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片是怎么生成的,原理、步骤与实操指南
AI生成图片的“大脑”:它是怎么“学会”画画的?
要搞懂AI图片是怎么生成的,得先聊聊它的“学习过程”,你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刚入学的美术生,它的老师是互联网上亿万张图片——从文艺复兴的油画到现在的动漫插画,从猫咪表情包到太空摄影,只要是公开的图片,都可能成为它的“教材”,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小时候临摹画册,AI会一遍遍地“看”这些图片,记住线条怎么组合能变成眼睛,色彩怎么搭配会有晚霞的感觉,甚至不同风格的画家用笔有什么习惯。
不过AI的“记忆力”比人类强多了,它会把这些图片拆解成最基本的“密码”——比如颜色数值、线条走向、物体轮廓,再用数学模型把这些密码整理成规律,举个例子,当它看了10万张“猫”的图片后,就会总结出“猫通常有两只尖耳朵、一条长尾巴,毛色可能是橘色、白色或黑色”,下次你让它画猫,它就会根据这些规律“拼”出一张新的猫图,这个藏在背后的数学模型,最常见的就是扩散模型和GAN(生成对抗网络),前者像在模糊的画布上一点点擦除“噪点”让画面清晰,后者则像两个画家比赛——一个负责画,一个负责挑错,直到画出“以假乱真”的作品。
你可能会问:AI“学习”时到底在记什么?其实它记的不是完整的图片,而是“特征”,就像我们描述一个人不会说“他有10万根头发”,而是说“高个子、戴眼镜、笑起来有酒窝”,AI也一样,它会把“天空”的特征记成“蓝色或橙色渐变、有云或星星”,把“小狗”的特征记成“四条腿、毛茸茸、尾巴会摇”,当你让它画“蓝天白云下的柯基”,它就会把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像搭积木一样拼出你要的画面。
手把手教你“指挥”AI:从想法到图片的3步走
知道了原理,普通人怎么让AI生成图片呢?其实不难,就像你跟朋友描述想画的东西,只要说清楚“画什么、怎么画”,AI就能开工,我总结了三个核心步骤,亲测对新手超友好。
第一步是“把想法说清楚”——也就是写提示词(Prompt),这可是AI生成图片的“指挥棒”,说太笼统会出岔子,比如你只说“画一只猫”,AI可能给你画一只站着的、坐着的、甚至戴帽子的猫;但你说“一只橘色短毛猫,趴在粉色沙发上,眼睛是绿色的,背景有阳光透过窗户,风格是温暖的插画”,AI就能精准get你的点,这里有个小技巧:关键词要按“主体+细节+风格+环境”的顺序说,主体(猫)→细节(橘色、短毛、绿眼睛)→风格(插画)→环境(粉色沙发、阳光窗)”,逻辑越顺,AI画得越准。
第二步是“给AI‘纠错’”——也就是调整负面提示词(Negative Prompt)和参数,有时候AI会画蛇添足,比如你想要“写实风格的狗”,它却画成了卡通;或者画面里突然出现多余的物体,这时候你可以告诉它“不要卡通、不要模糊、不要多余的文字”,这就是负面提示词,参数方面,新手可以先不管复杂的,调一下“图片数量”(一次生成4张还是8张)和“清晰度”(数值越高越清晰,比如512x512像素起步),Stable Diffusion这类工具还能调“采样步数”,步数越多细节越丰富,不过等的时间也会久一点。

第三步是“选图和优化”,AI生成的图片很少一次就完美,你可以从生成的几张里挑一张最接近预期的,然后让它“再画得像一点”——把猫的耳朵画圆一点”“沙发颜色再浅一点”,现在很多工具还支持“局部重画”,就像用橡皮擦把不满意的地方擦掉,让AI重新画那一块,比重新生成整张图省时间多了,我之前用Midjourney时,第一次生成的“太空宇航员”头盔有点歪,用局部重画功能改了两三次,最后效果堪比专业插画师的作品。
新手必看!3款好用到“上瘾”的AI绘画工具
知道了步骤,选对工具也很重要,现在市面上的AI绘画工具五花八门,有的适合纯新手,有的适合玩专业创作,我挑了3款亲测好用的,各有各的“脾气”,你可以根据需求选。
第一款是Midjourney,堪称“新手友好天花板”,它不用下载软件,直接在Discord(一个聊天软件)里发指令就行,操作简单到像聊天,你输入“/imagine”加提示词,它就自动开始画,生成速度快,风格也多样——从油画到3D建模都能驾驭,缺点是免费额度少,用完得付费,但一杯奶茶钱就能玩一天,性价比还不错,我身边很多朋友第一次用AI画画,都是靠Midjourney“入坑”的,毕竟谁能拒绝“说句话就出图”的快乐呢?
第二款是Stable Diffusion(SD),适合“喜欢折腾的技术党”,它是开源的,你可以在自己电脑上安装,也能调各种参数,比如换模型(用“二次元模型”画动漫,用“写实模型”画人像)、加插件(让画面有动态模糊、油画纹理),如果你想玩“定制化”,比如生成自己小说里的角色,SD绝对是首选,不过它对电脑配置有点要求,显卡太差会很卡,新手建议先从在线版(比如Stable Diffusion WebUI)入手,熟悉了再玩本地版。
第三款是DALL·E 3,背靠OpenAI(就是搞ChatGPT的公司),最大的优点是“懂人话”,有时候你提示词说得不那么精准,它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你说“画一只像云朵的猫,在彩虹上睡觉”,它会自动补充细节——猫的毛发像棉花糖,彩虹有渐变颜色,甚至背景加几颗星星,适合不想写复杂提示词的朋友,直接把脑子里的画面“说”出来就行,不过它生成的图片尺寸比较固定,想做壁纸可能得自己裁剪,这点稍微有点麻烦。
这些“坑”别踩!关于AI生成图片的5个真相
虽然AI画画看起来简单,但实操时还是会遇到各种小问题,我整理了几个大家最常问的,帮你避坑。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写的提示词很详细,AI还是画‘跑偏’?”这可能是因为提示词里有“冲突信息”,比如你写“一只透明的猫,毛色是黑色”,透明和黑色本身就矛盾,AI不知道该听哪个,只能随便画,这时候得删掉冲突的词,或者换个说法,半透明的黑色猫咪,毛发有光泽”,让AI能理解你的真实需求。
第二个问题:“生成的图片能商用吗?会侵权吗?”这得看工具的规定,比如Midjourney免费生成的图只能自己看,付费版可以商用;Stable Diffusion如果用的是无版权训练数据,生成的图也能商用,但要注意,如果你让AI画“长得像某明星的人”,或者模仿某个画家的风格,可能会涉及肖像权或著作权,简单说,别让AI“抄”别人的脸或作品,用原创的想法生成,基本不会有问题。
第三个问题:“AI生成速度怎么时快时慢?”这跟“算力”有关,就像下班高峰期打车难,用AI的人多了,服务器就会“堵车”,生成速度自然慢,你可以避开晚上7-10点的高峰时段,或者用本地部署的工具(比如Stable Diffusion装在自己电脑上),速度会稳定很多,图片尺寸越大、清晰度越高,生成时间也越长,新手可以先从512x512像素的小图开始试,满意了再放大。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AI画的手和脚总是‘奇形怪状’?”这是目前AI的“通病”——它对“细节多的小物体”不太敏感,手有5根手指,脚有各种关节,AI很容易画成“六指琴魔”或“扭曲的鸡爪”,解决办法很简单:提示词里加一句“正常的手、正常的脚”,或者用“局部重画”功能单独修正手脚部分,现在有些新模型(比如SD的“手部修复模型”)专门优化了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试试换模型。
第五个问题:“AI生成的图片有‘灵魂’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有人觉得AI画的图再好看,也没有人类画家的情感;但我觉得,AI更像一个“超级画笔”,它能帮你把脑子里的想法快速落地,就像你用Word写文章,比手写快,但文章的“灵魂”还是来自你的想法,所以别纠结AI有没有灵魂,用好它帮你实现创意,才是最实在的。
玩AI绘画的小彩蛋:这些“隐藏玩法”你试过吗?
除了正经画画,AI还能玩出很多花样,我最近就沉迷这些“非主流玩法”,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风格混搭”——让AI把两种毫不相干的风格结合起来,我试过用“梵高的星空+赛博朋克城市”,生成的图片里,星星变成了霓虹灯管,城市建筑扭曲成漩涡状,既有梵高的笔触,又有赛博朋克的科技感,发朋友圈被问了一晚上“这是什么神仙滤镜”,你也可以试试“水墨画+机器人”“剪纸风+太空”,混搭出的效果往往很惊艳。
还有“文字生成图片”——让AI把一句诗、一句歌词画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AI生成的图片里,床前真的有一片“月光霜”,地面泛着冷白色的光,意境直接拉满,之前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火的时候,我用歌词“巴黎的鳞爪,感伤的文法”生成图片,AI画了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摊开的书页上有音符在飘,当时就觉得“这AI怕不是个文艺青年”。
最后一个玩法是“AI当你的‘灵感助手’”,有时候脑子里有个模糊的想法,说不清楚怎么画,你可以让AI“随便画几张试试”,比如你想画“一个未来感的交通工具”,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就说“未来交通工具,有翅膀,能飞,颜色是银灰色”,AI生成的图片里可能会有“带翅膀的汽车”“像飞船的自行车”,说不定某一张就戳中你的灵感,比自己苦想半天高效多了,现在的AI已经卷起来了,以前等几分钟,现在几秒就能出图,主打一个“效率为王”,让你随时能把灵感变成画面。
AI生成图片就像一场“你和机器的创意合作”——你负责天马行空地想,它负责把想法变成现实,从最初的“画不像”到后来的“惊艳朋友圈”,我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相信你也能很快上手,别担心技术难,毕竟现在的AI已经把“门槛”降到了“会打字就能玩”,赶紧挑个工具试试,说不定下一张刷屏的AI神图就出自你手呢!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