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文章是不是ai生成的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咱普通人想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其实不用非得靠高科技,先从“读感”入手就行,就像你跟朋友聊天,对方说的话真不真诚,听几句大概就有谱了,文章也一样,AI生成的文字常常带着一种“精心打磨却没灵魂”的感觉,尤其是在语言风格的自然度上,很容易露马脚,比如写一篇关于“童年爬树掏鸟窝”的记叙文,人工写的可能会说“那天裤子被树枝勾了个大洞,回家被我妈追着打,屁股疼了三天还惦记着窝里那几只没长毛的小鸟”,细节又碎又真实,还带着点小狼狈;但AI写出来可能是“童年时期曾有一次攀爬树木获取鸟蛋的经历,过程中衣物受到损坏,随后受到家长的批评教育”,你看,把活灵活现的场景写成了冷冰冰的汇报,个人感受和具体细节基本消失了,就像一盘没放盐的菜,能吃但没味儿。
再看逻辑连贯性,AI有时候会犯“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不是说它完全没逻辑,而是像搭积木时不小心碰掉了一块,看着还行,但仔细一瞅就发现不对劲,比如写“如何煮奶茶”,人工可能会按“煮红茶→加牛奶→放糖→搅拌”的顺序一步步来,中间还会提醒“红茶煮太久会苦,牛奶别煮沸腾”;但AI可能写着写着就跑偏,前面说“先把红茶用热水泡开”,下一段突然跳到“牛奶富含蛋白质,对身体有好处”,最后才说“把牛奶倒进红茶里”,中间缺了怎么把两者结合的关键步骤,逻辑链条断了一截,读起来就像坐过山车突然急刹车,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个小窍门是看内容深度和观点独特性,AI生成的内容大多停留在“大家都这么说”的层面,很少有自己的“独家见解”,比如写“对加班的看法”,人工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吐槽“我们公司天天加班到十点,老板还说‘年轻人多奋斗’,结果上个月工资条下来,加班费还不够点外卖”,观点鲜明还带点情绪;AI却可能两边都不得罪,说“加班既有提升工作效率的一面,也可能影响员工健康,需要辩证看待”,这种“和稀泥”的中立态度,就像没立场的老好人,看着没问题,但少了点“人味儿”。
最后留意情感表达的浓度,人写东西时,开心了会用感叹号,难过了会用长句拖情绪,生气了会带点“火药味”;但AI的情感更像调色盘里的灰色,不浓不淡,比如写“收到录取通知书”,人工可能会说“拆开快递的手都在抖!看到‘录取’两个字时,我直接跳起来撞到天花板,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三年熬夜刷题没白干啊!”;AI可能写“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内心感到喜悦和激动,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情绪是有的,但就像隔了层玻璃,能看到却摸不着温度,这种“情感扁平化”也是AI的常见特征。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很多人判断AI生成文章时,特别容易踩“想当然”的坑,今天咱就来扒扒这些常见的判断误区,别再被带偏啦!第一个坑就是“句子长=AI写的”,其实真不是这样,你看鲁迅的文章:“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句子短到不行,但人家是纯纯人工;反过来,AI也能写短句,比如让它模仿小学生作文,它能写出“今天天气好,我去公园玩,看到小花,很高兴”,所以句子长短跟是不是AI半毛钱关系没有,别被这个表象骗了。

第二个坑是“有错别字=人工写的”,不少人觉得“AI那么智能,肯定不会写错字”,但现实是AI也会“手滑”,比如让AI写“荨麻疹”,它可能写成“寻麻疹”;写“再接再厉”,可能写成“再接再励”,这些都是因为训练数据里有错误案例,或者它对中文异形词掌握不牢,反过来,人工写东西也可能因为粗心犯错,比如打字太快漏了个字,或者笔误写了错别字,所以错别字不是判断AI的标准,顶多算个参考,不能一看到错字就拍板“这是人工写的”。
还有个坑特别容易踩:“观点中立=AI写的”,有人觉得“只有AI才会两边都不得罪,人工写的肯定有自己的立场”,这可就冤枉AI了,你想想,新闻报道大多要求中立客观,难道记者写的都是AI?反过来,AI也能被训练出“杠精模式”,比如让它模仿键盘侠评论,它能写出“小编怕不是收了钱吧?这种观点简直胡说八道!”,所以观点是否中立跟作者是AI还是人没关系,主要看写作目的和风格设定,别把“中立”和“AI”划等号。
最后一个大坑:“用了网络热词=人工写的”,现在的AI可潮了,你让它写“2024年社交媒体流行语”,它能给你列出“绝绝子”“芭比Q”“栓Q”“挖呀挖”,甚至连“尊嘟假嘟”都知道,但AI用热词就像刚学说话的小孩,生搬硬套的时候多,比如人工说“这瓜保熟吗?我直接一个好家伙,连夜搬着小板凳前排吃瓜”,热词用得自然又带点调侃;AI可能写“该事件引发网友热议,纷纷表示‘这瓜保熟吗’,并‘搬着小板凳前排吃瓜’”,读起来就像机器人念稿子,热词用得生硬不自然,这才是关键,而不是“用了热词就是人工”。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想靠工具检查AI生成文章?安排!现在市面上AI检测工具一抓一大把,咱挑几个常用的讲讲怎么用,让你秒变“AI侦探”,先从GPTZero说起,这可是检测界的“老熟人”,操作简单还免费,打开官网(gptzero.me),点右上角“Try for Free”,不用注册直接用,把文章粘贴到输入框,比如一段从网上复制的“旅行攻略”,然后点“Check Text”,等个三五秒,结果就出来了,最上面会显示“AI Probability”(AI概率),92% AI Generated”,下面还有“Perplexity”(困惑度)和“Burstiness”(爆发度)两个指标——困惑度越低,说明文章越流畅(AI可能性高);爆发度越低,说明句子长短变化越小(AI可能性高),像人工写的文章爆发度通常比较高,长短句穿插着来。
再说说Originality.ai,号称“准确率天花板”,但得掏点小钱钱,免费版只能检测500字,付费版每月14.99美元起,能查无限字数,它的特色是“句子级检测”,会把文章里每个句子标红(高概率AI)或标绿(高概率人工),还能对比全网内容查抄袭,用法也简单,官网(originality.ai)注册账号后,粘贴文本,选“Check AI Content”,比如检测一篇“美食测评”,它可能把“这家店的火锅底料麻辣鲜香,辣度适中不烧心”标绿(人工),把“该餐厅的火锅具有独特的风味,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标红(AI),连细节都标得清清楚楚,适合对准确率要求高的宝子。

国内的工具也得提一提,比如腾讯云AI内容检测,对中文支持更友好,打开腾讯云官网,搜“AI内容检测”,免费额度每天500次(够用了),它不仅能检测AI生成,还能识别色情、暴力等违规内容,相当于“多功能检测仪”,使用时要先创建API密钥,稍微有点技术门槛,但官网有详细教程,跟着一步步来就行,检测结果会返回“AI生成概率”和“风险等级”,AI概率:85%,风险等级:中”,适合经常处理中文文本的小伙伴。
不过工具也不是万能的,它们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GPTZero曾把朱自清的《背影》误判为“80% AI生成”,因为文章句子流畅、逻辑清晰,符合AI的“完美特征”;Originality.ai对GPT-4的检测准确率比GPT-3.5低,因为GPT-4更会“模仿人类”,所以用工具时记住:多工具交叉验证,如果GPTZero说“90% AI”,Originality.ai也说“85% AI”,那基本没跑了;要是一个说AI一个说人工,就得靠人工再判断,长文章最好分段检测,比如一篇3000字的文章,分成3段分别测,结果会更准,工具也不容易“卡壳”。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想把AI生成的文章“扒得底朝天”?光靠基础方法和工具还不够,得升级“高阶技能”,从细节里找破绽,第一个大招:上下文一致性核查,AI生成文章时像个“健忘症患者”,写着写着就忘了前面说啥,比如一篇“个人成长文”,开头说“我从小数学不好,高考数学才考了60分”,后面突然说“大学时我靠数学竞赛拿了奖学金”,这就矛盾了!人工写东西很少犯这种低级错误,除非是故意卖关子,但AI经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这种前后打脸的情况,读的时候多留意细节,像记笔记一样把关键信息标出来,前后一对就能发现问题。
第二个大招:打假,AI特别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尤其是涉及数据、人名、事件的时候,比如它可能写“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张三”(实际2023年得主是Jon Fosse),或者“研究表明,每天喝8杯可乐能减肥”(纯属瞎编),这时候别偷懒,掏出手机百度一下!提到“某研究”就搜研究名称,提到“某数据”就查来源,提到“某人物”就核实身份,AI编的事实一查一个准,而人工写的内容就算有错,也大多是“记错了”而不是“编出来的”,比如把“2022年”写成“2021年”,但事件主体是对的。
第三个大招:风格突变捕捉,有时候文章是“AI写+人工改”的混合体,这时候风格突变就是“突破口”,比如前半段写“今天去逛街,看到一件超好看的裙子,粉粉嫩嫩的,裙摆还有蕾丝花边,可惜钱包空空只能看看”(口语化,人工),后半段突然变成“当日前往购物中心,发现一件设计精美的连衣裙,其颜色为粉色,裙摆处有蕾丝装饰,但由于经济原因未能购买”(书面化,AI),这种“画风突变”就像换了个作者,十有八九是混合生成的,还有的AI会突然用一些“文绉绉”的词,比如前面都用“开心”,突然来一句“感到由衷的喜悦”,也得警惕。
最后说个“终极大招”:多模态联动检查,如果文章带配图,看看图文是否匹配,AI生成的图常有“小bug”,比如手指多一根少一根、眼睛不对称、背景模糊,文字描述的是“海边日出”,配图却是“山顶日落”,这时候图文都可能是AI生成的,要是文章还带视频或音频,听听声音是否自然,AI生成的语音有时会有“电子感”,语调平淡没起伏,把文章当成“案发现场”,从文字到配图到音频,每个细节都别放过,AI再狡猾也藏不住!学会这些方法,检查AI生成文章简直绝绝子!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