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怎么生成图片,新手入门教程
-
AI交换小白
默默无闻的知识库
AI生成图片其实就像咱们请了个超级会画画的机器人朋友,你只需要告诉它你想要什么,它就能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看得见的画面,这种技术背后藏着文本到图像的生成模型,简单说就是AI通过学习海量图片和文字的对应关系,学会了“翻译”——把你的文字描述翻译成色彩、线条和构图,比如你说“一只戴着牛仔帽的橘猫在太空里钓鱼”,AI就会调动它“见过”的所有橘猫、牛仔帽、太空场景和钓鱼动作的素材,重新组合成一张全新的图,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工具大多基于这种原理,不管是手机APP还是电脑软件,核心都是让AI“听懂”你的需求,然后动手创作。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AI怎么知道我想要啥样的?”其实秘诀就在于你和AI的“沟通”,就像跟朋友描述电影情节,说得越具体,对方脑子里的画面就越清晰,AI生成图片也是一样,你给的文字提示越详细,它生成的图片就越贴近你的想象,比如同样是“画一只猫”,说“一只蓬松的布偶猫,蓝眼睛,趴在粉色毛绒毯子上,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肯定比只说“一只猫”效果好得多,所以新手第一步不用怕复杂,先学会怎么“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是成功的一半啦。
-
只问不答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选对工具就像选对了画笔,不同的工具适合不同的“画风”和需求,如果你是纯纯新手,只想随便玩玩,手机上的APP可能更适合你,比如WOMBO Dream、Starry AI,打开就能用,不用注册复杂账号,输入文字点生成就行,操作简单到像发朋友圈,要是你想玩得深入一点,电脑端的工具选择就多了,MidJourney需要进Discord频道,虽然要稍微学一下操作流程,但生成的图片质量很稳定;Stable Diffusion则像个“开源玩具”,你可以自己下载模型、调整参数,甚至改代码,适合喜欢折腾的小伙伴,还有国内的工具,比如百度文心一格、阿里通义万相,对中文提示词的理解更到位,用起来也没啥语言障碍。
选工具的时候不用贪多,先挑一个最顺眼的上手试试,比如学生党可能更在意免费额度,那就优先看哪些工具每天有免费生成次数;设计师可能需要高清大图,那就注意工具支持的最大尺寸;手残党怕麻烦,就选那种“傻瓜式”一键生成的,刚开始不用纠结哪个工具“最好”,就像学画画先从蜡笔还是水彩笔开始都行,重要的是先动起手来,用着用着就知道自己适合哪种了,反正现在AI工具更新快,这个玩腻了换另一个,就当换个新画板呗。

-
冒险者飞飞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拿MidJourney举个例子,带你走一遍生成图片的全过程,看完你就知道“动手”有多简单,首先你得有个Discord账号,这就像进游乐场得先买票,注册过程跟注册微信差不多,填个邮箱设个密码就行,然后去MidJourney官网,点“Join Beta”,它会自动跳转到Discord,让你加入MidJourney的服务器,就像被拉进一个超级大群,进群后找个标着“newbies”的频道,在聊天框里输入“/imagine”,这时候会弹出一个让你输入提示词的框,把你想好的文字输进去,一只柯基穿着宇航服,站在火星上,背景有环形山和飞船,卡通风格”,输完按回车,AI就开始“画画”了。
等待大概1分钟,AI会给你生成4张缩略图,就像厨师先给你看4道菜的小样,这时候你可以选一张最喜欢的,点下面的U1、U2、U3、U4(U是放大的意思),它就会把这张图变得更清晰;或者点V1到V4,让AI在这张图的基础上再生成4张类似的,相当于让厨师“再按这个口味多做几份”,如果4张都不满意,直接点“🔄”重新生成就行,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提示词,你可以加一些风格关键词,宫崎骏风格”“赛博朋克”“水彩画”,AI就会往那个方向靠拢;也可以加“8K分辨率”“超高清细节”,让图片更清楚,刚开始可能生成的图很“抽象”,别灰心,多试几次,就像打游戏练技能,熟练度上去了自然就顺手了。
如果用手机APP,步骤就更简单了,打开WOMBO Dream,首页直接有个“输入提示词”的框,写好后选一种艺术风格(现实主义”“动漫”“油画”),再选图片尺寸,点“生成”,等几秒钟图片就出来了,有的APP还支持“以图生图”,就是你上传一张照片,让AI照着这张图的风格或内容改,比如把自己的照片变成卡通形象,或者把风景照改成梵高画风,这种玩法更有互动感,就像带着一张草稿让AI帮你加工成成品,不管用哪种工具,核心流程都离不开“输入需求-AI生成-调整优化”这几步,多操作两次,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从“完全不会”变成“好像有点会了”。

-
ai进行曲
AI交换官方小编
想让AI生成的图片“不翻车”,有些坑新手最好提前避开,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提示词太简单,比如只写“一只狗”,AI可能给你生成一只站着的、坐着的、黑色的、白色的,甚至有点像狼的狗,因为它不知道你想要哪种狗、什么姿势、什么场景,这时候你就得把提示词“喂饱”,一只黄色拉布拉多幼犬,吐着舌头,趴在绿色草地上,旁边有个红色的球,阳光明媚,高清照片”,关键词越具体,AI“跑偏”的概率就越小,还有个小技巧,描述的时候可以按“主体+动作+环境+细节+风格”的顺序来,就像写作文先写谁、在干嘛、在哪里、长啥样、像什么画,这样逻辑清晰,AI更容易“get”到重点。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版权问题,虽然AI生成的图片是你“指挥”生成的,但很多工具的使用协议里写了,免费生成的图片可能不能商用,或者需要注明来源,如果你是用来做个人头像、发朋友圈,那没问题;但要是想印在T恤上卖,或者用在商业宣传里,最好先看看工具的版权说明,免得不小心侵权,还有些AI可能会“借鉴”网上的图片素材,生成的图里出现别人的商标或肖像,这种情况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生成涉及真实人物或品牌的内容,省得惹麻烦,就像咱们写作文不能抄别人的句子,用AI生成图片也要守规矩,这样玩得才安心。
想让图片更好看,还可以试试“进阶小操作”,比如调整“生成步数”(Steps),步数越高,AI画的细节越多,像画工笔花鸟,一笔一笔描得更仔细,但等待时间也会更长,一般默认20-50步就够用了;“引导力度”(CFG Scale)数值越高,AI越严格按照你的提示词来画,数值低一点它就会“自由发挥”多一些,比如你说“红色的花”,高CFG可能全是红色,低CFG可能会加一点粉色、白色点缀,新手可以先从7-10这个中间值开始试,如果生成的图整体不错,但某个地方不满意,眼睛画歪了”,有些工具支持“局部重绘”,就是圈出不满意的地方,单独告诉AI“把这里的眼睛改成圆圆的蓝色眼睛”,就像给画稿局部修改,不用全部重画,这些小技巧不用一下子都学会,用的时候遇到问题了再查攻略,就像玩游戏遇到难关才想起学新技能,印象反而更深刻。
最后想说,AI生成图片就像“开盲盒”,有时候你觉得写了完美的提示词,结果出来一张“抽象派大作”;有时候随便写写,反而生成一张惊艳的图,不用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毕竟AI也在“学习”,你也在“学习”和它沟通,就像刚开始学拍照,谁没拍过几十张糊片呢?多试、多看别人的提示词(很多工具社区里有大佬分享)、多保存自己喜欢的风格,慢慢你就会发现,AI越来越“懂”你,生成的图片也越来越合心意,现在这个时代,连AI都能帮我们画画了,不试试多可惜呀,说不定下一个“AI绘画小能手”就是你呢!




欢迎 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