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团象学术使用教程指南 团象学术检测率功能使用指南

团象学术检测率功能使用指南

发布时间: 浏览量:211 0

团象学术是一款专为学术写作打造的检测工具,其中检测率功能就像论文的“质量安检仪”,能帮你精准扫描论文中的重复内容,让学术写作告别“撞车”烦恼,不少同学在论文定稿前总会犯愁:自己写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和别人“撞车”?学校要求的重复率能不能达标?别担心,这份超详细的使用指南会带你一步步解锁检测率功能,从注册到出报告,从解读到修改,让你轻松搞定学术检测,和“重复率焦虑”说拜拜。

团象学术平台注册与登录

想用检测率功能,第一步得先拥有一个团象学术的账号,就像开车得先有驾照一样,注册登录就是你的“学术检测驾照”,打开浏览器输入团象学术官网地址,首页右上角那个“注册”按钮特别显眼,白底色配蓝色文字,像在向你招手,点击进去后,注册界面简洁明了,需要填写的信息不多:手机号、设置密码、获取验证码,这里要注意,密码得包含数字和字母,不然系统会提示“密码强度不够”,我第一次设置纯数字密码就被打回来了,后来加了个大写字母才通过,看来平台对账号安全还挺上心。

验证码输入后点击“注册”,系统会提示“注册成功,请前往邮箱验证”,别以为这就完事了,邮箱验证这步可不能跳过,就像网购收货要验货一样,验证邮箱是为了确保账号归你所有,打开注册时填的邮箱,会收到一封来自团象学术的邮件,里面有个蓝色的“验证链接”,点击后页面跳转到“验证成功”,这时候再回到登录界面,输入手机号和密码,点击“登录”,几秒钟后就进入了平台首页,登录成功的那一刻,看着屏幕上“欢迎回来”的提示,感觉像是拿到了学术检测的“入场券”,心里踏实多了。

进入检测率功能界面

登录后首页布局很清晰,左边是功能菜单栏,右边是推荐服务,找检测率功能不用费力气,菜单栏里“学术检测”这一项下面,就藏着“检测率功能”,点击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论文“体检中心”的门,刚进入界面时,我还有点小紧张,怕操作太复杂,结果发现界面设计特别友好,中间是醒目的“上传文档”区域,下面列着检测流程说明,像个耐心的向导在旁边指路。

界面顶部有几个标签页,“新建检测”“历史记录”“帮助中心”,当前默认显示“新建检测”,正是我们需要的,右上角还有客服图标,遇到问题随时能咨询,感觉平台把用户可能遇到的困惑都提前想到了,这里要提醒一句,如果你之前用过其他功能,记得确认当前在“新建检测”标签页,别不小心点到“历史记录”里翻半天,我同桌上次就犯过这迷糊,找了半天才发现进错了页面,差点耽误提交时间。

上传待检测文档

进入新建检测界面,核心操作就是上传论文文档,中间那个“点击上传”的按钮像个蓝色的小池塘,鼠标放上去会变成手形图标,提示你可以把文件“丢”进去,支持的文档格式还挺多,Word、PDF都可以,不过要注意单个文件大小不能超过30MB,如果你的论文带很多图片导致文件太大,可以先压缩一下图片,我之前帮室友处理过一次,把图片分辨率调低后,文件从40MB降到了15MB,顺利上传成功。

上传时还有个小细节,文档名称最好别带特殊符号,像“#”“@”这些,我第一次上传时文件名里有个“&”,结果系统提示“文件名格式错误”,后来把符号去掉改成“毕业论文初稿”,一下子就传上去了,选中文档后,页面会显示上传进度条,蓝色的进度条一点点往前挪,就像给论文“排队体检”,等待的时间不算长,我那篇8000字的论文,上传大概用了2分钟,期间页面不会卡顿,还能顺便看看旁边的检测须知,上传完成后,文件名会显示在“已上传文件”列表里,旁边有个“删除”按钮,万一传错了文件,点它就能重新上传,这点设计得很贴心。

设置检测参数与提交检测

文件上传成功后,就到了设置检测参数的环节,这一步就像给论文“体检”选择项目,选对了参数才能拿到最准确的“体检报告”,参数设置区在上传区域下方,第一个是“检测范围”,下拉菜单里有“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期刊论文”等选项,得根据自己的论文类型来选,就像看病要挂对科室,选对范围检测结果才更精准,我写的是本科论文,就选了“本科毕业论文”,系统还会自动提示“该范围比对库包含高校本科论文库、知网等主流数据库”,让人心里有底。

接下来是“比对库选择”,这里可以勾选需要比对的数据库,默认是全选,包括“中文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等,如果你确定论文里没有引用某类文献,可以取消勾选,不过我建议新手还是全选,毕竟多比对一下更保险,免得漏掉重复内容,参数设置好后,点击下方的“提交检测”按钮,按钮是橙色的,特别醒目,点击后系统会弹出“确认提交”的提示框,上面写着“检测一旦开始,将消耗检测次数,是否继续?”,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检测就正式开始了,提交成功的那一刻,看着屏幕上“检测中”的动态图标,感觉像把论文交给了一位严格的老师,既期待又有点小紧张。

查看检测报告与指标解读

检测时间根据论文字数而定,我那篇8000字的论文大概等了10分钟,期间可以刷新页面看看进度,也可以去做点别的事,系统会通过短信提醒检测完成,收到“检测完成”的短信时,我赶紧回到检测率功能界面,点击“历史记录”,就能看到刚完成的检测记录,旁边有个“查看报告”按钮,点击它就像打开了论文的“体检报告”,报告页面信息量很大,但排布得很清晰,顶部是检测基本信息,包括论文标题、检测时间、总相似比,中间是详细的检测结果,下面是相似片段对比。

总相似比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复率,是整篇论文的“健康指数”,我那篇第一次检测总相似比是28%,超出了学校要求的20%,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往下滑是“段落相似比”,每个段落的重复率都标得清清楚楚,像给论文“分段体检”,哪个段落重复率高一目了然,最实用的是“相似片段对比”,系统会把论文中重复的句子标红,右边显示相似来源,包括文献标题、作者、发表时间,甚至连相似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都标出来了,简直是“火眼金睛”,想蒙混过关?不存在的!看到自己引用的那句古诗都被精准揪出来时,我直呼“绝绝子”,这检测精度真是没话说。

根据报告修改论文重复内容

拿到检测报告不是结束,而是修改的开始,就像体检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一样,修改重复内容就是给论文“治病”,看着报告里标红的句子,别慌,一步一步来,先从重复率最高的段落下手,我那篇论文第三章重复率45%,是“重灾区”,点开那个段落,发现标红的大多是文献综述部分,因为引用了太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修改这类内容不能只是简单改几个字,得换种表达方式,比如把“研究表明”改成“该学者的实验结果显示”,把长句拆成短句,或者用自己的话重新概括核心观点。

举个例子,原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方面”,标红了,我改成“医疗领域中,人工智能正发挥着多方面作用:它能辅助医生诊断疾病,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还能为普通人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这样一改,意思没变,但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修改时还要注意保留引用标注,引用的内容要加上参考文献序号,不然会被当成抄袭,改完一段就保存一段,别等到全部改完再保存,万一电脑突然死机,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我改到一半时,同桌提醒我“记得随手保存”,现在想想真是多亏了他,不然有一段改了20分钟的内容差点就没了。

二次检测与结果对比

修改完论文后,一定要进行二次检测,就像病好后要复查一样,看看修改效果如何,二次检测的操作和第一次一样,上传修改后的文档,设置好参数,提交检测,这次我心里没那么紧张了,反而有点期待,想看看自己的修改有没有效果,大概8分钟后,检测报告出来了,点开一看,总相似比从28%降到了12%,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拍桌子,这效果,YYDS!

平台还支持结果对比功能,在“历史记录”里找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检测报告,点击“对比”,就能看到两次检测的总相似比变化,以及每个段落重复率的下降幅度,看着屏幕上那个从28%到12%的箭头,感觉之前改论文熬的夜都值了,二次检测不仅能验证修改效果,还能帮你发现漏改的地方,我第二次检测就发现有个小段落忘了改,重复率还是30%,赶紧回去修改,第三次检测总相似比降到了8%,彻底达标,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检测率功能使用小贴士

用了几次检测率功能后,我总结出一些小技巧,分享给大家,让你们少走弯路,第一,论文格式要规范,检测前把页眉页脚、封面、目录这些无关内容删掉,只保留正文和参考文献,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比对,让检测结果更准确,我第一次检测时没删封面,结果封面的学校名称都被标红了,虽然不影响总相似比,但看着碍眼,第二,检测次数要合理规划,团象学术的检测次数是需要购买的,别一次上传好几个版本反复检测,先自己仔细修改,觉得差不多了再提交,节省检测次数。

第三,别过度依赖检测工具,检测率功能是辅助手段,不是“万能钥匙”,论文的核心是原创性,不能为了降重而胡乱修改,把原本通顺的句子改得前言不搭后语,那就本末倒置了,第四,遇到问题及时咨询客服,平台客服响应很快,上次我上传文档时提示“文件损坏”,联系客服后,他们教我把文档另存为PDF格式再上传,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掌握了这些小贴士,用起检测率功能来会更顺手,检测效率也会更高,让你在学术写作的路上走得更稳。

从注册登录到二次检测,团象学术检测率功能就像一位贴心的学术助手,陪你走过论文写作的最后一关,只要跟着这份指南一步步操作,你也能轻松搞定重复率问题,让论文顺利通过学校检测,学术写作贵在原创,检测工具是帮你规避风险的“安全网”,而不是偷懒的“捷径”,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到正在为论文发愁的你,祝大家都能写出原创性高、重复率达标的好论文,顺利毕业,前程似锦!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