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团象学术使用教程指南 团象学术查重检测详细设置技巧全解析

团象学术查重检测详细设置技巧全解析

发布时间: 浏览量:587 0

团象学术作为当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常用的学术查重工具,就像学术论文的“安全卫士”,能帮我们揪出论文里的重复片段,避免学术不端风险,但不少同学用它查重时,总遇到“重复率忽高忽低”“明明自己写的段落也标红”的问题,这其实是设置环节没做到位,就像给学术论文装防盗锁,锁芯没调好,防盗效果自然打折扣,今天我就把自己摸索出的团象学术查重详细设置技巧分享出来,跟着做,你也能让查重结果精准又高效,轻松拿捏学术考核的“第一道关卡”。

注册登录与账号信息完善

想用团象学术查重,第一步得有个“通行证”——注册账号,打开团象学术官网,首页就能看到“注册”按钮,用手机号或学校邮箱注册都行,我当时选的学校邮箱,填完邮箱点“获取验证码”,手机叮一声收到短信,输入验证码后设置密码,密码记得带数字和符号,像给账号装了道“双保险”,安全系数更高,注册完成后登录,系统会提示完善个人信息,包括学校、学院、专业、学历层次这些,别嫌麻烦,我试过不填专业信息,后来检测时比对库推荐都模糊不清,完善后系统直接推送了“XX大学XX专业专属比对库”,这就像给系统递上你的“学术名片”,它才能更懂你的论文需求。

账号完善后,记得绑定学校IP或通过学校认证,很多高校和团象学术有合作,认证后能免费获取检测次数,我去年就是通过学校图书馆页面进入团象学术,直接领到3次免费查重机会,省了好几百块检测费,认证步骤也简单,在“个人中心”点“学校认证”,按提示选自己的学校,有的学校需要输入学号,有的直接跳转学校统一身份认证页面,跟着操作就行,认证成功后系统会发消息通知,那一刻感觉像“捡到宝”,查重资源直接“解锁”。

进入查重检测主界面

登录账号后,首页布局清晰得像个“学术检测操作台”,左边是功能菜单,右边是常用工具区,我第一次找查重入口时有点懵,后来发现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就有“学术检测”板块,下面分“论文查重”“职称论文检测”“课题报告检测”,咱们学生选“论文查重”就行,点击进去后就是查重主界面,顶部是检测进度条,中间是文档上传区,下面是历史检测记录,左边是设置面板,所有和查重相关的操作都在这里进行,就像走进一家“论文检测工坊”,工具都给你摆好了,接下来就看怎么调参数。

如果找不到主界面,别急着退出重进,看看页面右上角有没有“我的检测”按钮,点进去就能看到所有检测相关功能,我室友之前就卡在这一步,以为系统出bug,后来发现是自己没注意到隐藏菜单,所以操作时多留意页面布局,熟悉后下次登录就能“秒进”检测界面,节省不少时间。

选择合适的检测版本

团象学术的检测版本分得很细,就像商场里的鞋子分尺码,选对版本查重结果才靠谱,我见过同学用“期刊论文版”查本科毕业论文,结果重复率飙到30%,急得团团转,后来换成“本科毕业论文版”,重复率直接降到15%,这就是版本选错闹的笑话,团象学术的检测版本主要有本科版、硕博版、期刊版、职称版,咱们学生常用的是前两种,本科论文就选“本科毕业论文检测版本”,它的比对库侧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和基础学术文献;硕博论文选“硕博毕业论文检测版本”,比对库会加入更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高端学术期刊,检测标准也更严格,就像给论文选对“体检套餐”,本科生没必要做“全身CT”,硕士生也不能只做“基础体检”,匹配才是王道。

怎么判断自己该选哪个版本?看论文题目和学校要求,如果学校明确说“用团象本科版检测”,那就照做;如果没说,本科论文默认选本科版,别想着“用更高级的版本查得更严,提前适应”,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之前帮学妹查重,她本科论文非要用硕博版,结果参考文献里的好多基础概念都被标红,说“与博士论文片段相似”,其实本科版根本不会把这些纳入检测范围,白折腾半天,所以选版本时别“好高骛远”,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规范上传文档格式与命名

文档上传是查重的“第一道关口”,格式不对,后面设置再精细也白搭,团象学术支持的格式有doc、docx、pdf,我试过传wps格式的文档,系统直接提示“文件格式错误,请上传支持的格式”,白浪费5分钟,所以上传前先检查格式,用Word保存成docx格式最稳妥,兼容性最好,文档命名也有讲究,别用“论文.docx”“终稿.pdf”这种模糊的名字,我推荐用“学校-学院-姓名-论文题目-版本号”的格式,XX大学-文学院-张三-论鲁迅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定稿2”,这样上传后在历史记录里一眼就能找到,像给论文贴了张“清晰的标签”,管理起来特别方便。

上传时还有个小细节,文档里别放太多无关内容,比如草稿笔记、修改痕迹,这些都会被计入检测字数,导致检测时间变长,我之前传了一份带20页修改批注的文档,结果检测用了40分钟,后来删掉批注重传,15分钟就搞定了,文档大小别超过系统限制,一般是30M以内,超过的话可以分章节上传,不过本科论文通常都在10M左右,正常上传没问题,点击“选择文件”后,页面会显示上传进度条,等进度条走完,文档名出现在上传区,就说明上传成功了,这时候别急着点下一步,先检查文件名和格式,确认无误再继续。

精准选择检测版本与细分领域

选对大的检测版本后,还有个“细分领域”设置,这个很多人容易忽略,其实它就像给论文检测装了个“精准导航”,能帮你锁定最相关的比对范围,比如我写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选了“本科毕业论文版”后,下面会弹出“细分领域”下拉框,里面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等选项,我选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统立刻提示“已匹配XX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核心比对库”,后来检测报告里果然把我引用的几篇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都精准标出来了,要是选错细分领域,比如选了“外国文学”,可能就会漏掉本专业的重要比对文献,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不同学历层次的细分领域设置也不一样,硕博论文的细分领域更细致,甚至会分到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下面还有“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我帮学长查过一篇唐宋文学的博士论文,他选了“唐宋文学”细分领域后,检测报告里连某篇唐代文学研究的会议论文都比对出来了,而之前选“中国古代文学”大领域时,这篇会议论文根本没被检测到,所以说,细分领域设置得越精准,检测的“雷达”就扫得越仔细,重复片段就越难“漏网”。

设置检测范围:该查的查,不该查的别碰

上传文档后,来到“检测范围”设置界面,这里就像给论文做“CT扫描”,你得告诉系统哪些部位需要扫描,哪些部位不用,一般论文包含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这几个部分,团象学术会默认勾选““正文”“致谢”,其他部分需要手动勾选,这里有个关键技巧:参考文献如果格式正确,一定要取消勾选,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排除参考文献部分,我之前帮同学查重,他没取消勾选参考文献,结果参考文献部分标红了一大片,重复率直接飙到25%,后来取消勾选,重复率降到8%,因为系统会自动比对参考文献格式,正确的参考文献不会计入重复率。

目录和附录要不要检测?目录如果是自动生成的,格式规范,也可以取消勾选,系统同样会识别;如果是手动输入的目录,最好勾选检测,因为手动目录可能和其他论文的目录结构重复,附录部分如果是代码、问卷、原始数据这些,一般不需要检测,取消勾选能节省检测时间和字数,我写论文时附录里放了20页调查问卷数据,取消勾选后,检测字数从3万字降到2.5万字,检测时间也缩短了10分钟,还有个特殊情况,摘要分为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如果你是中文论文,英文摘要建议勾选检测,因为很多英文摘要可能会和已发表的英文文献重复;如果是英文论文,中文摘要就可以取消勾选,检测范围设置的核心就是“该查的精准查,不该查的坚决排除”,这样才能让重复率反映真实情况。

自定义比对库的选择策略

比对库是查重的“弹药库”,里面的资源越相关,检测结果就越准确,团象学术的比对库分系统默认库和自定义库,系统默认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这些是基础比对库,必须勾选,自定义库则是根据你的论文类型和研究方向选择,比如写文献综述,需要勾选“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报纸文章数据库”;写实验性论文,要勾选“专利全文数据库”“科技报告数据库”,我写的是文学论文,所以勾选了“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里面有很多文学评论文章)和“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结果检测时把我引用的一篇报纸文学评论精准标红了,而之前没勾选这个库时,这部分根本没被检测出来。

还有个“自建比对库”功能,如果你参考了很多本校学长学姐的论文,或者导师的未发表手稿,可以把这些文档上传到自建比对库,检测时勾选,就能和这些特定文献进行比对,我导师给了我两篇他的未刊稿,我上传到自建比对库后勾选检测,结果发现有一段观点和导师的手稿重复了,及时修改后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不过自建比对库最多上传10篇文档,每篇不超过10M,所以要选最重要的文献上传,选择比对库时别贪多,不是勾选越多越好,勾选无关的比对库会增加检测时间,还可能引入不必要的重复片段,比如写文学论文勾选“医学期刊数据库”,就完全没必要。

设置格式要求与特殊内容处理

论文格式就像给论文穿的“衣服”,衣服不合身,检测时就容易“卡壳”,团象学术会识别规范的格式,所以设置格式要求很重要,首先是目录,必须用Word的“引用-目录”功能自动生成,手动输入的目录系统无法识别,会被当成正文检测,导致标红,我室友之前手动输目录,结果目录部分重复率10%,后来用自动生成目录,标红立刻消失了,其次是图表和公式,图表标题要规范,图1-1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表2-2 不同学历用户阅读偏好对比”,公式要用公式编辑器输入,系统会自动识别图表和公式,一般不会计入文本重复率,但如果图表标题和公式编号不规范,就可能被标红。

比如代码、外语原文、古文字,也需要单独设置,如果论文里有代码片段,可以在“特殊内容处理”里勾选“代码不参与检测”;如果有大段外语原文引用,勾选“外语原文单独检测”,系统会用专门的外语比对库进行检测;古文字部分如果是引用的古籍原文,勾选“古籍文献排除”,因为古籍文献重复率普遍较高,排除后更能反映论文的原创性,我写论文时引用了一段《红楼梦》原文,勾选“古籍文献排除”后,这段引用就没被标红,重复率降低了3%,页眉页脚、页码这些格式内容,系统会自动排除,不用额外设置,所以只要保证正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其他格式内容基本不用操心。

启动检测与实时进度查看

所有设置都搞定后,就到了“启动检测”这一步,这就像给排队体检的论文“喊号”,接下来就等系统“开工”了,点击“开始检测”按钮后,页面会跳转到检测进度页,顶部有个蓝色的进度条,下面显示“检测中,请耐心等待...”,进度条会从0%慢慢涨到100%,这时候千万别着急关闭页面,我之前有次检测到50%时不小心关了页面,结果重新登录后发现检测失败,只能重新上传设置,多等了半小时,血的教训啊!如果检测时间超过20分钟还没完成,别担心,可能是当前检测人数较多,系统排队中,你可以刷新页面看看进度,只要进度条在动,就说明检测正常进行。

检测过程中,页面会显示预计剩余时间,预计剩余10分钟”,这个时间仅供参考,实际可能快也可能慢,取决于论文字数和系统负载,我那篇3万字的论文,检测用了18分钟,而同学那篇5万字的硕士论文,用了35分钟,检测完成后,系统会发消息通知,页面也会自动跳转到检测报告页面,这时候就能看到总文字复制比、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等关键数据了,如果没收到通知,也可以在“历史检测记录”里找到刚完成的检测报告,点击“查看报告”就能打开。

查看检测报告与重点指标解读

检测报告就像论文的“体检报告”,里面的数据和标红片段是我们修改的关键依据,打开报告后,首先看“总文字复制比”,这是最直观的重复率数据,学校通常看这个指标,然后看“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这个指标排除了规范引用的部分,更能反映论文的原创性,如果总文字复制比高,但去除引用后很低,说明引用格式规范,问题不大,还有个“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如果你之前发表过相关论文,这个指标能排除自己的已发表内容,避免自引重复,我师兄之前发表过一篇期刊论文,这次硕士论文引用了其中3000字,总文字复制比22%,去除本人已发表后降到15%,顺利通过了学校要求。

报告里的标红、标黄、标绿片段也要重点看,标红是重度相似(通常超过70%相似),标黄是轻度相似(30%-70%相似),标绿是引用规范或原创内容,我会先看标红片段,这些是必须修改的,比如我论文里有段“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描述,标红了,点开相似来源一看,是和一篇2022年的硕士论文重复了,我就把那段话的句式重新组织,换了几个同义词,再查重就变成标绿了,标黄片段如果字数不多,可以不用大改,微调语序就行;如果标黄片段太长,最好还是修改一下,避免整体重复率过高,报告右侧还有“相似文献来源”,点击可以查看相似文献的标题、作者、发表时间,方便我们找到重复来源,针对性修改。

根据报告调整设置与二次检测

第一次检测后,如果重复率没达标,别慌,根据报告调整设置后二次检测,效果会更好,比如报告里发现很多本专业学长的论文重复,但第一次没勾选“本校学位论文比对库”,那二次检测时就一定要勾选这个库,让系统重点比对本校论文;如果标红片段大多是网络资源,那就勾选“网络资源比对库”,把“知乎”“百度文库”这些平台的资源也纳入比对范围,我第一次检测时没勾选“会议论文比对库”,结果报告里漏掉了一篇重要的会议论文重复,二次检测勾选后,那段重复就被精准标出来了,修改后重复率从18%降到12%。

调整设置时还要注意“检测范围”和“格式要求”,如果第一次检测时参考文献标红了,二次检测前先检查参考文献格式,确保作者、年份、标题、期刊等信息齐全,格式规范,然后取消勾选参考文献检测;如果目录标红,用自动生成目录后重新上传,二次检测的文档最好是修改后的版本,文件名可以加上“修改稿”,XX大学-张三-论文题目-修改稿1”,和第一次检测的文档区分开,我一般会把每次检测的报告都下载保存,对比不同版本的重复率变化,这样能清晰看到修改效果,就像给论文的“健康状况”做了个“动态记录”,心里更有底。

实用技巧总结与避坑指南

最后总结几个超实用的设置技巧,帮你避开查重路上的“坑”,第一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