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notes AI生成乡村民谣的设置教程
Voicenotes AI就像一个揣着木吉他的乡村音乐老匠人,蹲在你手机里的应用文件夹里,它不用你背和弦走向,也不用你熬夜改歌词,哪怕你五音不全到能吓跑田埂上的麻雀,跟着这篇教程走,照样能让AI帮你捣鼓出一首带着泥土香的乡村民谣,别再说“写歌是专业人士的活儿”,今天咱们就把“不会音乐”的标签撕了,半小时后,你的朋友圈就能晒出原创民谣——毕竟这年头,谁还没点“村味”才艺呢?
下载安装Voicenotes AI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不管你用的是苹果还是安卓,在搜索栏里敲“Voicenotes AI”就行,这时候屏幕上会跳出个黄底黑字的图标,画着个戴着草帽的麦克风,活像村口广播站的老喇叭,点击“下载”,它就开始在后台“咕嘟咕嘟”跑流量,进度条爬得比老黄牛犁地还稳当,等它显示“安装”,点一下,几秒钟后手机桌面就多了个新图标,像刚从菜地里摘回来的西红柿,新鲜得很,我第一次装的时候,还以为要等个三五分钟,结果比泡杯速溶咖啡还快,手机“叮”一声,它就安安静静躺在那儿了。
注册登录账号
点开刚装好的Voicenotes AI,首页会蹦出个登录框,跟村口大爷查身份似的,得先“验明正身”,你可以用手机号注册,输入号码后点“获取验证码”,这时候短信就像村里的邮递员,骑着二八大杠“嗖”一下就到了,把6位数字填进去,再设个密码——不用搞得多复杂,像“玉米123”“稻田456”这种好记的就行,登录成功的瞬间,界面会“唰”地一下展开,背景是片金灿灿的麦田,连按钮都设计成了木吉他的形状,看得人心里直痒痒,恨不得立马就上手试试,我当时用微信一键登录,全程没超过30秒,比去村委会开证明还方便。
进入音乐创作界面
登录后首页有好几个按钮,什么“我的作品”“热门模板”“创作学院”,别管那些,直接点最中间那个最大的“+创作音乐”,像推开了谷仓的大门,里面全是等着你的音乐工具,界面上方是风格选择栏,左边是参数调节区,底下是个红色的“生成”按钮,像老灶台上的点火开关,按下去就能“生火做饭”,顶部还有个小喇叭图标,点一下能切换背景音效,我选了“麦田风声”,耳机里立马传来“沙沙沙”的声音,跟站在麦浪里似的,灵感“噌噌”往上冒,记得第一次进这个界面,我还在研究那些按钮是干嘛的,结果手指不小心划到风格栏,界面立马变了样,吓得我还以为按错了,后来才发现这软件比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还贴心,误操作了也能随便退回。
选择乡村民谣风格模板
在风格选择栏里往左滑,能看到“流行”“摇滚”“电子”一堆选项,咱们直接找到“乡村民谣”,这选项图标设计得特逗,画着把木吉他靠在干草堆上,旁边还卧着只打盹的小狗,点它一下,界面会“叮”一声,像捡到了田埂上的野草莓,屏幕上立马跳出一行字:“已加载乡村民谣专属模板”,这时候你再看参数区,乐器列表里已经自动填好了木吉他、口琴、班卓琴,连节奏都默认是“中速”,跟老农民种地似的,不慌不忙刚刚好,我试过点其他风格,电子”,界面瞬间变成冷冰冰的蓝色,乐器全是合成器,听着就像城里的迪厅,哪有乡村民谣这股子“土味”亲切——毕竟咱们要的是“稻田里的歌”,不是“酒吧里的曲”。
设置乡村民谣核心参数
风格选好后,就得调参数了,这步就像给菜调味,盐多盐少直接影响味道,先说“节奏速度”,乡村民谣讲究“不赶趟”,选“中速”就行,数值调到75-85之间,跟老牛拉犁的步频差不多,太快了像赶集跑断腿,太慢了又像冬天冻僵的蛇,提不起劲儿,然后是“调式”,得选“大调”,听着就像晒谷场上的大太阳,亮堂堂的;要是选了小调,那调子就跟下雨天的柴火垛,闷乎乎的没精神,乐器配比得注意,木吉他占60%当主角,就像村里的主心骨;口琴20%负责点缀,像远处山坡上的放羊娃喊山;班卓琴15%打节奏,活像村口敲铜锣的大爷;再留5%给轻微的手鼓,打拍子跟走路踩在石板路上似的,“哒哒哒”有劲儿,我第一次调的时候把班卓琴设成了40%,结果生成的旋律跟拖拉机进村似的,吵得人脑壳疼,后来把数值降下来,立马就“清爽”了——可见参数这东西,得多试几次才知道啥味儿对。
输入创作灵感提示
参数调好后,中间会有个“灵感提示框”,这可是写民谣的“灵魂”,你得告诉AI你想唱啥,别写那些“我爱你”“你爱我”的空话,得接地气,像“奶奶的蒲扇摇落了星星”“爷爷的烟袋锅里有故事”“晒谷场的稻草人披着旧蓑衣”这种带画面的句子,我上次写“村口老井的轱辘转着童年,井台上的青苔记着夏天”,AI直接给我配了段旋律,听着就像“挖呀挖呀挖”里那种带着稚气的调子,朴实又抓耳,你要是没头绪,就想想老家的场景:稻田、老槐树、赶鸭子的小孩、傍晚的炊烟……把这些词堆进去,AI就像个会读心的村支书,你说东它绝不往西,准能把你的碎碎念酿成带方言味儿的歌词,提示框底下有个“字数建议”,别超过50字,太多了AI记不住,跟给小孩讲故事似的,太长了他就走神。
生成并预览民谣片段
所有设置都弄好,就该点底部那个红色的“生成”按钮了,按下去的瞬间,按钮会变成个转圈的小音符,像个着急干活的小松鼠,在屏幕上跑来跑去,这时候你千万别退出APP,就像蒸馒头不能掀锅盖,一退出就得重来,生成过程大概1分钟,足够你去院子里摘个西红柿吃,等它“叮”一声,界面会跳出个“预览”按钮,戴上耳机点一下,木吉他的声音会先飘出来,像赤脚踩在麦田里,沙沙的;接着口琴一吹,调子就像雨后的彩虹,弯弯的挂在天上;班卓琴“叮叮咚咚”,活像田埂上蹦跶的蚂蚱,我第一次预览时,本来没抱太大期望,结果旋律一出来,我家猫都从沙发上竖起了耳朵,跟着调子“喵喵”叫——连动物都觉得好听,这歌差不了!
调整细节优化作品
预览的时候要是觉得哪儿不对劲,别慌,AI允许你“返工”,比如我上次觉得口琴声音太亮,像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就回到参数区把口琴音量从20%调到15%,这下它就像个安静的小姑娘,躲在木吉他后面哼调子,人声部分可以选“民谣男声”或“民谣女声”,男声像邻居家会弹吉他的二哥,声音带点沙哑;女声像村头小卖部的姑娘,调子甜丝丝的,要是觉得旋律太平,还能点“随机换段”,AI会重新给你编一段,像换了块新的菜畦,种出来的“菜”味道又不一样,我调了三次才满意,每次改完都觉得“嗯,这下有内味儿了”,就像给玉米地除草,多薅掉几根杂草,收成看着就舒服。
导出保存完成创作
所有细节都调好了,就该把“劳动成果”收起来了,点右上角的“导出”按钮,会跳出格式选项,选MP3就行,占内存小,发朋友圈、传微信都方便,然后选保存路径,手机“音乐”文件夹或者“Voicenotes”专属文件夹都行,就像把刚蒸好的馒头装进竹篮,热乎乎的能随时拿出来吃,导出的时候进度条会再跑一遍,比生成时快多了,大概10秒钟就完事,等它显示“导出成功”,你打开音乐播放器,这首民谣就躺在那儿,像刚从地里摘回来的南瓜,圆滚滚、沉甸甸的,我上次导出后立马发给我妈,她听完说“这调子比村口大喇叭放的还顺耳”,把我乐的,感觉自己比村里的文艺骨干还牛——毕竟这年头,能拿出原创民谣当“显眼包”,也是种本事啊!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