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esemble.ai使用教程指南 用resemble.ai写歌的详细教程

用resemble.ai写歌的详细教程

发布时间: 浏览量:9 0

在数字音乐创作的浪潮里,resemble.ai就像一位藏在屏幕后的音乐魔法师,无论你是否识谱、会不会乐器,只要跟着这篇教程一步步操作,就能让脑海里的旋律和故事变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很多人觉得写歌是专业音乐人专属的技能,其实现在有了AI工具的帮忙,普通人也能解锁“音乐创作自由”,我会把自己从注册到生成第一首原创歌曲的全过程拆解开来,带你体验用AI写歌的乐趣,最后你也能骄傲地说“这歌是我用AI做的,好听吧”。

注册与登录resemble.ai——推开音乐创作的大门

第一次听说resemble.ai时,我以为注册会像填高考志愿那样复杂,结果点开官网首页,大大的“Sign Up”按钮像在朝我招手,点击后选择“个人账号”,输入邮箱和密码,这里要注意密码得包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就像给音乐创作加了把安全锁,验证邮箱时,我盯着收件箱刷新,不到10秒就收到了确认邮件,点击链接的瞬间,页面“嗖”地一下跳转到登录后的主界面,整个过程比泡一杯速溶咖啡还快,登录成功后,系统会弹出一个欢迎引导框,像热情的服务员递来菜单,上面写着“新手推荐先看3分钟教程”,跟着引导点击几个按钮,很快就对平台有了初步印象。

登录后的首页设计很贴心,左侧是功能导航栏,中间是“开始创作”的醒目标识,右侧还躺着我之前用游客身份试玩时生成的半成品——当时随便输入了几句“今天天气好”,AI居然给配了段轻快的旋律,现在看着那个草稿,突然觉得“这不得把它完善成一首完整的歌?”,点击右上角的头像,能看到账号设置、会员信息和帮助中心,如果你是第一次用,建议先在“账号设置”里完善个人资料,尤其是昵称,之后生成的歌曲会显示创作者名字,取个好听的名字,就像给你的音乐作品盖了个专属印章。

熟悉resemble.ai界面——你的音乐工作台长这样

刚进入创作界面时,我像走进了一间刚装修好的音乐工作室,每个区域都分工明确,却又彼此呼应,顶部导航栏像工作室的吊灯,照亮了四个核心功能:“创作中心”“素材库”“历史记录”和“社区广场”,点击“创作中心”就像走到工作台前,所有创作工具都整齐排列;“素材库”则像个音乐超市,里面按风格分类着各种伴奏、音效和语音模型,流行、摇滚、古风、电子……每种风格都有试听片段,我当时点进“古风”分类,一段古筝和笛子的合奏突然响起,差点跟着哼起来。

中间的创作面板是整个界面的“C位”,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输入区”,下面是“预览区”,输入区又分“歌词框”和“提示框”,就像一张五线谱,左边写歌词,右边写创作要求,预览区则像个迷你播放器,有进度条、播放/暂停按钮,还有一个“魔法按钮”——生成歌曲后,点击这里的“循环播放”,就能反复听副歌部分找感觉,右侧边栏是“参数调节区”,像调音台的旋钮,能调整语速、音调、伴奏音量,甚至还能选择“情感浓度”,从“冷静”到“热情”分了10个档位,我试着把“热情”拉满,AI生成的歌声瞬间像打了鸡血,连尾音都带着颤音,逗得我笑出了声。

选择合适的语音模型——给歌曲找个“主唱”

如果说歌词是歌曲的灵魂,那语音模型就是给灵魂安上的声音,在resemble.ai里,语音模型库像个星光熠熠的歌手选拔现场,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人设”,点击“语音模型”下拉框,会看到“清甜女声”“低沉男声”“少年音”“御姐音”等标签,后面还跟着“流行”“民谣”“摇滚”等风格标注,我第一次写歌想走“校园青春”路线,先试了“少年音-流行”,听预览时觉得像刚睡醒的男生在哼歌,有点慵懒;换“清甜女声-民谣”后,声音像加了蜂蜜的柠檬水,清爽又带点甜,瞬间击中了我——这不就是我想象中“夏天的歌”该有的声音吗?

选模型时别着急下定论,每个模型旁边都有“试听demo”按钮,点击就能听到一段预设的歌词演唱,晚风轻拂过窗台,星星掉进大海”,通过这段小样能直观感受到音色、音域和情感表达,我当时把“清甜女声”“元气少女音”“温柔男声”都试听了一遍,发现“清甜女声”在转音处理上特别自然,唱到“啦啦啦”的副歌时,像小鸟在枝头跳跃,灵动又活泼,选定后记得点击模型卡片右上角的“收藏”,这样下次创作时就能在“我的收藏”里快速找到,不用再翻半天列表,这点对经常换风格写歌的人来说简直是“懒人福音”。

输入歌词与旋律提示——告诉AI你想要的“故事”

歌词框就像一本空白的日记本,你可以把藏在心里的话、看到的风景、经历的小事都写进去,我第一次写歌词时,想起上周和朋友在操场散步的场景,就随手敲下:“跑道上的影子被拉长,蝉鸣在耳边轻轻晃,你说未来像颗糖,含在嘴里慢慢尝”,输入时发现换行很重要,每两行换一次行,AI会自动识别为主歌、副歌或桥段,比如前四行我按“主歌1”的节奏换行,后面副歌部分用“啦啦啦~风在唱~”这样的短句,AI生成时果然把副歌的节奏放慢,突出了“啦啦啦”的传唱感。

提示框是和AI沟通的“暗号本”,写得越具体,AI越能get到你的点,提示内容可以包括音乐风格、参考歌手、情绪氛围,甚至具体的节奏要求,我在提示框里写:“风格参考《小跳蛙》的轻快节奏,情绪是‘开心到想蹦跳’,主歌部分像说故事,副歌要有‘一起合唱’的感觉”,写完点击“分析提示”,系统会弹出一个小窗口,显示“已识别:儿童流行、欢快节奏、叙事性主歌”,那一刻觉得AI像个贴心的助理,连我没明说的“叙事感”都捕捉到了,后来生成时,副歌真的加了和声,像一群小朋友在合唱,听着就想跟着拍手,朋友路过我工位时忍不住问:“你在放什么歌?好洗脑!”我得意地说:“这是我写的,泰裤辣!”

如果没灵感写歌词,也可以用“AI辅助写词”功能,在歌词框输入几个关键词,夏天、冰淇淋、单车”,点击旁边的“魔法棒”图标,AI会自动生成几段歌词供你选择,我试过输入“雨天、咖啡、旧书”,AI给出的“雨打窗台滴答响,咖啡冒着热气烫,旧书里夹着的花瓣,是去年春天的印章”,瞬间让我想起了某个周末的午后,这种“AI懂我”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生成你的第一首歌——见证“AI魔法”的时刻

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生成歌曲”环节,点击创作面板底部那个蓝色的“生成歌曲”按钮,按钮会变成一个旋转的进度圈,旁边跳出一行小字:“音乐魔法师正在施展魔法,预计1分钟~”,我盯着进度条从0%慢慢爬到100%,像等待考试成绩公布一样紧张,耳朵却不由自主地凑近扬声器——背景里隐约传来钢琴和吉他的和弦声,像是AI在悄悄搭建歌曲的骨架。

进度条走到100%的瞬间,预览区突然响起了歌声:“跑道上的影子被拉长,蝉鸣在耳边轻轻晃……”清甜的女声配上轻快的吉他伴奏,副歌部分的“啦啦啦”像风铃在风中摇摆,连我没写进歌词的“脚步声”都被AI用鼓点巧妙地加了进去,我当时直接愣住了,这和我脑海里想象的画面几乎一模一样!更绝的是,唱到“你说未来像颗糖”时,AI还加了个小小的气音,像是真的有人在笑着说话,那一刻我忍不住拍了下桌子:“绝绝子!这AI是懂细节的!”

生成后别急着庆祝,先完整听一遍,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我第一次生成的歌曲前奏有10秒,觉得有点拖沓;副歌部分的伴奏音量盖过了人声,听不清歌词,这时候点击“重新生成”,回到提示框补充:“前奏缩短至5秒,伴奏音量降低20%”,再点击生成,第二次的版本就像被打磨过的宝石,瑕疵不见了,只剩下满满的惊喜,如果你对某个片段特别满意,还可以点击预览区的“收藏片段”,把这段旋律或歌词存到“灵感库”,以后写歌说不定能用上。

编辑与调整——给歌曲“化妆”

生成的初稿就像刚出炉的蛋糕,虽然好吃,但稍微装饰一下会更诱人,resemble.ai的编辑功能就像一套专业的“音乐化妆工具”,让你能亲手给歌曲“修修容”,点击预览区下方的“编辑”按钮,界面会切换到编辑模式,左边是波形图,像歌曲的“心电图”,高低起伏的线条对应着声音的强弱;右边是工具栏,有裁剪、音量调节、音效添加等按钮,简单得像用手机修图。

我最常用的是“裁剪工具”,把波形图上多余的前奏和尾奏剪掉,第一次生成的歌曲尾奏有8秒的钢琴延音,我觉得有点拖沓,用鼠标拖动波形图两端的裁剪线,把尾奏缩到3秒,瞬间利落了不少。“音量调节”也很实用,人声和伴奏的平衡就靠它——把“人声音量”滑块往右拉一点,歌声会更突出;往左拉,伴奏会更抢镜,我试过把“情感浓度”从“中等”调到“高”,原本平稳的歌声突然多了几分起伏,唱到“你说未来像颗糖”时,声音里带着笑意,像真的在回忆开心的事,这种细微的变化让歌曲一下子有了“灵魂”。

音效库是隐藏的“加分项”,里面有各种环境音和乐器采样,海浪声”“掌声”“小提琴solo”,我在主歌开头加了3秒的“微风音效”,呼啦啦的风声像故事的序章,把听众一下子拉进“夏天的操场”场景里;副歌结束后加了2秒的“吉他滑音”,像给歌曲画了个俏皮的句号,编辑完点击“保存修改”,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新的版本,旧版本则被存进“历史记录”,万一改坏了还能随时找回,这点特别让人安心。

导出与分享——让你的歌被更多人听见

当歌曲调整到满意的状态,就可以把它“打包带走”了,点击创作界面右上角的“导出”按钮,会弹出格式选择框,MP3和WAV两种格式任你挑——MP3体积小,适合分享到社交平台;WAV音质高,适合保存到本地慢慢听,我一般选MP3,毕竟现在大家都是用手机听歌,音质足够清晰,文件大小也只有5MB左右,发微信给朋友秒传。

导出时记得勾选“高清音质”和“添加封面”,封面可以用系统自带的模板,也能上传自己的照片,我用手机拍的操场照片做封面,上面加了歌曲名“夏夜晚风”,导出后一看,整个文件像个精致的音乐礼盒,连文件名都是“夏夜晚风-20240615-resemble.ai”,日期和平台标识清清楚楚,方便以后整理,导出完成后,系统会提示“分享到社区”或“复制链接”,我把链接发到闺蜜群,不到5分钟就收到了99+的消息,有人说“这旋律我已经会哼了”,有人问“什么时候出下一首,我要当你的头号粉丝”,那种被认可的感觉,比吃到好吃的冰淇淋还甜。

如果你想让更多人听到,还可以点击“分享到社区”,把歌曲发布到resemble.ai的官方社区广场,广场上有很多音乐爱好者,他们会给你的歌曲点赞、评论,甚至有人会用你的歌进行二次创作,我之前发布的《夏夜晚风》被一个网友用钢琴重新弹奏,还@了我,看着自己写的歌以另一种形式被演绎,突然觉得音乐创作真的很奇妙——AI是工具,但连接人与人的,永远是藏在旋律里的情感。

进阶技巧——让你的歌曲“更有灵魂”

掌握了基础操作后,试试这些进阶技巧,能让你的歌曲从“好听”变成“让人记住”,第一个技巧是“导入外部旋律”,如果你会哼旋律但不会记谱,用手机录一段哼唱音频,点击“导入旋律”按钮上传,AI会自动识别旋律并生成对应的和弦,比对着歌词空想旋律靠谱多了,我试过用这种方法把小时候奶奶哼的摇篮曲“翻译”成歌曲,生成后发给妈妈,她听完直接红了眼眶,说“这就是奶奶以前哄你睡觉的调子啊”。

第二个技巧是“调整AI创作自由度”,在提示框里加入“创作自由度:高/中/低”,高自由度让AI大胆发挥,可能会有惊喜的旋律变化;低自由度则更贴合你的提示,适合想严格控制风格的创作,我写一首“复古disco”风格的歌时,把自由度调到“高”,AI居然在副歌里加了一段萨克斯独奏,像突然打开了时光机,把人拉回80年代的舞厅,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惊喜,是创作中最有趣的部分。

第三个技巧是“利用历史记录迭代”,每次修改后的版本都会保存在“历史记录”里,点击就能回看修改轨迹,我写《雨天咖啡》时,前前后后改了5版,从最初的“悲伤民谣”到最后的“治愈流行”,翻看历史记录能清晰看到每版的歌词变化和参数调整,这种“创作日记”不仅能帮你复盘,还能在没灵感时翻出来找找感觉,有次我卡壳了,翻到3个月前的草稿,发现当时写的“乌云偷走了阳光,咖啡却暖了心房”,突然来了灵感,顺着这个思路写出了新的副歌,这种“旧灵感救急”的感觉,就像在衣柜里翻到去年没穿的衣服,居然还是那么合身。

用resemble.ai写歌的过程,就像和AI一起玩一场音乐游戏,你负责提供灵感和故事,AI负责把它们变成跳动的音符,从一开始的“我能行吗”,到最后听到自己的歌在耳机里响起,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别担心自己没基础,AI已经帮你把复杂的编曲、和声、混音都简化成了点击和输入,你要做的,只是把心里的话变成歌词,把脑海里的画面告诉AI,现在打开resemble.ai,开始你的第一首歌创作吧——毕竟,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首没唱出来的歌,现在是时候让它被听见了。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