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问题解答 怎么用AI写教学设计,实用方法与案例解析

怎么用AI写教学设计,实用方法与案例解析

作者:AI问题解答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0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老师开始用AI写教学设计,刚开始还挺疑惑:AI真能懂教学里的那些门道吗?试过之后才明白,它就像个贴心的教学助手,能帮我们把零散的想法串起来,还能快速给出不同版本的方案,比如你想设计一堂小学英语课,只要告诉AI“三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1课时,重点是听说认读单词friend, tall, short”,它唰唰几分钟就能把教学目标、流程、活动都列出来,比自己对着空白文档发呆效率高多了,不过新手用的时候得注意,AI不是“万能神笔”,它的产出质量全看你给的“线索”够不够清楚,就像你让朋友帮忙带饭,只说“随便买点”和“要一份番茄炒蛋盖浇饭,不要香菜”,结果肯定天差地别,所以用AI写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当成“导演”,先想清楚这堂课要“演”什么,AI才能当好“编剧”。

    很多老师担心AI写的东西太模板化,其实这事儿得看你怎么“调教”,我见过有老师把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告诉AI:“我们班孩子特别喜欢动画,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15分钟”,AI马上就在教学过程里加了“动画片段导入”和“5分钟小游戏放松”的环节。**带着具体需求找AI,它才能给你“量身定制”的方案**,刚开始不用追求完美,哪怕先让AI写个初稿,自己再改改细节,也比从零开始快得多,毕竟备课时间就那么多,能省点力气在课堂互动上,不香吗?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怎么用AI写教学设计,实用方法与案例解析

    用AI写教学设计,关键得学会“问问题”,你要是只说“帮我写个教学设计”,AI大概率给你一个干巴巴的框架,看着都头疼,不如试试这样说:“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光的反射》,40分钟,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理解反射原理,需要设计2个实验活动和1个课堂小测”,你看,科目、年级、课题、时长、目标、具体环节都有了,AI就像拿到了详细的“任务清单”,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更落地。

    我一般分三步操作:第一步列“教学要素清单”,把科目、年级、课时、学生特点、核心目标这些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免得跟AI沟通时遗漏;第二步“喂给AI具体案例”,比如你之前用过的好教案,可以节选一段发给AI:“参考这个风格,重点突出学生自主探究”,AI就会模仿你的教学风格;第三步“逐段打磨细节”,AI写的教学过程可能比较笼统,组织学生讨论”,你可以追问“怎么组织?分几组?讨论什么具体问题?”,让AI把每个环节拆成“动作指令”,4人一组,用镜子和手电筒做3组反射实验,记录光线变化并画图”。**把模糊的需求拆成“填空题”,AI才能帮你填出满分答案**。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上个月帮同事用AI设计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设计,印象特别深,一开始同事给AI的提示是“设计《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AI返回的方案中规中矩,读课文-找描写-总结特点”老三样,同事觉得太枯燥,学生肯定没兴趣,就让我帮忙调整提示词。

    我让同事补充:“目标学生是初二(3)班,活泼好动但对细节分析不太耐心,需要设计2个能让他们‘动起来’的活动,还要结合短视频素材”,AI这次给出了新方案:导入用1分钟“猜人物”短视频(剪辑阿长的典型行为),新授环节设计“人物性格卡片”活动——每组抽一张阿长的行为卡片(睡相摆成‘大’字”“买《山海经》”),用3分钟讨论这个行为体现的性格,然后贴到黑板对应的“优点/缺点”区域,最后还有个“跨时空对话”环节,让学生给阿长写三句心里话,同事看完眼睛都亮了,说“这才是我们班孩子能参与的课”,后来实际试讲时,学生果然抢着发言,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几个男生都举了手。**AI就像个“点子库”,你给的“用户画像”越清晰,它掏出来的“宝贝”就越合心意**。

    怎么用AI写教学设计,实用方法与案例解析

    还有一次帮数学老师设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AI一开始给的例题都是“小明买苹果”“小红走路”这种老套场景,学生早就听腻了,我们让AI结合当下热点:“用最近的‘校园运动会’做背景,编3道应用题,班级买运动服,每套80元,买5套送1套,买30套需要多少钱?’”,学生做题时果然更专注,还会主动讨论“我们班运动会是不是也能这么算经费”,你看,只要给AI“贴标签”——学生特点、当下热点、教学痛点,它就能把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学生身边的“小故事”。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用AI写教学设计确实香,但踩过坑的人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隐形雷区”得避开,第一个雷是“过度依赖,丢了教学灵魂”,有老师直接把AI生成的教案打印出来就去上课,结果讲到“情感升华”环节,AI写的是“让学生谈谈感受”,老师照着念完,学生一脸茫然,后来才发现,这个班刚经历过拔河比赛失利,其实可以结合“团队合作”的真实体验来引导,而AI根本不知道这个“隐藏剧情”。*AI负责“搭骨架”,你得负责“填血肉”,那些只有你才知道的学生故事、班级文化,才是课堂最动人的部分**。

    第二个雷是“版权问题没注意”,有老师用AI生成课件时,直接复制了AI给的“名人名言”,结果被学生指出是“AI瞎编的”,尴尬得不行,现在很多AI训练数据里混了不少错误信息,尤其是引用类、数据类内容,一定要自己核查,建议用AI生成后,重点检查引用文献、名人名言、案例数据这三块,不确定的就换成自己熟悉的素材。

    第三个雷是“追求数量,忽略质量”,有的老师觉得AI快,一口气让它生成5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结果挑花了眼,反而不知道用哪个好,其实AI生成2个版本就够了,一个侧重“扎实基础”,一个侧重“创新互动”,你再根据学情二选一,然后把两个版本的优点揉合一下,就像买衣服,试两件合身的比试十件花里胡哨的更高效。

    说到底,用AI写教学设计不是“偷懒”,而是“升级装备”,以前我们备课像用“手动缝纫机”,一针一线慢慢缝;现在有了AI,就像换成了“电动缝纫机”,效率上去了,但衣服的款式、布料还得你自己选,毕竟最懂学生的,永远是站在讲台上的你,下次再用AI时,不妨把它当成新同事——会帮你干活,但也需要你耐心教它怎么“懂”你的课堂。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