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属于哪个国家?起源与全球发展全解析
说到亚马逊,你脑海里可能马上浮现出那个橙色的购物车图标,或者“买啥都能送到家”的便捷体验,作为全球电商领域的标杆企业,它的名字几乎成了“在线购物”的代名词,但不少人在使用亚马逊时,都会默默在心里打个问号:亚马逊到底属于哪个国家的?是美国?还是像它的名字那样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有关?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亚马逊的诞生讲起,一步步揭开它的“国籍”之谜,顺便聊聊它如何从一个车库里的小公司,长成如今横跨全球的商业巨头,看看它和中国市场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会有人对它的“归属地”产生疑问。
亚马逊的诞生地——美国西雅图的车库故事
要回答“亚马逊属于哪个国家”,得先回到1994年的夏天,当时在美国纽约,有个叫杰夫·贝佐斯的年轻人,还在对冲基金公司D.E. Shaw当副总裁,拿着高薪,过着别人眼里“成功人士”的生活,但他偏偏是个“爱折腾”的主,每天研究新兴的互联网行业数据,当看到“互联网用户年增长率高达2300%”这个数字时,他心脏砰砰直跳——这简直是发现了新大陆!
贝佐斯觉得,与其在大公司里安稳度日,不如抓住这个风口创业,他列出了20个可能在网上销售的产品类别,最后圈定了“图书”——因为图书品类多,重量轻,方便运输,而且当时没有哪家书店能把所有书都摆出来,就这么定了,他要做“全球最大的书店”。
1994年7月,贝佐斯辞掉工作,带着妻子麦肯齐开车从纽约搬到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州西雅图,为什么选西雅图?一是这里离图书批发商近,物流方便;二是华盛顿州当时没有销售税,能降低成本;三是靠近微软,容易招到懂技术的人才,到了西雅图,他们租了一套小房子,车库成了办公室——没错,又是一个“车库创业”的经典故事,和苹果、惠普的起点有点像。
1995年7月16日,贝佐斯的公司正式上线,最初名字叫“Cadabra”(魔法咒语“阿布拉卡达布拉”的缩写),但他很快发现,别人经常把这个名字听成“Cadaver”(尸体),多不吉利!他赶紧改名,想来想去,觉得“亚马逊”这个名字不错——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广的河流,寓意公司要像亚马逊河一样,成为行业里的“巨无霸”,从此,“Amazon”这个名字正式诞生,而它的“出生地”,明明白白是美国。
从卖书到“万物商店”:美国本土的扩张之路
知道了亚马逊诞生在美国,你可能会好奇,这个从车库里起步的小公司,是怎么一步步长成今天的巨头的?其实它的“美国成长记”,就像一场打怪升级,每一步都踩准了互联网发展的节奏。
刚上线时,亚马逊还是个“小作坊”,贝佐斯和员工们自己打包书籍,每天工作14小时,但它的模式太新鲜了——不用逛实体店,在家就能买到全球的书,而且价格比线下书店便宜,上线一个月,就有来自美国50个州和45个国家的订单,连贝佐斯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火。
1997年5月15日,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代码AMZN,发行价18美元,上市当天,贝佐斯给股东写了第一封年度信,里面有句话后来成了经典:“我们将继续疯狂地关注长期目标。”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亚马逊之后的很多决策,都体现了这种“长期主义”,它不急于赚钱,而是把利润投回公司,扩张品类、建物流中心、搞技术研发。
从美国本土开始,亚马逊的“野心”逐渐暴露,1998年,它不再满足于只卖书,开始卖CD和DVD,接着是电子产品、玩具、家居用品……2000年,它推出了第三方卖家平台,允许其他商家在亚马逊上开店,这一招直接让商品种类爆炸式增长,从“书店”变成了“万物商店”,2005年,亚马逊推出Prime会员服务,只要交年费,就能享受免费加急 shipping 和流媒体服务,这一下锁住了大量用户——现在全球Prime会员早就超过2亿,这些人在亚马逊上的消费额比普通用户高得多。
在美国,亚马逊的物流网络堪称“地表最强”之一,它在全美建了上百个 fulfillment center(履约中心),仓库里全是机器人在搬货,订单处理速度快到飞起,你今天下单,明天就能收到货,这种“亚马逊速度”在美国电商市场简直是降维打击,到2020年,亚马逊在美国电商市场的份额超过38%,比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还多,妥妥的“美国电商一哥”。
全球扩张:从美国走向世界的“章鱼式”布局
在美国站稳脚跟后,亚马逊开始把目光投向全球,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从美国本土伸出无数触手,慢慢覆盖了全球主要市场,这只“章鱼”的扩张可不是盲目乱伸,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策略。
1998年,亚马逊第一次走出美国,先拿下了英国和德国市场,它没有直接把美国网站复制粘贴过去,而是做了本土化改造——用当地语言、当地货币,甚至根据当地人的购物习惯调整商品类目,比如在英国,它发现英国人爱喝茶,就专门增加了茶叶品类;在德国,它推出了“亚马逊Fresh”生鲜配送,因为德国人对生鲜电商接受度高,这种“入乡随俗”的打法很奏效,很快就在欧洲站稳了脚。
2000年,亚马逊把触手伸到了亚洲,先是日本,当时日本电商市场还比较空白,亚马逊通过收购当地电商平台,快速切入市场,它在日本建了多个物流中心,推出“当日达”服务,把美国的成功经验复制过去,现在亚马逊日本已经是当地第二大电商平台。
除了电商,亚马逊的“触手”还伸向了云计算,2006年,它在美国推出AWS(亚马逊云服务),最初只是为了给自己的电商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后来发现其他公司也需要这样的服务,就对外开放了,没想到AWS成了“印钞机”,现在全球Top 100上市公司里,90多家都在用AWS,连美国中情局都是它的客户,AWS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常年第一,比微软、谷歌加起来还多,这让亚马逊从“电商公司”彻底变成了“科技巨头”。
亚马逊的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美、欧洲、亚洲、澳洲都有庞大的运营网络,它的总部依然在美国西雅图,但它的“身体”已经遍布全球——就像给地球织了一张电商和科技的大网,每个国家的节点都闪耀着它的橙色标志。
亚马逊与中国市场:从“入乡随俗”到“调整步伐”
聊完全球扩张,不得不提亚马逊和中国市场的故事,很多中国消费者可能用过亚马逊中国,或者听说过“卓越网”,其实亚马逊和中国的缘分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
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卓越网”,改名“卓越亚马逊”,2011年又更名为“亚马逊中国”,刚进入中国时,亚马逊确实火过一阵,尤其是在图书领域,它的正版图书、外文原版书资源丰富,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我身边就有朋友说,当年考托福、雅思,复习资料都是在亚马逊中国买的,因为“品类全,发货快”。
但好景不长,随着淘宝、京东等本土电商崛起,亚马逊中国开始“水土不服”,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本地化不够,它的网站界面设计太“美国风”,不够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支付方式上,它很晚才接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而当时淘宝、京东早就支持了;物流方面,虽然亚马逊在中国建了物流中心,但和京东的“211限时达”、淘宝的“三通一达”比起来,速度和成本都没优势。
更关键的是,当时国内电商市场已经开始“内卷”,价格战、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淘宝搞“双11”,京东搞“618”,大家都在拼补贴、拼流量,而亚马逊中国依然坚持“美国式”的低调运营,很少搞大促,也不太懂“造节”,结果就是用户慢慢流失,市场份额越来越小,2019年,亚马逊宣布关闭中国电商业务,只保留Kindle电子书和AWS在中国的运营。
亚马逊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国,现在AWS在中国有北京和宁夏两个区域,服务了很多中国企业;Kindle虽然2023年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很多人依然记得用它看电子书的日子,中国卖家现在依然可以通过亚马逊全球开店,把商品卖到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在中国做得风生水起——这也算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吧。
亚马逊的“国籍”:美国,却属于全球
绕了这么一大圈,现在可以明确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亚马逊属于美国,从法律上来说,它是一家美国公司——1994年在美国注册成立,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创始人贝佐斯是美国公民,公司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受美国法律管辖,这些都是铁打的事实,就像苹果、谷歌一样,虽然业务全球,但“国籍”都是美国。
你可能会觉得,亚马逊业务遍布全球,是不是也算“全球公司”?确实,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很难用单一“国籍”来定义,亚马逊的员工来自150多个国家,它的产品和服务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它的技术(比如AWS)甚至支撑着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看,亚马逊更像是一个“无国界的商业帝国”,它的“家”在美国,但“朋友”遍布全球。
举个例子,你在英国亚马逊上买东西,卖家可能是中国的商家,商品从德国的仓库发货,用的是亚马逊的全球物流网络,支付用的是当地货币,客服可能在印度——这整个过程涉及多个国家,但背后的“操盘手”都是亚马逊美国总部,无论它的业务多全球化,根依然在美国。
现在亚马逊的CEO虽然已经不是贝佐斯(2021年他卸任,由安迪·贾西接任),但公司的“美国基因”没变,它依然是美国科技产业的代表之一,和苹果、微软、谷歌并称“美国四大科技巨头”(FAAMG里的A就是亚马逊),在美国,亚马逊是第二大私人雇主,仅次于沃尔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为什么会有“亚马逊属于哪个国家”的疑问?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亚马逊属于美国这么明确,为什么还会有人纠结它的“国籍”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听完你就明白了。
第一个原因是“名字误会”,亚马逊这个名字太有名了——南美洲有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一大河;还有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之肺”,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亚马逊公司”,可能会下意识以为和南美洲有关,毕竟“亚马逊河”的名气太大了,就像有人会把“熊猫”和“熊猫外卖”搞混,其实完全是两码事——亚马逊河属于南美洲,但亚马逊公司属于美国。
第二个原因是“业务太全球化”,前面说过,亚马逊在180多个国家有业务,很多国家的消费者每天都在用它的服务,比如在日本,有人可能以为亚马逊是日本公司;在英国,有人可能觉得它是英国公司,这种“天天见”的熟悉感,会让人忽略它的“出生地”,就像肯德基在中国开了上万家店,很多人觉得它“很中国”,但它其实是美国公司。
第三个原因是“和中国公司的互动多”,亚马逊虽然关闭了中国电商业务,但它在中国有AWS、全球开店、广告等业务,很多中国卖家靠亚马逊把商品卖到全球,中国消费者也通过海淘在亚马逊上买过东西,这种频繁的互动,让一些人觉得它和中国关系密切,甚至猜测它是不是有中国资本——但事实上,亚马逊的主要股东都是美国投资机构和个人,和中国资本没啥关系。
纠结“亚马逊属于哪个国家”,不如关注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它让“全球购”变得简单,让云计算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不管它属于哪个国家,它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传奇”,而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个伟大的公司,往往是从一个小小的想法开始,在正确的国家生根,然后靠“长期主义”和创新,长成影响世界的大树。
写在最后:亚马逊的故事,不止“国籍”那么简单
回答“亚马逊属于哪个国家”,其实是在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个公司从0到1、从1到N的成长史,它出生在美国西雅图的车库,靠卖书起家,在美国本土用“长期主义”打败了无数对手,然后像章鱼一样伸出触手,把业务扩展到全球,最后靠电商和AWS双轮驱动,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巅峰时超过2万亿美元)。
贝佐斯在创立亚马逊时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做一家‘永远 Day 1’的公司。”意思是永远保持创业第一天的激情和危机感,不躺在功劳簿上,这种精神让亚马逊在美国本土不断创新,也让它在全球市场敢于试错——即使在中国市场“折戟”,也能及时调整策略,在其他领域找到机会。
现在的亚马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商平台,它是云计算巨头、流媒体服务商、人工智能先锋(它的智能音箱Echo全球销量第一)……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家公司的“国籍”可能只有一个,但它的影响力可以跨越国界,而我们普通人,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创新永不停歇”的道理。
如果你下次再被问到“亚马逊属于哪个国家”,可以自信地告诉他:“它属于美国,但它的故事,属于全世界。”毕竟,好的公司和产品,从来都是没有国界的。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