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义法睿使用教程指南 通义法睿AI法律顾问怎么询问的技巧指南

通义法睿AI法律顾问怎么询问的技巧指南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通义法睿作为一款智能AI法律顾问,就像一位24小时在线的法律助手,能帮我们解答合同纠纷、劳动争议、侵权赔偿等各种法律问题,但很多人用它时总觉得“问不到点子上”,要么AI回复太笼统,要么答非所问,和AI法律顾问沟通也是门学问——问对了,它能秒变“法律专家”,帮你理清法条、分析风险;问错了,可能就成了“无效沟通”,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和大家聊聊怎么把问题“喂”给通义法睿,让它真正成为你解决法律问题的好帮手,学会这些技巧,下次咨询法律问题,你会发现AI的回答既精准又实用,就像请了位贴身律师一样靠谱。

明确问题类型:让AI懂你的“法律需求”

和通义法睿对话的第一步,是先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属于哪类法律范畴,法律领域分得细,劳动合同、民间借贷、知识产权、婚姻家庭……不同领域的法律规定千差万别,你要是一上来就问“我这事儿能赢吗”,AI大概率会回复“请提供具体案件信息”——这就像你去医院跟医生说“我不舒服”,医生也得先知道你是头疼还是肚子疼呀,我之前帮同事试过,他一开始问“我被公司辞退了,能要赔偿吗”,AI回复比较宽泛,只说了“可能涉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来我让他明确问题类型:“我在公司工作3年,没有签劳动合同,昨天被经理口头辞退,这种情况能要求公司赔偿吗?属于劳动纠纷中的违法解除吗?” 你猜怎么着?AI直接列出了《劳动合同法》第82条(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和第47条(经济补偿标准),还帮他算了大概能主张的赔偿金额,比第一次详细多了。先给问题“贴标签”,告诉AI你问的是劳动争议、合同纠纷还是侵权责任,它才能快速“调取”对应领域的法律知识,给出更精准的答案。

提供关键信息:给AI“案件拼图”

明确了问题类型,接下来就得把案件的关键信息“喂”给AI,法律问题就像一幅拼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已有证据……这些都是拼图碎片,少一块,AI就拼不出完整的“案件图像”,我见过有人问:“朋友借了钱不还,能起诉吗?” AI回复“可以起诉,但需提供借条、转账记录等证据”——这其实等于没回答到点子上,后来他补充了信息:“2023年5月,朋友王某向我借了5万元,写了借条约定2023年12月还款,有转账记录,但现在他说没钱还,我有他的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这种情况起诉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这次AI不仅列了起诉状、证据清单(借条、转账记录、身份信息),还说了管辖法院(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甚至提醒他注意诉讼时效(3年),你看,关键信息越全,AI的回答就越“落地”,就像你点外卖时得说清楚地址、口味、忌口,外卖小哥才能准确送餐;给AI提供信息时,也得把这些“法律要素”说清楚,它才能帮你把问题分析透彻。

结构化提问:给AI“清晰路线图”

有时候问题比较复杂,信息太多堆在一起,AI可能会“抓不住重点”,这时候就得学会“结构化提问”——把问题拆成小块,按逻辑顺序讲给AI听,就像给它画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让它一步步跟着你的思路走,我之前处理过一个合同纠纷,涉及到“合同解除后押金退还”和“违约金是否过高”两个问题,一开始我把所有信息揉在一起问:“我租了个商铺,签了2年合同,交了2万押金,现在租了1年想解除合同,房东说押金不退还要我付3万违约金,合同里写了‘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租金的20%作为违约金’,我觉得违约金太高了,这押金能要回来吗?违约金合理吗?” AI回复虽然提到了押金和违约金,但内容有点乱,后来我换了种方式,先讲背景:“我与房东签订商铺租赁合同,租期2年,已付押金2万,现租赁1年,因个人原因需提前解约。” 再分问题:“1. 合同未明确提前解约押金是否退还,这种情况下押金能要求退还吗?2. 合同约定‘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租金的20%作为违约金’,剩余租金10万,违约金2万,这个金额是否过高?” 这次AI分开回答了两个问题,押金部分分析了“押金性质是否为履约保证金”,违约金部分引用了《民法典》第585条关于违约金调整的规定,条理特别清楚。把复杂问题“拆零件”,按“背景+具体问题”的结构提问,AI就能像解数学题一样,一步步帮你拆解分析,避免回答“眉毛胡子一把抓”。

避免模糊表述:让AI“不走弯路”

和AI沟通时,“模糊表述”是大忌,像“可能”“大概”“有点问题”“不太合理”这类词,AI看了会犯难——“可能”是50%的可能还是80%?“有点问题”是程序问题还是实体问题?我有个朋友问AI:“我签的合同好像有点不公平,能撤销吗?” AI回复“请说明合同中具体不公平的条款”,后来他改成:“我签的加盟合同里,约定‘加盟商不得经营同类品牌’,但没约定加盟期限,且总部有权单方面调整加盟费,这种条款是否属于《民法典》中的‘显失公平’条款,能申请撤销吗?” 你看,把“有点不公平”换成“没约定加盟期限+总部单方调整加盟费”,AI马上就懂了,还引用了《民法典》第151条关于显失公平的规定,分析得明明白白。把“模糊词”换成“具体描述”,比如不说“对方违约了”,而说“对方未按合同约定在2024年3月1日前交付货物”;不说“钱要不回来”,而说“借款到期后3个月,对方仍未偿还本金5万元及利息”,这样AI才能准确“捕捉”你的核心诉求,避免在模糊的表述里“绕圈子”。

结合场景细节:让AI“身临其境”

法律问题往往和具体场景挂钩,同样的问题,场景不同,答案可能大相径庭,就像同样是“借钱不还”,借给朋友和借给公司,法律关系和处理方式就不一样,所以和通义法睿沟通时,一定要把场景细节讲清楚,让AI“身临其境”,才能给出贴合实际的建议,我之前帮一个创业者咨询“股权代持协议”,一开始他问:“我让朋友代持公司股份,签了代持协议,现在他不配合转让,怎么办?” AI回复比较常规,说了“可以依据协议起诉”,后来我让他补充场景:“我是公司实际出资人,朋友是名义股东,代持协议约定‘实际出资人有权随时要求名义股东转让股权’,现在公司准备融资,需要朋友配合把股权转到我名下,但他以‘影响公司稳定’为由拒绝,这种情况能强制他转让吗?” 这次AI不仅提到了《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实际出资人权利),还结合“公司融资”的场景,建议他“提供融资协议作为证据,证明股权变更的紧迫性”,甚至提醒他“注意代持协议是否经过其他股东同意”,你看,场景细节就像“案件的调味料”,加对了,AI的回答才能“有滋有味”,真正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通义法睿AI法律顾问怎么询问的技巧指南

验证回答准确性:给AI“二次质检”

AI虽然聪明,但毕竟是机器,偶尔也会“说错话”,所以拿到AI的回答后,别急着全信,最好做个“二次质检”——通过追问让AI“解释”它的回答,验证准确性,就像你买东西要看看保质期,AI给的法律建议也得“验验货”,我之前咨询“交通事故赔偿”,AI说“可以主张误工费,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我接着问:“如果我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收入,怎么证明‘实际减少的收入’?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AI马上补充:“可以提供近3年的收入流水、纳税证明,或者行业平均工资标准作为参考”,还提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还有一次,AI说“定金和订金不一样,定金能退,订金不能退”,我追问:“那如果是‘预付款’呢?和定金、订金有什么区别?” AI纠正说“定金具有担保性质,给付方违约不得要求返还,收受方违约需双倍返还;订金和预付款一般视为预付款,合同未履行可要求返还”,避免了我把“预付款”和“定金”搞混。多问一句“为什么”“依据是什么”,既能验证AI回答的准确性,又能帮你更深入地理解法律逻辑,简直是“一举两得”。

调整提问方式:和AI“高效沟通”

有时候AI第一次回答没达到预期,别急着放弃,试着调整提问方式——换个角度、补充信息或者细化问题,可能会有惊喜,就像和人聊天,对方没听懂,你换种说法,他可能就明白了,我之前问:“公司不给交社保,能直接辞职吗?” AI回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但我想知道具体操作步骤,就换个问法:“因公司未缴纳社保提出辞职,需要提前30天通知吗?辞职后申请经济补偿需要准备哪些证据?” AI马上给出了“无需提前30天通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和证据清单(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缴纳记录等),还有一次,我问“借条没写利息,能要利息吗?” AI说“视为没有约定利息,不能主张”,后来我补充:“但我们口头约定了月息1分,有聊天记录提到‘每月按1分息给’,这种情况能要利息吗?” AI回复就变了:“聊天记录可以作为利息约定的证据,可按口头约定主张利息,但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你看,提问就像“调频道”,一次没对准,微调一下,AI就能“接收到”你真正的需求,沟通效率瞬间拉满。

说到底,和通义法睿AI法律顾问沟通,就像和一位“需要你引导的法律助手”对话,你问得越清楚、给得越具体,它就越能帮你解决问题,记住这些技巧——明确问题类型、提供关键信息、结构化提问、避免模糊表述、结合场景细节、验证回答准确性、调整提问方式,下次再用通义法睿时,你会发现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帮你理清法律头绪、解决实际问题的“贴心顾问”,试试这些方法,让你的每一次法律咨询都“问在点子上”,用AI的智慧为你的生活和工作保驾护航吧!

通义法睿AI法律顾问怎么询问的技巧指南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