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AI缩写文章生成问答内容
-
AI缩写入门党
刚接触AI缩写的小伙伴,是不是觉得这玩意儿有点玄乎?其实没那么复杂,就像咱们平时写作文打草稿,AI缩写也有自己的小流程。
第一步,你得把要缩写的文章“喂”给AI,不管是复制粘贴全文,还是上传文档,总之得让AI“看”到原文,就像给厨师递菜谱,食材都给齐了,人家才能开工嘛。
第二步,设置缩写参数,比如你想把1000字缩到300字,或者只保留核心观点,这些都得告诉AI,有些工具会主动问你“想缩到多少字呀”,选的时候别手抖,选对了方向AI才能帮你缩到点子上。
第三步,等AI生成初稿,这时候别催,给AI一点“思考”时间,就像等外卖小哥送餐,着急也没用,不如趁机伸个懒腰,初稿出来后别急着用,先自己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漏了啥重要信息。
-
工具挑选小能手
选AI工具就像挑水果,得看新鲜不新鲜、甜不甜,工具也有自己的“脾气”和“特长”,有的工具特别懂事,会主动弹出选项让你选缩写比例;有的就比较“高冷”,默认缩到50%,想改还得翻半天设置。
咱们挑工具时,先看能不能处理长文本,要是你拿一篇5000字的报告去缩,结果工具说“最多支持2000字”,那不就白忙活了?再看会不会识别专业术语,比如你缩一篇医学文章,里面有“心肌梗死”“核磁共振”,AI要是把这些词改成大白话,那可就闹笑话了。

还有个小细节,看看工具能不能保留原文格式,有的文章带小标题、列表,缩完后格式全乱,还得自己重新排,那可太费劲儿了,所以挑工具时,这些“隐藏技能”也得扒拉清楚。
-
核心信息守护者
缩写文章最怕啥?怕AI把关键信息给“吃”了,就像咱们整理衣柜,想扔旧衣服,结果把新买的裙子也顺带扔了,那不得拍大腿后悔?所以缩之前,自己先把原文读三遍,拿支笔把数字、观点、结论这些“硬骨头”标出来。
比如原文讲“2023年全国快递量达1200亿件”,AI缩写时要是写成“快递量很多”,那可不行,数字必须原封不动保留,还有观点句,运动能提高免疫力”,缩完后变成“运动有好处”,也太笼统了,得让AI把“提高免疫力”这个核心点留住。
要是AI没get到你的意思,别急着骂它“笨”,可以换个说法跟它沟通,比如在输入框里加一句“请保留原文中所有带小数点的数字”,或者“重要观点用加粗显示”,AI其实很听话,你说清楚它就照做。
-
问答生成小课堂
缩写完文章,怎么变成问答内容呢?其实不难,就像从蛋糕上挑草莓,把最甜的部分摘出来当问题,比如缩写后的内容里提到“AI缩写速度比人工快3倍”,那就可以提炼问题“AI缩写比人工快多少?”;提到“缩写后建议人工检查”,就问“AI缩写完能直接用吗?”。

回答的时候,别照搬缩写内容,得用聊天的口气说出来,比如原文是“建议缩写比例不低于40%,否则信息丢失风险高”,回答就可以说“最好别缩太狠,至少留40%的内容,不然AI可能把关键信息给漏了,到时候还得返工”,这样读起来就像朋友在给你提建议,不生硬。
还有个小技巧,问答配对要像跳双人舞,问题和回答得对上节奏,别问“AI能缩文言文吗?”,回答却讲“AI缩现代文很快”,那可就牛头不对马嘴了,可以先列个问题清单,每个问题对应缩写内容里的一句话,确保一一对应。
-
实操案例小剧场
说了这么多,不如看个实际例子,假设咱们有篇原文:“多肉植物浇水要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夏天高温时10天浇一次,冬天低温时半个月浇一次;光照每天至少4小时,避免正午暴晒;土壤选泥炭土混合珍珠岩,透气性要好。”
用AI缩写后得到:“多肉浇水‘见干见湿’,夏天10天一次,冬天半月一次;每天光照4小时,别正午晒;土壤用泥炭土混珍珠岩,透气最重要。”
然后生成问答:问“多肉夏天多久浇一次水?”答“10天一次,记得等土干透再浇哦”;问“多肉每天要晒多久太阳?”答“至少4小时,但正午的太阳太毒,得躲着点”;问“多肉用啥土好?”答“泥炭土混珍珠岩,透气性拉满,这波操作666”。
你看,这样既保留了核心信息,又像聊天一样自然,是不是超简单?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