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Spellbook AI法律AI助手的提问技巧
Spellbook AI作为法律行业的智能助手,就像藏在电脑里的“口袋律师”,能帮你秒查法条、草拟文书、分析案例,甚至给复杂案件出主意,但不少法律人用起来总觉得“差口气”——要么生成的内容像隔靴搔痒,要么答非所问,白白浪费了这个“神器”,其实问题不在AI,而在你怎么“说话”,就像跟人沟通需要讲技巧,跟AI提问也是门手艺活,学会这几招提问技巧,能让Spellbook AI从“鸡肋工具”变身“得力战友”,帮你把合同审查时间砍半、法律研究效率翻倍,轻松实现“法律人摸鱼自由”。
明确提问目标——给AI一个“导航目的地”
刚开始用Spellbook AI时,我也踩过坑,有次收到一份合作协议,直接甩给AI一句“帮我看看这个合同”,结果它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字,从合同生效条件讲到争议解决方式,泛泛而谈像篇普法文章,真正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却一笔带过,后来才明白,提问没有目标,AI就像在法律迷宫里打转的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飞。
后来我学乖了,每次提问前先在心里打个草稿:“我想让AI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比如审查合同,会明确说“帮我重点审查这份技术合作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指出我方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给出修改建议”,就像给GPS导航输入终点,AI立马“目标明确”,不仅标出了协议里“乙方独占所有知识产权”的不合理条款,还附上了《民法典》第八百四十七条关于技术成果归属的法条,甚至连“后续改进技术成果共享”的补充条款都拟好了,那次修改完合同,合作方律师看完直夸“专业度拉满”,我心里偷偷乐——这其实是AI的功劳,现在养成明确目标的习惯后,AI的响应速度至少快了一半,生成结果的准确率也从原来的“碰运气”提升到稳定在80%以上。
拆解法律问题——把“大难题”拆成“小任务”
法律工作者常遇到“大而全”的问题,客户公司被起诉商标侵权,该怎么应对?”直接把这个问题丢给Spellbook AI,十有八九会得到一份“蜻蜓点水”的回复:“建议先核实侵权事实,收集证据,再考虑和解或应诉”——这些话等于没说,不是AI能力不行,而是复杂问题像一锅炖了各种食材的大乱炖,AI不知道该先“啃骨头”还是先“喝汤”。
我试过把“商标侵权应对”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何判断被控侵权商标与注册商标是否构成近似?”“客户产品的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畴?”“如果构成侵权,法定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是什么?”每个小问题单独提问,AI的回答立马“有料”起来,比如问到“商标近似判断”,它不仅列出了《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情形,还附上了最高法关于“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的司法解释,甚至举例说明“文字商标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是否构成近似”,把这些小答案拼起来,就是一份逻辑清晰的应对方案,上次处理一个类似案件,我用这种“拆解法”提问,AI生成的分析报告比之前直接提问时详细了3倍,连承办律师都问我“是不是偷偷加班查了好几天资料”,这种“化整为零”的技巧,就像把大象切成小块下锅,再难的法律问题也能被AI“嚼碎咽下”。
用专业术语“搭梯子”,但别扔“烟雾弹”
有人觉得“AI是智能的,说大白话也能懂”,于是提问时张口就是“这合同里的违约金条款会不会太坑?”“这个案子能不能打赢?”结果AI回复得比你还“口语化”:“违约金太高可能不合理哦”“案子输赢要看证据啦”——等于白问,Spellbook AI本质是“法律数据库+算法模型”,它认的是法律语言,你不用专业术语“搭梯子”,它怎么爬得上“专业分析”的台阶?
但也别走向另一个极端——堆砌生僻术语当“烟雾弹”,比如不说“帮我看看这个借条有没有问题”,而非要说“请对民间借贷合同中债权债务关系的成立要件进行合规性审查”,AI可能会被绕晕,我的经验是:用“法律人日常沟通”的专业度提问,比如想了解借条效力,就说“这份借条是否具备《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的借款合同基本要素?是否存在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这样既专业又清晰,上次我用这种方式提问,AI不仅指出了借条里“利息约定超过LPR四倍”的问题,还引用了最新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连“逾期利息未约定的处理方式”都标注得明明白白,现在和同事开玩笑说,自从学会用“精准术语”提问,AI生成的文书让我从“法律萌新”秒变“资深律师”,连领导都夸我“进步神速”。
带上具体场景描述——给AI“喂饱料”
“帮我写一份劳动仲裁申请书。”——这是我见过最多的“无效提问”,Spellbook AI接到这种指令,只能生成一份“通用模板”,里面的“申请人信息”“仲裁请求”全是空白,还得自己填,就像你去餐厅说“给我做道菜”,厨师肯定问“想吃什么菜?什么口味?”AI也一样,没有具体场景的提问,就像给厨师一堆面粉却不说要做馒头还是面条。
后来我提问时总会“加戏”:“客户是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工作3年,月薪2万,公司未签劳动合同且突然辞退,现在要申请劳动仲裁,仲裁请求包括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违法解除赔偿金,请帮我草拟仲裁申请书,并列出需要收集的证据清单。”你猜怎么着?AI直接生成了一份“拿来就能用”的申请书,连“工作年限计算到辞退前一日”“双倍工资差额从入职第2个月起算”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证据清单里还提醒“收集工资流水需包含公司转账备注”,上次用这个方法帮同事写文书,她感叹“以前写仲裁申请书要查半天法条,现在AI 10分钟搞定,我直接‘躺赢’交差”,给AI的场景越具体,它生成的内容就越“贴地气”,帮你省去80%的修改时间。
善用追问与迭代——让AI“升级打怪”
别指望一次提问就能“毕其功于一役”,AI的回答就像学生写的初稿,需要你“批改”和“追问”才能更完善,比如我问“离婚案件中,一方出轨是否影响财产分割?”AI回答“一般不影响,但无过错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这时候不能停,得继续追问:“那‘损害赔偿’的金额标准是什么?需要提供哪些证据证明出轨?”AI会接着补充“一般根据过错程度、当地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证据包括聊天记录、照片、录音等”。
我曾处理过一个抚养权纠纷案件,第一次问AI“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它列出了“孩子年龄、双方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我追问:“如果孩子已满8周岁,法院会优先考虑孩子意愿,那如何证明孩子愿意跟随我方生活?”AI马上给出建议:“可以提供孩子书面声明、与我方共同生活的照片视频、学校老师的证言等。”就这样一问一答,从“宏观因素”到“具体证据”,AI像玩“升级打怪”一样,把抚养权争取的策略越说越细,最后整理出的方案,连法官看了都点头说“准备得很充分”,现在我养成了“追问3次”的习惯,每次都能让AI的回答“更上一层楼”,比单次提问多挖出至少5个有用信息点。
验证生成结果——给AI“做质检”
有些法律人把Spellbook AI当成“权威”,生成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用,这可太冒险了,AI偶尔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比如引用已失效的法条,或者把“二审维持原判”写成“二审改判”,不是AI故意捣乱,而是它的数据库可能没及时更新,或者对复杂案情理解有偏差。依赖未验证的AI结果,就像医生给病人用了没检查过的药,后果不堪设想。
我有次让AI查“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它回复“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这没错,但后面加了一句“最新标准为年利率15.4%”,我立马警觉:现在LPR早就降了,15.4%是2020年的标准!赶紧去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核实,发现当前一年期LPR是3.45%,4倍就是13.8%,如果直接用了15.4%的错误数据,给客户计算利息时就会多算,可能导致客户对金额有异议,从那以后,我生成结果后必做两件事:一是核对法条是否现行有效,二是检查案例的案号和法院层级(比如基层法院的判决不能作为指导性案例),现在用AI就像“带着助手工作”,它负责初稿,我负责“质检”,出错率几乎降到了零,客户还夸我“做事细心”,其实是我学会了“不偷懒”的验证技巧。
Spellbook AI就像一把“智能瑞士军刀”,能不能发挥威力,全看你会不会“用刀”,掌握了明确目标、拆解问题、精准表述、场景描述、追问迭代、结果验证这几招提问技巧,你会发现——曾经让你熬夜加班的法律研究,现在AI半小时就能搞定;以前需要翻遍案例库的文书写作,现在AI分分钟生成初稿,法律工作或许依然忙碌,但至少不用再“重复劳动”到脱发,下次打开Spellbook AI,试试这些技巧,让它从“冷冰冰的工具”变成你身边“随叫随到的法律搭子”,轻松实现“干活不累,下班准点”的小目标吧!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