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出来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要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先得从内容连贯性和情感表达这两个基础点入手,你想啊,真人写东西就像聊天,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偶尔卡壳但整体有个“心路历程”;AI写的呢,更像用积木搭房子,表面看方方正正,凑近了却发现有些积木根本没咬合,比如我前几天看到一篇“个人游记”,开头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外婆家的老槐树底下玩”,后面突然跳到“老槐树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中间既没说外婆家在哪儿,也没提老槐树下具体玩了啥,就像突然从回忆切换到了百科词条,这种逻辑断层就是AI的常见毛病。
再说说情感表达,真人写东西,喜怒哀乐都带着“人味儿”,哪怕是写说明文,也可能忍不住加句“这个步骤超烦,但做完超有成就感”;AI呢,就像戴着面具表演,你让它写开心,它会堆砌“喜悦”“兴奋”“雀跃”这些词,但读起来像在念词表,比如写“吃到妈妈做的红烧肉”,真人可能会说“肥而不腻,酱汁裹着米饭,一口下去暖到心里,想起小时候妈妈总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AI可能写成“品尝母亲烹制的红烧肉,肉质鲜嫩,酱汁浓郁,令人感到十分满足”——你看,少了那个“暖到心里”的具体感受,也少了妈妈的那句话,就像画龙没点睛,空有框架没有魂。
还有个小细节,真人写东西偶尔会有“口语化的小失误”,我昨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哦对了还有牛奶”,那个“哦对了”就是活生生的人味儿;AI写出来的句子往往过于“完美”,每个逗号都像用尺子量过,整整齐齐却少了点烟火气,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不会句句都主谓宾齐全,偶尔蹦个“然后呢”“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些“不完美”恰恰是真实的证明。

再举个例子,我之前看到一篇“宠物日记”,说是记录自家猫咪的日常,真人写的话,可能会说“我家猫今天把我新买的耳机线咬断了,气得我想揍它,结果它蹭蹭我的手,还把尾巴缠在我胳膊上,瞬间就心软了”——这里有具体的事件(咬耳机线)、情绪变化(生气到心软)、猫咪的动作(蹭手、缠尾巴);AI写的呢,可能是“今日家中猫咪表现活跃,对耳机线产生兴趣,进行啃咬行为,随后与主人互动,表现出亲昵姿态”,你看,全是客观描述,没有“气得想揍它”这种真实的情绪爆发,也没有“尾巴缠胳膊”这种画面感细节,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猫,能看到动作却感受不到温度。
还有“观点的独特性”,真人写文章,观点可能偏激,可能犹豫,可能前后矛盾,但这都是“真实思考”的痕迹;AI写的观点往往“四平八稳”,永远说“....”,像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比如写“该不该熬夜”,真人可能说“我觉得偶尔熬夜赶项目可以,但长期熬夜真的掉头发”,AI可能写成“熬夜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同时在特定情况下也存在必要性,需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这种“正确的废话”就是AI的典型特征,因为它不敢有“个人立场”,怕说错话,只能当个“和事佬”。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从语言风格和用词模式里也能揪出AI的小尾巴,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文章读起来像机器人在念稿子?不是说它不通顺,而是句式太“规整”,规整到有点刻意,比如写一段话,AI可能总用相似的结构,或者每句都差不多长,像排队列似的,我见过一篇AI写的“学习方法分享”,每段开头都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第二步是...”,活活写成了操作手册,哪有真人分享经验时这么刻板?
用词的“模式化”也很明显,AI有自己的“高频词库”,比如写积极内容必用“赋能”“价值”“突破”,写负面必用“挑战”“困境”“瓶颈”,就像学生写作文总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分析过一篇AI写的“职场感悟”,短短800字里用了12次“赋能”,3次“闭环”,2次“抓手”,读得我头都大了,心想“这到底是感悟还是在背KPI术语”?真人写职场,可能会说“上次项目加班到凌晨,同事给我带了杯热咖啡,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了”,哪会这么堆砌专业词?
还有“同义词替换”的生硬感,AI为了避免重复,会强行用同义词,比如前面说“开心”,后面换成“喜悦”,再后面换成“欢愉”,但有时候根本不合适,比如写“吃到好吃的火锅”,真人可能说“辣得过瘾,越吃越想吃”;AI可能写成“辣味带来极致享受,令人欲罢不能,持续品尝”,那个“持续品尝”就很别扭,不像真人会说的话,这就像学英语时用词典硬翻,每个词都对,但组合起来就是“中式英语”,看着难受。
真人写东西,偶尔会有“跑偏”的瞬间,比如写“周末去爬山”,可能突然插入一句“路上看到有人遛柯基,短腿跑起来超可爱”,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恰恰是真实的证明;AI写的文章则像被绳子牵着走,永远不会“跑偏”,每个段落都紧扣主题,却少了点“意外之喜”,就像看电影,真人写的剧情有“支线小故事”,AI写的只有“主线任务”,虽然紧凑但少了点人情味。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深挖细节逻辑和常识漏洞,AI就容易露马脚,你想啊,AI的知识都是从数据里学来的,但它不像人一样“真的懂”,所以遇到需要“生活经验”或“专业深度”的内容,就容易闹笑话,比如写“怎么修自行车胎”,真人可能会说“用撬胎棒小心别戳破内胎,我上次就手滑戳了个洞,又多补了半天”;AI可能写成“使用撬胎棒将外胎撬开,取出内胎进行修补”,步骤没错,但少了“小心别戳破”这种基于经验的提醒,因为它没“手滑”过,自然想不到这个细节。
常识错误更是AI的“重灾区”,比如写历史类文章,AI可能把“唐太宗”写成“唐朝太宗”,或者把“鸦片战争”的时间说错;写科技类,可能把“5G的网速”写成“每秒传输100GB”,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我见过一篇AI写的“北京一日游攻略”,居然说“早上先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然后坐地铁直达长城,中午在长城脚下吃烤鸭”——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天安门到长城坐地铁得俩小时,哪能“直达”?这就是AI只懂“北京有天安门和长城”,却不懂真实的交通时间,像个背了答案却没理解题意的学生。

还有时间线混乱,真人写回忆,时间线是“跟着感觉走”的,我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坐飞机,后来高中又坐了一次,两次感觉完全不一样”;AI可能写成“我于小学三年级首次乘坐飞机,随后在高中阶段再次体验,两次飞行体验存在显著差异”,表面没问题,但如果后面突然加一句“初中时在飞机上认识了好朋友”,就露馅了——前面只说了小学和高中,哪来的初中?这就是AI“拼接信息”时没注意时间线的连贯性,像搭积木时把不同盒子的零件混在了一起。
专业领域的“肤浅感”也藏不住,比如写医学类文章,AI可能把“感冒症状”写成“发热、咳嗽、流涕”,这没错,但真人医生可能会补充“如果咳嗽带痰且持续超过一周,要警惕肺炎”;写编程类,AI可能说“Python是一种简单易学的编程语言”,但不会提“用Python处理Excel时,pandas库比openpyxl更高效”这种具体经验,我见过一篇AI写的“摄影技巧分享”,大谈“光圈越大景深越浅”,但没说“拍人像时用f/1.8光圈容易跑焦,新手建议从f/4开始练”——这就是AI只懂理论,不懂实操的坑,像个刚背完课本却没摸过相机的“理论大师”。
还有“引用的混乱”,真人引用名言,可能会说“记得鲁迅好像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虽然原话记不太清,但大概是这个意思”;AI引用则会“精确到标点符号”,但可能张冠李戴,比如把“书山有路勤为径”说成是孔子说的,或者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安到拿破仑头上(其实是戴高乐),这就是AI只知道“这句话很有名”,却没核实出处,像个抄作业抄串了行的学生。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除了靠肉眼观察,咱们还能用实用工具和验证技巧来“实锤”AI文章,现在市面上有不少AI检测工具,比如GPTZero、Originality.ai,把文章复制进去,它会分析“AI生成概率”,这些工具的原理就像“语言指纹识别”,AI写的文字有特定的“指纹”,比如用词频率、句子结构规律,工具一扫描就能发现异常,不过工具也不是万能的,有些AI写得特别“像人”,或者真人写得比较“规整”,可能会误判,所以工具只是辅助,还得结合咱们前面说的方法。
用工具检测时,也有小技巧,比如GPTZero会给出“AI概率”和“困惑度”,困惑度越低,越可能是AI写的——因为AI生成的文字“确定性”高,每个词的选择都按概率来,不像真人写东西,下一个词可能突然蹦出个“哎呀”“话说”,让算法“困惑”,我试过把自己写的日记和AI生成的日记一起检测,真人日记的困惑度是AI的3倍多,算法直接标红“高度可能为人类创作”,不过要注意,如果你用了“AI润色”工具改自己的文章,可能会被误判,所以工具结果只能参考,不能全信。
看“写作痕迹”也很重要,真人写东西,尤其是长篇,难免会有修改、删减的痕迹,比如文档里的“删除线”“批注”,或者公众号文章发布后又改了个错别字;AI生成的文章往往“一稿成型”,干净得像刚出厂的白纸,就像你写作业,草稿纸上总得涂涂画画,要是交上来的作业一点修改痕迹都没有,老师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抄的”——文章也一样,那些“不完美”的修改痕迹,恰恰是“我亲手写的”证明。
看作者的“写作历史”也能辅助判断,如果一个公众号平时发的文章都带着“今天天气真好,适合摸鱼”这种口语化风格,突然冒出一篇“浅析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学术风”文章,那十有八九是AI写的;反之,如果作者一直写严谨的说明文,突然写篇“我家猫主子的搞笑日常”,只要细节真实,那就是真人写的,就像看人穿衣,平时穿T恤牛仔裤的人,突然穿西装打领带,要么是有特殊场合,要么就是“不对劲”,文章风格突变也是一个道理。
最靠谱的还是交叉验证,如果你怀疑某篇文章是AI写的,可以挑个细节问作者:“你文章里说‘在西湖边遇到卖荷花的老奶奶’,那个老奶奶大概多大年纪?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呀?”真人作者多半能说出“头发花白,穿蓝色碎花衬衫,嗓门特洪亮”这种具体细节;AI写的作者呢,可能支支吾吾说“记不清了”“就是个老奶奶”,因为那些细节是AI瞎编的,它自己都“记不住”,这就像警察审案子,问得越细,假的越容易露馅。
最后教你个“灵魂拷问”技巧:问文章里“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那篇“北京一日游攻略”,你可以问“天安门到长城坐地铁真的能直达吗?我查了下好像要换乘啊”,真人作者可能会说“哦对,我记错了,得换乘13号线”;AI写的作者可能会回避问题,或者说“可能存在交通方式的更新,建议出行前查询最新路线”——这种“打太极”的回答,基本就是AI没底气的表现,毕竟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写”。
哦对了,现在还有个好玩的现象,有些AI写的文章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比如你让它写“如何在家种榴莲”,它可能会列出“准备花盆、土壤、榴莲种子,每周浇水三次,三个月后即可结果”——但稍微懂点农业的都知道,榴莲是热带植物,北方室内根本种不活,这时候如果你去查资料,发现“在家种榴莲”根本不现实,那这篇文章十有八九是AI写的,毕竟真人不会这么离谱地误导人,除非是故意搞笑,但AI可分不清“搞笑”和“认真”。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