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怎么使用生成一篇文章
写文章这件事,对不少小白来说就像面对一桌没拆封的乐高——零件散落一地,不知道从哪块开始拼,要么盯着空白文档两小时,要么写出来的文字像没调味的白粥,干巴巴没味道,生成一篇文章就像搭积木,只要掌握几个简单步骤,就算是写作新手,也能一步步搭出像样的“小房子”,今天就把这套“积木搭建法”拆解给你,跟着做,下次写文章再也不用抓头发啦。
明确文章主题:给写作安个“导航仪”
刚开始写文章,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上次帮表妹改作文,她本来想写“校园春日”,结果写着写着扯到了食堂阿姨的新发型,最后变成了“校园奇闻录”,后来我让她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写给谁看?想表达什么核心观点?希望读者看完记住什么?她想了想,说写给同学,想分享春天在操场边发现的小美好,让大家留意身边的温柔,确定了这些,再写的时候,连描写玉兰花都知道要突出“风一吹花瓣落在校服上像小蝴蝶”,而不是跑偏到别的地方。
明确具体的主题就像给文章安上导航仪,不管中间怎么绕,终点始终清晰,你可以拿张纸写下主题关键词,职场新人通勤穿搭”,再在旁边标上“目标读者:刚入职的女生”“核心信息:平价又得体”,这样动笔前心里就有谱了,我自己试过,没定主题时写一篇500字的短文要两小时,定好主题后40分钟就能初稿完成,效率直接翻倍。
收集素材和灵感:给文章“备足食材”
主题定好了,接下来就得找“下锅的菜”,有个朋友总说自己“没东西可写”,我让她打开手机相册,发现里面存了300多张天空的照片,还有一堆随手记的碎碎念:“今天地铁上看到穿汉服的小姐姐,裙摆像流动的云”“楼下咖啡店的新品,名字叫‘落日熔金’,喝起来像把晚霞含在嘴里”,这些不就是现成的素材吗?素材就像做菜的食材,没有新鲜蔬菜,再好的厨艺也炒不出好菜。
收集素材不用刻意,生活里到处都是宝藏,刷短视频时看到“打工人带饭一周不重样”的教程,可以记下来当“生活技巧类文章”的案例;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写的“养多肉的崩溃瞬间”,可以摘成“幽默故事类文章”的片段,我自己建了个“灵感仓库”的文件夹,里面存着聊天记录里的金句、路边看到的有趣标语、甚至是追剧时喜欢的台词,上次写“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就翻出里面存的“当你觉得焦虑时,试试数周围5种颜色”,读者评论说“这个方法超实用,昨天试了真的冷静下来了”。
搭建文章框架:给文章“搭好骨架”
素材攒了一堆,别急着动笔,先把“骨架”搭起来,就像盖房子,得先有承重墙和房梁,不然砖堆得再高也会塌,我见过新手写文章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开头写了八百字抒情,结果核心观点还没说,读者早就划走了,好的框架能让文章条理分明,读者一眼就知道你要说啥。
最简单的框架就是“总分总”:开头总起,中间分点说,结尾总结,比如写“周末短途旅行攻略”,开头可以说“上周去了趟周边古镇,发现3个超适合小白的玩法”;中间分三段,分别写“交通怎么选不踩坑”“必吃的3家宝藏小店”“拍照出片的5个角落”;结尾总结“其实短途旅行不用做复杂攻略,跟着这几步走,轻松玩得开心”,我自己写文章前,会先用手机备忘录列框架,每个部分写两三个关键词,开头:问题引入(职场人没时间旅行)+ 解决方案(短途游);中间:交通+美食+拍照;鼓励行动”,搭好框架后,往里面填内容就像往衣柜里挂衣服,整齐又高效。
填充正文内容:给文章“填上血肉”
框架搭好了,就该往里面填“肉”了,这一步最关键的是“说人话”,别想着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小白读者想看的是“能看懂、用得上”的内容,有个同事写产品介绍,开头就说“本产品采用业界领先的XX技术,实现了YY功能的跨越式突破”,结果读者留言“能不能说人话?到底有啥用?”后来她改成“这个小玩意能让你早上多睡10分钟——不用手洗的咖啡机,按一下按钮,刷牙的功夫就能喝上热咖啡”,阅读量直接涨了3倍。
时,多用“具体例子”代替“空泛描述”,比如想说“这家店的蛋糕好吃”,不如写“蛋糕胚软得像云朵,奶油甜而不腻,中间夹着新鲜的草莓果肉,咬一口,草莓的酸和奶油的甜在嘴里跳华尔兹”,我自己写文章时,会刻意把抽象的观点拆成小故事,上次写“坚持的意义”,没说“坚持能成功”,而是写“每天背10个单词,半年后看美剧不用字幕了”,读者反馈说“好像看到了自己,突然有动力了”,读者不是来听你讲道理的,是来看你怎么把道理藏在故事里的。修改润色完善:给文章“化个淡妆”
初稿写完千万别急着发,就像刚做好的蛋糕要放凉了再裱花,文章也得“冷静一下”再修改,我以前总觉得“初稿就是最终稿”,结果发出去才发现有错别字,还有句子读起来拗口:“我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和我喜欢吃的橙子”,明明可以写成“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还有我最爱的橙子”,更顺口,修改不是否定自己,是给文章“修修边幅”,让它更好看。
修改有个简单的方法:自己大声读一遍,读的时候哪里卡壳,哪里就是需要改的地方,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读起来就像被石头绊了一下,改成“这次活动让我们明白,团队合作就像拼图,少一块都拼不出完整的图案”,不仅通顺,还多了点画面感,我还会把文章放半小时再看,这时跳出“创作者视角”,用读者的眼光挑毛病,上次就发现有段话重复说了三遍“坚持很重要”,删去两句后,文章反而更清爽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检查发布准备:给文章“最后安检”
修改完之后,最后一步就是“安检”,就像坐飞机前要检查身份证和机票,文章发布前也得检查细节,有次帮朋友发公众号文章,她急匆匆写完就发了,结果标题里有错别字,封面图还放反了,读者在评论区“群嘲”,尴尬得她想删号,其实只要花5分钟做个“ checklist”,就能避免这些小错误。
检查清单可以包括:标题有没有吸引力(试试用“提问式”或“数字式”,3个技巧,让你写文章不再卡壳”比“写作技巧分享”更抓人)、段落是不是太长(手机阅读时,一段不超过3行,读者看起来不累)、有没有错字病句(可以用手机输入法的“检查”功能,或者让朋友帮忙扫一眼)、重点内容有没有突出(比如给关键词加粗,像“每天10分钟”“3个步骤”),我自己发文章前,会把手机调成全屏模式,假装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从标题到结尾慢慢划,遇到不舒服的地方立刻改,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文章的“出场形象”就能打满分。
其实写文章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觉得难,掌握了平衡感就越骑越顺,从明确主题到检查发布,这六步就像自行车的六个零件,缺一个都不行,但只要按顺序装好,就能稳稳当当“骑”向终点,现在就打开你的备忘录,选一个你最想写的主题,跟着这几步试试看——说不定下一篇被朋友夸“写得真好”的文章,就出自你手呢!毕竟,谁还不是从“小白”慢慢变成“老手”的呢?就像那句话说的:“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开始写,就是最好的开始。
欢迎 你 发表评论: