存了十几个版本,安全感满满。
导出与分享——把乡村民谣"带回家"
调整满意后就可以导出了,点击"导出"按钮,会让你选格式:MP3适合分享到社交平台,WAV音质更好但文件大,我选了MP3,比特率默认320kbps,这个音质足够用了,生成的文件才8MB左右,发微信、发朋友圈都不卡,保存路径我专门在桌面建了个"我的乡村民谣"文件夹,每个作品按"日期+主题"命名,20231025_夏日牧场.mp3",找起来一目了然。
导出成功后,我迫不及待发到家族群,我妈说"听着像小时候收音机里放的歌",我爸更绝,说"这歌配着我钓的鱼,能多喝二两酒",最惊喜的是大学同学,他说"这歌比某些网红歌手的歌还耐听,你这波操作直接'泰裤辣'"——虽然有点夸张,但自己亲手做的歌被人喜欢,那种成就感,比喝冰镇酸梅汤还解渴。
进阶技巧——让你的乡村民谣"更有内味儿"
如果你想让作品更"地道",可以试试自定义和弦进行,乡村民谣常用C-G-Am-F这个"万能和弦",我在"高级设置"里手动输入这组和弦,生成后发现歌曲层次感明显增强,像"盖房子时加了圈梁",特别稳,还可以导入自己的哼唱旋律,我用手机录了段洗澡时瞎哼的调子,导入后AI自动配了伴奏,那感觉就像"我画了张草图,AI直接建成了小别墅",绝绝子。
多借鉴经典乡村歌曲的参数很有用,我扒了《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的参数:BPM98,和弦G-D-Em-C,乐器用了曼陀林和 fiddle——照着设置后生成的歌,真有几分约翰·丹佛的味道,不过别直接抄歌词,AI能识别"查重",上次我抄了句"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生成时被提示"歌词相似度太高",尴尬得我赶紧改成"牧场小路,带我回家",这才通过。
现在我的"乡村民谣作品集"里已经存了5首歌,每首都是跟着这个教程一步步做的,从一开始连BPM是什么都不知道,到现在能熟练调整乐器配比,甚至能听出班卓琴和曼陀林的区别——这感觉就像"从不会骑自行车,到能骑着车在田埂上兜风",如果你也想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乡村民谣,跟着这篇教程走,保证你半小时就能上手,毕竟,音乐创作本该像"在田埂上唱歌"一样简单又快乐。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