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ai率是怎么得出来的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论文AI率说白了就是论文里被AI工具判定为“AI生成”的内容占整篇文章的比例,就像老师批改作业时,能一眼看出哪些句子是抄的范文,哪些是自己写的,AI检测工具也有一套“火眼金睛”来分辨文本的“出身”。AI检测工具比对文本的方式其实不复杂,它们背后都藏着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里面存着海量AI生成文本的“指纹”——比如特定的句式结构、用词偏好,甚至是逻辑跳转的习惯,当你把论文上传后,工具会把你的文本拆成一个个小片段,像拼拼图一样和数据库里的“指纹”比对,一旦发现某个片段和AI生成的“指纹”高度相似,就给这个片段打上“AI生成”的标签,最后统计这些标签的占比,就是咱们看到的AI率啦。
举个栗子,假设你写了一篇1000字的论文,AI工具比对后发现有200字的段落和GPT生成的文本特征几乎重合,那这篇论文的AI率就是20%,不过要注意,不同工具的“指纹库”大小不一样,有的工具见过的AI文本多,识别起来就准一些;有的可能刚“毕业”,数据库还比较小,偶尔会把人类写的句子误判成AI的,这就像新手老师改作业,有时会把学生自己写的好句当成抄的,多改几次就熟练了。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虽然都是算AI率,但不同工具的“算法脑回路”差别可不小,这就导致同一篇论文AI率结果不同的情况很常见,有的工具是“语法控”,特别关注句子是不是用了AI爱用的长难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种套话,一旦出现就容易被标红;有的工具是“语义党”,更在意段落逻辑是不是像AI那样“直来直去”,人类写东西时偶尔会跑题或者突然插入个小故事,AI却很少这样,所以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地方反而会被认为是人类写的。
之前有同学做过实验,把同一篇论文分别上传到GPTZero和Originality.ai,结果前者显示AI率15%,后者直接飙到35%,后来才发现,Originality.ai对“因为…”“这类连接词特别敏感,而那篇论文里刚好有不少这种句子,就被多扣了“AI分”,所以测AI率时别只看一个结果,多换几个工具交叉验证,结果会更靠谱,就像买东西前多看几家店的评价,不容易踩坑。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想搞懂AI率怎么来的,还得知道哪些因素会让这个数字“上蹿下跳”。文本长度对AI率的影响就挺大,如果你只写了200字的小段落,AI工具可能因为“样本太少”判断失误,比如把你随手写的一句话当成AI生成的,导致AI率虚高;但如果论文有5000字,工具就能通过更多上下文分析,结果会稳定很多,这就像给小猫咪称重得用小天平,给大象称重得用大地磅,工具也得“看菜下饭”。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数据库更新速度,AI生成文本的“套路”一直在变,去年GPT-3.5爱用的表达,今年GPT-4可能早就不用了,如果检测工具的数据库半年没更新,就可能把“过时”的AI文本当成人类写的,或者把最新的AI写法漏检,就像手机系统不更新会错过新功能,工具数据库不更新也会“掉队”,导致AI率结果不准,之前有老师分享,有篇论文去年测AI率40%,今年再测只剩10%,就是因为工具数据库更新后,识别出了更多早期AI生成的特征。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知道了AI率怎么来的,估计有同学会问“那咋降低AI率呢?”其实关键就在修改句式和加入个人数据,AI写东西喜欢用“标准模板”,随着科技的发展,XX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你可以把它改成“现在科技发展得嗖嗖快,XX领域的新成果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打破AI的“套路感”,往论文里加自己做的实验数据、采访记录,我采访了10位外卖小哥,发现他们平均每天要爬30层楼”,这种带个人经历的数据,AI很难模仿,就像你家的钥匙只有你能用,别人拿不走。
还有个小技巧是避免“AI腔”,AI写东西很少用感叹号、反问句,也很少提具体的地点、人物,你可以故意加一些“烟火气”的描述,记得上次在实验室做实验,烧杯差点打翻,手忙脚乱中反而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这种带点小意外的细节,会让文本更像“人类出品”,家人们谁懂啊,同一篇论文测三次AI率,结果跟开盲盒似的,但只要掌握这些小方法,就能让AI率稳稳降下来,毕竟论文是自己的心血,可不能让AI抢了“功劳”呀。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